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孔子碰到隐士(江南物语孔子其人)

□沈志权

题目拟作“孔子其人”,是相对于“孔子其神”而言,因为自汉代以来夫子就已经成神了。

若问孔子长得怎样?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或许会浮现出一位巍峨高大,头戴儒巾,堤眉河目,隆颡硕鼻,海口骈齿,方脸长髯,温而厉,恭而安,威而不猛的圣人形象。但这并不是孔子的真实形象,而是唐代吴道子《先师孔子行教像》或者明代某位不知名画家的《孔子燕居图》留给人们的孔子形象,因为这是目前流传最广的两幅孔子画像。

关于孔子的容貌,传说中并不俊朗,或者说有些奇特丑陋。目前我们能见到最早记载孔子形貌的是《荀子·非相》:“孔子长”,“仲尼之状,面如蒙倛。”“倛”,古代术士驱鬼时所戴的容貌可怖的神像面具。荀子为我们描述的孔子是个高个子,容貌犹如戴着驱鬼神像面具一般奇特可怖。荀子晚孔子一百余年,又是儒学的“后圣”,他的描述应该比较可信。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曾三次写到孔子的形貌:“生而首上圩顶,故而名曰丘云”;“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犬。’”“首上圩顶”,是说头顶凹陷;“九尺六寸”,用的是周制尺度,周制一尺合今19.91厘米,据此,孔子身高约191厘米,所以人们都叫他“长人”;郑人描述孔子额头像尧帝一样饱满突出,脖子如皋陶一般粗壮,肩膀若子产一样前探,腰以下却比大禹短了三寸。根据这些记载,我们大致可以勾勒出孔子的形貌:头顶凹陷,额头饱满凸出,脖子粗壮,肩膀前倾,身高约1.91米,上身长而下身短。太史公的描述与荀子大致相类,只是更加具体一些。

论语中孔子碰到隐士(江南物语孔子其人)(1)

唐吴道子《先师孔子行教像》。

司马迁之后,孔子的形象越传越神乎,同样成书于汉代的《纬书》对孔子形貌作如是描写:“坐如蹲龙,立如牵羊;海口,牛唇,虎掌,龟脊,辅喉,骈齿,面如蒙倛。”到了金代,孔子五十一世孙孔元措编撰的《孔氏祖庭广记》,说“仲尼生而具四十九表”,兼具“反首,洼面,月角,日准,河目,海口”等四十九种奇貌殊表,已完全把“人”化为了“神”。这不禁使我们想起中华民族的“神龙”图腾:“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

需要说明的是,古人把孔子形容得奇特可怖,并不是丑化孔子,而是把孔子神化成可以驱鬼辟邪的神人,赋予圣人以凡夫俗子所不具备的神秘形象,从而使人敬畏仰慕,顶礼膜拜。至此,孔子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于孔子的真实形象,则很少有人去关注了。

那么,孔子的真实形象到底是怎样的呢?记得前几年,国家博物馆建成,拟在门前广场立一尊孔子雕像,网上曾有过一场关于孔子形象的讨论,虽讨论无果而终,但有权威人士曾言“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最能体现孔子的形象气质。“温而厉”云云出自《论语·述而》,应是学生对孔子的评价,确实体现了孔子的部分形象气质,但不是全部。要客观把握孔子的真实形象,或许我们只能到《论语》和《史记》等早期典籍中去寻找,因为《论语》是一部最能体现孔子思想言行的文集,而《史记》是最早为孔子立传的史书。仔细研习《论语》以及《史记·孔子世家》诸篇,探求寻绎孔子的形象,可谓生动而丰满,试分析如下。

论语中孔子碰到隐士(江南物语孔子其人)(2)

尼山致祷。孔子的母亲颜征在祈祷于尼丘山生了孔子,孔子生来头顶,形似尼丘山。所以名丘,字仲尼。明《圣迹图》。(CFP)

