一文看遍二十四史(璀璨夺目的二十四史)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传承源远流长。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文化传承没有中断,一直延续至今。在文化典籍方面,尽管在漫长的岁月中屡遭劫难(如秦始皇焚书、历代毁于战火),但劫后幸存的典籍仍然浩如烟海,你就是活上一千岁也不能通读。从唐朝以后,图书分为经(儒家经典)、史(史学著作)、子(诸子百家之书)、集(个人文集、专著)四部,也就是四大类,其中的史书就很多。有一套大书最为璀灿夺目,那就是二十四史。

一文看遍二十四史(璀璨夺目的二十四史)(1)

​​ 这是二十四部史书合在一起的统称。现将每部书的书名,成书朝代及作者,在下面拉一个清单。

 1. 《史记》 西汉 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2. 《汉书》 东汉 班固,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  6. 《宋书》 南朝梁 沈约《宋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记述南朝刘宋王朝自刘裕建基至刘准首尾六十年的史实,为沈约所撰。全书一百卷,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作者根据何承天、徐爱等所著宋史旧本,旁采注纪,撰续成书。

  7. 《南齐书》 南朝梁 萧子显《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撰,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8. 《梁书》 唐 姚思廉 《梁书》包含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它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后论署为“陈吏部尚书姚察曰”,说明这些卷是出于姚察之手,这几乎占了《梁书》的半数。姚思廉撰《梁书》,除了继承他父亲的遗稿以外,还参考、吸取了梁、陈、隋历朝史家编撰梁史的成果。 该书特点之一为引用文以外的部份不以当时流行的骈体文,而以散文书写。

  9. 《陈书》 唐 姚思廉 《陈书》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唐朝人姚思廉所著,凡三十六卷,记南朝陈朝史。记载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亡国前后三十三年间的史实,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

  10. 《魏书》 北齐 魏收 《魏书》是记述北朝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及东魏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北齐魏收撰,含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共一百二十四卷。作者魏收 (506~572),字伯起,鉅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人。北魏中兴元年 (531)曾以散骑侍郎典起居注,并修国史。东魏时期一直参与修国史。北齐受魏禅后,魏收任中书令,仍兼著作郎。天保二年 (551)受诏撰魏史。

一文看遍二十四史(璀璨夺目的二十四史)(2)

​​ 11. 《北齐书》 唐 李百药 《北齐书》,唐代李百药撰,它虽以记载北朝北齐的历史为主,但实际上记述了从高欢起兵到北齐灭亡前后约八十年的历史,集中反映了东魏、北齐王朝的盛衰兴亡。到南宋时,五十卷的《北齐书》仅剩一卷帝纪、十六卷列传是李百药的原文;其余各卷,都是后人根据唐代史家李延寿所撰《北史》抄补修成的。《北齐书》成书时原名《齐书》,为区别于南朝梁萧子显所撰的《齐书》,始改称为《北齐书》,而称后者为《南齐书》。

  12. 《周书》 唐 令狐德棻 《周书》是专记西魏、北周史事的“正史”。北魏分裂后,一部分鲜卑贵族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建立了政权,史称西魏(535—557),与它并立的是东魏政权(534—550)。后来,西魏的鲜卑族宇文氏贵族夺取了拓跋氏的皇位,建周皇朝,史称北周(557—581)。《周书》五十卷,唐初史学家令狐德棻等撰。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诏修梁、陈、齐、周、隋五代史。令狐德棻与岑文本、崔仁师负责撰北周史,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号曰《周书》。它包括帝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而全书史论多出于岑文本之手。《周书》问世以前,西魏史宫柳虬所写的“国史”和隋代牛弘撰述的“周史”(仅有十八卷),都没有成书,但它们为《周书》的撰写提供了部分资料。

  13. 《隋书》 唐 魏征等,全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隋书(套装全6册)(繁体竖排版)》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提出修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议。

  14. 《南史》 唐 李延寿,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共八十卷,含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上起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年)。记载南朝宋、齐、梁、陈四国一百七十年史事。《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15. 《北史》 唐 李延寿,《北史》是汇合并删节记载北朝历史的《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而编成的纪传体史书。魏本纪五卷、齐本纪三卷、周本纪二卷、隋本纪二卷、列传八十八卷,共一百卷。记述从北魏登国元年(386(丙戌年))到隋义宁二年(618)的历史。《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16. 《旧唐书》 后晋 刘昫,《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1]

《旧唐书》的修撰离唐朝灭亡时间不远,资料来源比较丰富。

  17. 《新唐书》 宋 宋祁、欧阳修等

  18. 《旧五代史》 宋 薛居正

一文看遍二十四史(璀璨夺目的二十四史)(3)

​  19. 《新五代史》 宋 欧阳修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撰,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称为新五代史。它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

《新五代史》是唐宋以后唯一一部私修正史,在中国史学史尤其是唐宋以后史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欧阳修文采更是引人入胜,可由于提倡“春秋笔法”,近人褒贬不一。

  20. 《宋史》 元 脱脱等 二十四史中篇帙最为浩繁的一部纪传体通史便是《宋史》,总共有496卷,包括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字数多达500多万。但是同时它也是二十四史中问题最多,后人已经或者想要重修者最多的正史之一。

