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的抱朴子中的法术(晋代最伟大的天才葛洪)
葛洪生于晋朝。在13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他的家庭正在衰落。年轻的葛洪不得不自己做农活,在农闲时努力学习。葛16岁开始学习《孝经》、《论语》、《诗经》、《周易》等儒家经典,涉及百家争鸣的各种历史和文字。葛一生都在学习,可以说是金代最伟大的天才。他学识渊博,著述丰富,见解深刻,是金代作家中的佼佼者。葛的作品很多,但大部分已经遗失。幸运的是,最能反映他思想的《抱朴子》的内部和外部都幸存了下来。《包朴子外篇》主要论述葛关于社会政治、人生、人生的思想主张。
一是肯定社会进步的意义,反对重过去、重现在的历史观。
葛在《尚博》中批评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做的事情比过去少,我们在这篇文章中写的也是这样”的观点。他认为现代人不亚于古人,现代文本不亚于古代文本,抵制和批判了“今山不如远山,今海不如远海,今海不如太阳热,今月不如明月”的荒谬说法。葛在反对古为今用的同时,肯定了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主张社会变革。
其次,提出了道德与惩罚并重的原则。
葛洪继承了这一思想,提出了“刑为仁”的原则。在《王之道》一书中,他还指出,君主应该“以慈悲和惩罚”对待人民。在刑讯逼供中,葛洪说,没有人不重视慈悲,但没有人能完全用慈悲来稳定国家;没有人不鄙视惩罚,但没有人可以不使用惩罚来治理人民。他还列举了大量历史事实,表明即使在古代理想社会中,惩罚也是不可或缺的政治援助手段。他说姚和舜的善良就像天堂,但他不能原谅四个罪人。周和他的兄弟们关系很好,但他不能原谅关叔叔和蔡叔叔。孔子杀了邵正茂,汉武帝杀了他的侄子。虽然他伤心得流下了眼泪,但他不得不坚持法律,这是最后的手段。这是杀一人救万人,损害了少数人的利益,却实现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葛洪重仁政、重惩罚的主张,并不是脱离了今天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结合。
第三,强调用人的重要性。
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就业问题。葛洪提出,要把人才选拔放在首位。他用吴、桂仙、任能、沈举、提拔人才等文章对此问题进行了阐述。有人提出,皇帝主要邀请山水乡里的埋葬人才,推荐失踪的隐士,让贤臣在适当的职位上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使工资与他们的功绩相一致,这是皇帝对待贤臣的方式;为了国家,夜以继日地努力工作,全心全意地处理各种政务,举荐好人,谴责坏人,勇敢地承担应该做的事情。这是臣民报答君主恩情的态度和方式。君主选拔人才报效国家,贤臣恪尽职守,积极行动,使国家走向繁荣富强。
第四,重视学习和教育。
《抱朴子外篇》有“虚学”和“崇教”两个专章。它们可以被称为姐妹章节。前者从个人角度强调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后者从国家政治角度解释教育的必要性。葛洪认为,学习可以提高人的品德,增加知识,最终成为一个温柔的绅士。他还指出,好的人才不能取代后天的学习。即使是圣人,他们的道德修养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所谓“周公成圣,日读百篇文章,中尼天宗,魏编纂三绝”。这种观点可以促进人的进步,有利于个人素质和社会氛围的提高。
第五,提倡平和的生活态度。
葛洪在《酒戒》中从一开始就指出了性欲的危害和禁欲的必要性。那些能迷惑眼睛的人必须有非凡的美丽和明亮的图案;那些能把耳朵弄糊涂的声音一定是美丽的颓废;能迷惑鼻子的一定是一股芳香的气味;能迷惑嘴巴的一定是美味的食物;让人困惑的一定是权力和名声。如果这些方面都混淆了,那就离痛苦不远了。葛认为放纵情欲会害人害己,清心寡欲可以修身养性。最后,葛还阐述了他的文学观他主张文化与道德并重。魏晋以前,人们普遍重视人品,把作文放在次要地位。葛对“行善为本,作者为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文章的主要功能是承载道,所以“文章与美德同十尺一尺”应该说葛洪的上述观点是比较合理和可操作的,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