孤苦木讷的童年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贫且贱”,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因为他的父亲孔叔梁纥娶他的母亲颜徵在之前已有一妻一妾,颜氏充其量只能算是小妾,而两人结合时其父已经六十六岁,其母则不满二十岁,老夫少妻不合当时礼制,因此孔子童年受到家族的冷落,母子相依为命。孔子儿时玩的游戏是“常陈俎豆,设礼容”,太史公的原意或许想通过描写孔子从小就知道摆设祭器学做祭祀礼仪动作,来体现孔子在这方面的天赋,为最终成为圣人作铺垫,但我们也可理解为孔子儿时孤苦伶仃,无伴可玩,只想通过祭祀游戏这种肃穆庄重的氛围来排遣心中的孤独。

颜氏去世那年,季孙氏举行宴会款待名士,孔子腰间还系着披麻带守丧,他前往赴宴,季孙氏家臣阳虎拦住他,说:“季氏招待名士,没有请你呀。”孔子既没询问,也没辩解,就默默退回去了。

关于孔子的童年,史书记载甚少,我们只能大致看到一个孤苦木讷的普通孩童形象。至于孔子成年后的形象,就显得生动丰满多了。

论语中孔子碰到隐士(江南物语孔子其人)(3)

学琴师襄。鲁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3年),孔子29岁,向师襄学习弹琴。(CFP)

温文儒雅的君子温文儒雅,谦谦君子,是孔子津津乐道且毕生追慕的完美形象。《论语》一书中,孔子曾对“君子”进行反复评说与赞美: “君子怀德”,“君子周而不比”(《论语·为政》),“君子坦荡荡”(《论语·泰伯》),“君子喻于义”(《论语·里仁》),“君子和而不同”,“君子泰而不骄”(《论语·子路》),“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论语·雍也》),“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据杨伯峻先生统计,“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107次,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名词,可见“君子”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

孔子不仅在言辞上推崇赞美君子,而且更在实践中追求君子的完美形象。《论语·学而》载有子禽与子贡的一段对话,子禽问子贡:夫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了解到这个国家的政治状况,他是怎么做到的?子贡回答:“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温良恭俭让正是孔子赞美的君子之风,而《史记·孔子世家》也记载了孔子的这些品性:孔子入国君宫门,低头弯腰,进门后小步疾行,恭敬有加;国家命他接待宾客,容色庄重认真;国君召见他,不等车驾备好,就动身起行;在自己的乡里,谦恭少语;在宗庙,恭谨小心;与上大夫交谈,中正自然;与下大夫交谈,和悦有礼;看到穿孝服的人或盲人,即便是小孩,也会面露同情之色。无论言语表情,还是举手投足,无不体现出孔子完美的君子风度。

博学多识的智者孔子一生好学不厌,他曾问礼于老子,学琴于襄子,“入太庙,每问事”,晚年学《易》而“韦编三绝”,他还教导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正因为孔子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博闻强记,因而成为天下之事无所不知的智者。他不仅熟识古代的典章制度,删订《诗》《书》《礼》《乐》,作《易传》《春秋》,而且对社会、人生、政治、历史、礼仪、治学、修业、文学、艺术、习俗、掌故等方方面面的知识也了然于胸,《论语》记载他对诸侯问政、学生疑惑的解答、品评就是最好的例证。

《史记·孔子世家》还记载了鲁国季桓子穿井得“土之怪坟羊”、吴国伐越得会稽山出土的“节骨专车”、陈国在外来死隼身上发现的“楛矢石砮”、鲁哀公狩猎获麟,均因无人知晓而派人询问于孔子。孔子引经据典一一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令问者发出 “善哉圣人”的赞叹,进一步丰富了孔子博学多识的智者形象。

论语中孔子碰到隐士(江南物语孔子其人)(4)