  21. 《辽史》 元 脱脱等 《辽史》为元脱脱等人所撰之纪传体史书,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元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开始修撰,翌年三月成书。脱脱为都总裁,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揭傒斯、吕思诚为总裁官,廉惠山海牙等为修史官。元修《辽史》共116卷,包括本纪30卷,志32卷,表8卷,列传45卷,以及国语解1卷。记载上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至辽天祚帝耶律延禧的辽朝历史(907年-1125年),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辽历史(1124—1218年)。

  22. 《金史》 元 脱脱等 《金史》撰成于元代,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本词条对金史的历次编撰过程进行了介绍,并列出了《金史》的详细目录,最后,词条对各学者对《金史》的评价做了总结和归纳。撰成于元代,全书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23. 《元史》 明 宋廉、王祎 《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年)、王袆(1321~1373年)主编。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再到元朝北逃蒙古高原的历史。

  24. 《明史》 清 张廷玉等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

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设立明史馆,纂修明史,因国家初创,诸事丛杂,未能全面开展。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重开明史馆,因纂修《清世祖实录》而停止。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以徐元文为监修,开始纂修明史。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张廷玉最后定稿,进呈刊刻。从第一次开馆至最后定稿刊刻,前后经过九十多年,是官修史书历时最长的一部。

 中国古代史书的体例,大体上可以分为: 编年体:把历史过程按照年代的顺序编排起来。如《春秋》、《资治通鉴》、等。纪事本末体:以某一历史事件为中心,记其本末始如《左传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等。 典制体:典章制度的专史,如《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等。 纪传体:这种体例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例目分为“本纪”或“纪”(帝王的编年史),“世家”(记诸侯的传袭,为《史记》独有),“列传”(或“传”,人物传记),“书”(或“志”,记典章制度),表(年表,世系表等)。二十四史是纪传体史书。

  到了唐朝,把官修(或私修,经过皇帝批准的)纪传体史书列为“正史”,以区别于其它体例的史书和民间的野史。清乾隆年间,进一步确定《史记》至《明史》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也就是二十四史为“正史”,凡不经皇帝批准的不许列入。这就正式确定了二十四史的“正史”的地位。

一文看遍二十四史(璀璨夺目的二十四史)(4)

​ 民国九年(1920),柯绍忞(mín)所撰的《新元史》脱稿。民国十年(1921),北洋军阀的大总统徐世昌将此书批准为“正史”,合称二十五史。后来又有人把1929年发行问世的《清史稿》列为“正史”,拿掉《新元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近年出版的二十五史,就是这种版本。也有人把二十四史和《新元史》、《清史稿》合称二十六史。

  按照乾隆时期的标准,《清史稿》并没有经过国家批准,是不能列入“正史”的。何况《清史稿》是由清朝的遗老遗少所编写,观点反动,美化清朝,诬蔑辛亥革命。国民党当局以及当时的文化界对它一直采取抵制的态度,打算全面修改,因为抗战爆发,国府迁都而作罢。不过,时至今日,我们只是把《清史稿》作为史料而批判地使用,至于是否“钦定”的问题,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其实,那些没有被列入“正史”的史书,如《左传》、《资治通鉴》等,在史学上的价值也不比“正史”差,我们是不应当因为它们不是“正史”而加以歧视的。但话又说回来,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毕竟取材广泛,史料丰富,它在史学上的重要地位,是任何史书也不能取代的。

   若问二十四史是多么大的一套书,请看下面的数据:

  共3229卷(或3249卷)

  共约4000万字。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有人算了一下:其字数等于40部《红楼梦》,或60部《三国演义》。

一文看遍二十四史(璀璨夺目的二十四史)(5)

  有人在网上发帖询问网友:读一遍二十四史需要多长时间?

  答曰:“至少需要十年。”

  答曰:“要读到头发白了。”

  答曰:“一遍读罢头飞雪。”

  这反映了现代人已经不习惯坐下来读书,对大部头的书望而生畏的心理状态。其实,只要利用业余的时间静下来阅读,锲而不舍,每天读两卷(约两万多字),一年下来就是730卷,五年下来就可读完了。当然,这也不太容易,现代的70后、80后、90后,是很难坚持的。

  过去是否有人通读过二十四史呢?有的。据人们所知:史学大师吕思勉(1884-1957),陈寅恪(1890-1969);国学大师钱穆(1895-1990);毛泽东主席;当代台湾学者李敖等等,都通读过二十四史。其中吕思勉读过三遍,毛主席和李敖也不止读了一遍。这些人发奋读书的毅力,实在值得我们钦佩!

  总之,不管怎么说,二十四史确实是一套大部头的书。 二十四史是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步完成的。其写作的时间,从司马迁在西汉写《史记》,到清乾隆年间设馆修《明史》,花费了大约1800年。如果再算上《清史稿》,那就是2000年左右。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先人给我们留下了这么丰富的文化遗产,建造了这么庞大的史学工程,实在值得我们中华儿女自豪!全世界的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包括那些文明古国在内,在这方面,哪一个能和我们相比?

  二十四史是世界史学史上的奇迹!

  是绝无仅有的文化现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