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一吃辣就流鼻涕(吃辣时又是鼻涕又是泪)

辣条、老干妈辣酱、麻辣火锅、剁椒鱼头……中国人的饮食简直无辣不欢,近年来辣椒更是C位出道,《2018全国调味品行业蓝皮书》数据显示,全球吃辣人群达到25.24亿人,辣椒全球交易额已经超过2873亿元。

先不讲四川、重庆、贵州、湖南一带嗜辣大省的人民对辣的痴狂,每每有火锅局,我身边一些江南水乡柔女子一手毛巾,一手夹着刚从红油辣锅涮出来的麻辣牛肉,吃起来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但奇怪的是,看着他们越吃辣反而越爽,完全停不下来!辣究竟施了什么“鬼术”让人欲罢不能?

为什么有的人一吃辣就流鼻涕(吃辣时又是鼻涕又是泪)(1)

“辣”竟是一种身体警报,为啥还让人这么爽!

人们常说“酸甜苦辣咸”,往往误以为“辣”是一种味觉。殊不知,“辣”是一种痛觉。辣椒里富含辣椒素(capsaicin, 化学名称:反-8-甲-N 香草基-壬烯基酰胺),早在19世纪中后期就被人发现并提取出来,之后人们发现辣椒中的辣椒素会通过刺激人口腔中的辣椒素受体(TRPV1),激活痛觉神经传导通路,产生一系列如灼热、出汗、刺痛等生理反应

这些反应,其实是神经系统接收到痛觉信号时对身体发出的“警报”。那既然吃辣会有这么多看似不太舒服的生理反应,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选择吃辣并且欲罢不能呢?

为什么有的人一吃辣就流鼻涕(吃辣时又是鼻涕又是泪)(2)

每当你感觉到 “辣”时,身体产生的这种痛觉会自动拉响警报,辣椒素会刺激味蕾,使你出汗、灼热、刺痛,以及心跳、呼吸加速,进而刺激大脑对这种痛苦作出反应,释放止痛类物质内啡肽和多巴胺(对,就是那种恋爱的感觉啦~~),随着这些物质在体内不断积累,会使人产生愉悦的感觉。要知道内啡肽镇痛作用比吗啡还要强,从而产生那种愉悦快感,而这也正是你越吃辣椒越心神摇曳、欲罢不能的原因。

既然有人“谈辣垂涎”,为何有人“谈辣色变”?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来自四川、重庆、贵州、湖南等地的小伙伴吃辣能力那叫一个6666。当然,像我这样“谈辣色变”的也大有人在,一沾辣就是弱鸡,感觉全身发麻,连连喘气,只能大灌饮料解辣。莫非爱吃辣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是天生的? 但我们这种吃不了辣的人又是为啥?

为什么有的人一吃辣就流鼻涕(吃辣时又是鼻涕又是泪)(3)

一个人是否能吃辣、爱吃辣与环境、自身的基因也密不可分。例如,嗜辣省份人民的食辣习惯的养成与所处的地理和吃辣环境密有关,而前面提到辣椒素会刺激人口腔中的辣椒素受体,有些人天生辣椒素受体(TRPV1)较多,等量的辣椒素就会使他们产生更大的刺激,这样的人会对辣椒比较敏感,耐受程度也就比较低;相反有些人TRPV1表达低或者基因发生突变,这样就会使受体活性大大降低,这些人势必对辣椒素有更高的耐受性,意味着他们更能吃辣。

从心理学分析,辣椒“成瘾”也可能是种自虐

纵观周遭,除去川湘菜是饮食主流,涮辣锅、吃红油麻辣火锅、麻辣串串或小龙虾等更是成为聚会和夜宵上的一种流行文化,这不乏与当下工作节奏加快,人们想缓解压力、释放情绪有关。毕竟吃辣带来的“痛感”真能让人爽一下,许多科学家还从吃辣者的心理学角度分析了一下人们的这种“自虐”感。