孔子周游列国线路图。

百折不挠的求仕者孔子对政治有着满腔的热情,其思想的核心是“仁”,追求的理想社会是“郁郁乎文哉”的西周初期的礼治社会。孔子认为,推行仁学、实现理想最有效的途径是积极入世,求仕参政。于是,孔子带领学生开始周游列国,四处游说,以期能得到侯国君主的赏识和重用,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孔子先后适卫、去卫返鲁、再适卫、过蒲、过曹、过郑、如陈、如蔡、如叶,四处求仕,结果是四处碰壁。期间,困于陈,厄于蔡,绝粮,“弟子有愠心”,然孔子政治热情不减,求仕参政之心不改。他十分渴望为官从政,不愿失去任何一次机会,有时居然连季氏家宰公山不狃、卫灵公夫人南子之流的召见也要去应付,以致惹得耿直率真的子路老大不高兴。孔子甚至发出长叹:“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史记·孔子世家》)

然而,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受尽打击、排斥、嘲讽,甚至围困,终将求仕而不得,最后还是在自己不怎么喜欢的学生冉有的努力下返回鲁国,此时孔子已经六十八岁。从此,孔子彻底放弃了求仕梦想,以授徒讲学终其一生。孔子想通过求仕参政改变社会现状的理想最终虽然破灭了,但他那百折不回、顽强进取的形象却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印象。

论语中孔子碰到隐士(江南物语孔子其人)(5)

子路问津。鲁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孔子从叶城返回蔡国,忘记了渡口,看到长沮、桀溺在耕田,就让子路去问。图出自彩绘《圣迹图》。(CFP)

温和严厉的师者孔子的志向虽然是为官从政,但他终身所从事的职业则是授徒讲学。他大约在二十六岁先后开始私人办学,授徒讲学这一职业几乎贯穿其一生,即便在周游列国的十四年间,也仍然带着学生,坚持“讲诵弦歌不衰”。孔子求仕不得,却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打破了奴隶制社会学在官府的旧制,开创私塾讲学之先河,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为古代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至今仍为教育界奉为圭臬。

孔子教育学生除了书本知识,还包括品德修养、行为举止、人生哲理和信仰等。《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指学问,即书本知识;“行,忠,信”即言行、忠恕、信义,涉及思想德育方面。孔子教育学生最大的特点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论语·先进》“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就是孔子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畅所欲言的教学范例。

在学生面前,孔子是一位儒雅温和的长者,学生可以随时向他提问、请教,他会随时随地予以答疑解惑,师生关系十分融洽。但面对学生的某些缺点和原则性错误时,孔子又是一位十分严肃的老师,如宰予大白天睡懒觉,孔子就很看不惯,骂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又如冉有为鲁国权臣季氏聚敛财物,孔子就骂得更厉害:“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体现了孔子“温而厉”的师者风范。

论语中孔子碰到隐士(江南物语孔子其人)(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图。(CFP)

威猛果决的为政者孔子虽然追慕温文儒雅的君子之风,但他并不柔软懦弱,而且还有着威而且猛、坚毅果决的性格特征。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担任鲁国大司寇期间,就曾轰轰烈烈干过几件事。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与齐景公在夹谷会盟,孔子随行。会盟之礼毕,齐国管事的官员请求演奏四方各族舞乐,于是齐国乐队以旌旗为先导,舞者头戴羽冠,身披兽皮,手执戈矛,喧闹着登上台去。孔子见状赶忙跑过去,一步一阶快步登台,还差一级台阶时,便长袖一挥,说:“我们两国君主为和好来此会盟,为什么在这种场合演奏夷狄的舞乐?请命令管事的官员叫他们赶快下去!”齐国主管官员不得不撤下乐队,齐景公觉得自己理亏而感到惭愧。过了一会儿,齐国管事官员又请奏宫中舞乐,于是一群歌舞杂技艺人和身材矮小的侏儒又往台上拥去。孔子看了又急忙跑过去,一步一阶快步登台,最后一级台阶还没迈上就阻止道:“普通之人竟敢来此胡闹迷惑诸侯,论罪当诛。请命令执事官员执行!”于是执事官员将那些演员处以腰斩。齐景公大为恐惧,回国后仍心有余悸,后来只得退还以前从鲁国侵夺的郓、汶阳和龟阴的土地作为赔礼道歉。不费一兵一卒,就拿回自己国家的三处领土,孔子的形象何等威武气概!

如果说在夹谷盟会上显示的是孔子有理有节的强势外交形象,那么在下面两件事中则体现了孔子在处理内政事务上坚毅果决的铁腕形象。公元前497年,孔子对鲁定公说,大夫的封邑不能筑成高一丈长三百丈的城墙,意指鲁国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的封邑城墙超过规格了。于是派仲由去当季孙氏的家宰,以便拆除三家封邑的城墙。叔孙氏闻讯,自行拆除了封邑郈城的城墙。季孙氏也准备拆除费邑城墙,却遭到公山不狃、叔孙辄的反对,他俩还率费人偷袭鲁定公。孔子即令申句须、乐颀领兵反击,费人败北,公山不狃和叔孙辄逃到齐国,最终费邑城墙被拆除。公元前496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鲁国大夫少正卯聚众宣讲法家思想以扰乱国政,于是孔子对他罗列“五恶”之罪,下令将少正卯就地诛杀。拆城墙与诛杀少正卯,充分展示了孔子形象果断决绝的一面。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可见孔子执政力度之大,成效之显著。

论语中孔子碰到隐士(江南物语孔子其人)(7)

灵公问阵。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孔子从陈国回到卫国。卫灵公问孔子怎样排列军阵。

诙谐幽默的达观者作为万代师表的圣人,留给人们印象中的孔子形象是规行矩步,不苟言笑,但现实生活中的孔子其实还具有诙谐幽默的形象特征,尤其是到了晚年时期,《论语》和《史记·孔子世家》就记载了不少这样风趣的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时,到了郑国,与弟子走散了,就一个人站在外城东门等待。子贡去找孔子,有个郑国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但自腰以下比夏禹短了三寸,疲惫不堪像一条丧家之犬。”子贡找到孔子后如实相告,孔子却开心地笑道:“他们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准确,但说我像条丧家之犬,对极了,对极了!”别人说他像条丧家狗,孔子不恼不愠,反而风趣地自我解嘲,尽显孔子诙谐幽默的风采。

为了试探夫子对自我的态度,学生子贡问:“有一块美玉在这里,是应当把它深藏在匣子里呢,还是应当等个好价钱把它卖掉?”孔子立马回答:“卖掉呀,卖掉呀!我就是待价而沽!”毫不掩饰地对学生说出心中所想,孔子天真幽默的形象跃然纸上。

中牟宰佛肸背叛赵简子,派人召见孔子,孔子准备应召前往。子路说:“我曾听夫子说过,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现在佛肸是谋叛之人,你却答应去,怎能言行不一?”孔子说:“我是说过这样的话。但我也说过,坚硬的东西是磨不薄的,洁白的东西是染不黑的。再说,我难道是一只葫芦,怎能老挂在那里不吃饭呢?” 直率可爱的幽默形象,呼之欲出。

论语中孔子碰到隐士(江南物语孔子其人)(8)

孔子著春秋。(CFP)

此外,还有孔子答子路问侍奉鬼神事、武城杀鸡焉用牛刀的玩笑、装病拒绝儒悲求见却鼓瑟而歌、拒见阳虎却趁阳虎不在去回访、困在蒲城被迫签盟约脱困后又毁约等,或洒脱,或回转,或玩笑,或恶作剧,或略耍无赖,同样说明孔子充满了幽默感,体现了他“近之也温”的大气、智慧、乐观和风度。

以上通过对史籍的爬罗剔抉,从七个侧面归纳了孔子的形象,将七个侧面叠加综合在一起,基本可以还原历史上孔子的真实而完整的形象。现实生活中的孔子,有理想有追求,博学而多智,有喜怒哀乐,能歌能哭,诙谐幽默,是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这样的孔子,比庄重神圣、道貌岸然的孔子圣人像,更加光彩照人,也更加令人可亲可近,可敬可佩。

作者简介:沈志权,教授,发表出版小说、散文、文论、专著200余万字,现居杭州。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