一种说法是“纯粹接触效应”理论,他们认为人对于吃辣的喜爱与复杂多元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有关,外界如果有刺激频繁出现影响到人,伴随着一次次的吃辣经历,人们会逐渐对其产生偏好。

比如,一部分人会因为吃辣所带来的疼痛反应或者更剧烈的如腹泻等反应而逐渐减少辣椒的摄入量,从而减少负面体验;而另外一部分人则会对辣椒“成瘾”,从刚开始的不习惯吃辣到习惯吃辣,然后不断通过提高辣椒摄入量来增加味蕾刺激,逐渐产生“辣瘾”。

为什么有的人一吃辣就流鼻涕(吃辣时又是鼻涕又是泪)(4)

另外一种说法是“良性自虐”理论,通俗来讲就是人喜欢吃辣与喜欢看恐怖片,喜欢玩过山车蹦极这种刺激运动一样,是一种主动寻求负性体验的行为,虽是“自虐”,但这种方式跟我们上述所提到的 “辣”作为一种痛觉,能刺激大脑释放止痛类物质内啡肽相似,随着内啡肽的不断积累,会使人很爽。

吃辣带劲归带劲,像不爱吃辣的小伙伴在扛不住的时候,总要喝一口冰冰的水或饮料,不仅解辣还挺爽,这又是为什么?因为辣椒素受体TRPV1不仅是疼痛感受器,同时也是高温感受器。TRPV1对辣椒素的刺激作出反应时,大脑不仅会感知痛,也会同时感知热,而“冰水”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TRPV1作为热受体的活性,也就相应的减少了对于“辣”所带来的灼热刺痛的不愉快体验了!

为什么有的人一吃辣就流鼻涕(吃辣时又是鼻涕又是泪)(5)

食辣者无辣不欢,“辣”虽然能带来刺激的感官体验,但不能吃的小伙伴可也别强撑。另外,对于很多刚做完手术的康复人群以及一些医生叮嘱戒辛辣饮食的患者,还是要注意饮食,别贪一时嘴上之欢而置身体于不顾!

为什么有的人一吃辣就流鼻涕(吃辣时又是鼻涕又是泪)(6)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SOOGIF、GIPHY

参考文献:

1.Thresh JC et al (1876) Isolation of capsaicin. Pharm J Trans. 6:941–947.

2.Montell C et al (2002) A unified nomenclature for the superfamily of TRP cation channels. Mol Cell. 9:229–231.

3.Yang Fan et al (2015) Structural mechanism underlying capsaicin binding and activation of the TRPV1 ion channel. Nat Chem Biol. 11(7):518-524.

4.Yang Fan et al (2017) Understand spiciness: mechanism of TRPV1 channel activation by capsaicin. Protein Cell. 8(3):169-177.

5.Billing, J. et al (1998). Antimicrobial functions of spices: Why some like it hot.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 73(1), 3–49.

6.Bushnell, M. C. et al (2013).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control of pain and its disruption in chronic pai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4(7), 502–511.

7.傅于玲等,(2018)《舌尖上的“自虐”——食辣中的心理学问题》《心理科学进展》26(9),1651-1660.

8.Rozin, P. et al (1980). The nature and acquisition of a preference for chili pepper by humans. Motivation and Emotion, 4(1), 77–101.

9.Zajonc, R. B. et al (1968). Attitudinal effects of mere expos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 1–27.

10.Noel C. et al (2015) The effect of emotional state on taste perception. Appetite. 95:89-95.

11.Nardone R et al (2019)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subjects with phantom pain and non-painful phantom sensa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Brain Res Bull. 148:1-9.

12.Caterina MJ et al (1997) The capsaicin receptor: a heat-activated ion channel in the pain pathway. Nature. 389:816–824.

版权声明:本文为春雨医生原创稿件,版权归属春雨医生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授权与合作事宜请联系reading@chunyu.me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