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留守儿童生活图(失学的穷孩子把玉米秆当零食)

大凉山留守儿童生活图(失学的穷孩子把玉米秆当零食)(1)

大凉山里的孩子

如今小学生手里的玩具都变成了智能手机,天天沉浸在玩游戏和刷短视频的沼泽中无法自拔,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他们肯定不会想到,在中国地理版图上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生活着跟他们一样同龄的孩子,他们住在大山里,有些因父母早逝加上贫穷落后,使得小小年纪就失学,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他们没有多姿多彩的童年,有的只是放羊养鸡的日子。

2015年8月,网上出现了一篇小学作文走红网络,作文题目叫《泪》,被网友们称之为“世界上最悲伤的小学作文”,这篇看后让人潸然泪下的作文,将我们的思绪拉到了那个贫困的大凉山。

在四川省西南地区有一个叫大凉山的地方,这里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内,海拔超过3000米,山脉绵延不绝。

大凉山留守儿童生活图(失学的穷孩子把玉米秆当零食)(2)

小学作文《泪》原稿

尽管这篇作文不是小学生独自完成的,但小作者木苦依五木描述的内容却是真实存在,她的悲惨遭遇触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弦。

爷孙俩煮土豆人畜共食,孙子辍学在家放羊,怀念学校食堂有肉吃的时光

大凉山留守儿童生活图(失学的穷孩子把玉米秆当零食)(3)

曲比此聪(左)和木潘子哈老师

2015年,进入大凉山昭觉县的路非常不好走,尤其是下雨天,一路泥泞,行车经过时,轮胎很容易陷入泥潭里,因此,造成交通堵塞也是常见的现象。

这条蜿蜒曲折的山路是昭觉县唯一通往外界的交通枢纽,这个县城人口数量大概27万,管辖着46个乡。

开学季的到来,这里支教的教师准备忙碌起来,曲比此聪和木潘子哈两人是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的教师,他们一直在寻找当地没有上学的儿童,尽量在9月份之前,将这些孩子带去学校上课。不过,每次未必能顺利完成任务。

大凉山留守儿童生活图(失学的穷孩子把玉米秆当零食)(4)

马黑日哲和爷爷马黑日诺

他们两人来到了昭觉县最北边的支尔莫乡来洛村,这个村庄总共有四十多户人家,基本上都是彝族人。走到一户古热组6号土房子的村民家,看得出这户人家的家境很贫穷,一对爷孙俩坐在门口,孙子名叫马黑日哲,找到他家是木潘子哈此行的目的。

10岁的马黑日哲,看起来比同龄人瘦小了很多,脸上脏兮兮的,穿着破旧的衣服,之前只读了一学期就没上学了。他胸前挂着一款老式的手机壳,把它当成小饰品一样整天戴着。

在马黑日哲3岁时,他的父母患病相继离世,是一个叫马黑日诺的远房亲戚收养了他,如今他与这位被称为爷爷的马黑日诺相依为命。爷爷看到木潘子哈老师第二次来访,想杀只鸡招待他,木潘子哈谢绝了老人家的好意。

大凉山留守儿童生活图(失学的穷孩子把玉米秆当零食)(5)

爷孙俩煮土豆

木潘子哈希望马黑日哲能在9月份返校上课,他走进爷孙俩的屋内,只见几只鸡飞了出来,里面饲养家禽、堆积谷物,一地上的锅碗瓢盆让人无处落脚,床铺就在旁边,跟大多数的彝族人家差不多,牛棚和人住各一边,属于人畜混居的情况。

屋里还有一堆土豆,这是爷孙两人一季的粮食。大锅里煮着土豆,热气腾腾,雾气弥漫全屋,煮那么多土豆除了人吃以外,剩下的还要拿去喂猪。另外,上面还蒸着面饼。

支尔莫乡距离昭觉县城有85公里,这个乡的面积约53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3000人。农民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土豆、玉米和荞麦。

大凉山留守儿童生活图(失学的穷孩子把玉米秆当零食)(6)

马黑日哲

马黑日哲在9岁的时候,曾在当地一所小学读过一学期,帮爷爷放羊后就没在读书了。木潘子哈这次来是做他的思想工作,让他早点返校读书。

来洛村属于支尔莫乡最为贫困村之一,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在1000~2000元左右,村子里面没有通电和厕所,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孩子过早担负起家庭的重担,每天背着装满干柴的框走在山路上。

大凉山留守儿童生活图(失学的穷孩子把玉米秆当零食)(7)

马黑日哲的放羊生活

据爷爷马黑日诺介绍,村里原本44户搬走了26户,这几年有好几户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人家,都搬走了,如今只剩下他们这些过于贫困户无法走人。一般而言,他们种植的农作物自己吃是足够的,不过,有时要去集市上买些面粉、面条、大米等掺着吃,一袋50斤面粉125元,大米是两三元一斤。

因为山路不好走,导致当地的物价偏高,而务农种植的农作物基本糊口,要想增加收入只能多养些家畜贴补家用。每个季度给孩子低保补贴一百多元,每年就有四百多元。

马黑日哲时常在他们的玉米地里啃玉米秸秆,他说里面的汁液跟甘蔗汁一样甜,把玉米秸秆当成了早餐前的零食吃。

大凉山留守儿童生活图(失学的穷孩子把玉米秆当零食)(8)

啃着玉米秸秆的马黑日哲

马黑日哲跟木潘子哈说自己不去上学是有原因的,第一,之前读书的成绩不好,只考了三四十分,老师教学不好;第二,自己主观上对学习没有积极性,因此才辍学回家。不过,他还是很怀念以前在学校的时光,学校食堂有肉吃,每人还发了碗跟勺子,每天都能吃饱。

问马黑日哲将来想考哪所大学时,一旁的爷爷提醒他“清华大学”,在他们看来,大凉山的孩子要想走出大山,唯一的出路就是好好读书。即便有这种想法,也成了他们奢侈的愿望,因为还有很多孩子上不了学。

哥哥背着弟弟生活,担负起兄长的责任,父亲酗酒不干活,母亲操劳持家

大凉山留守儿童生活图(失学的穷孩子把玉米秆当零食)(9)

阿皮史布背着一岁的弟弟和旁边两个弟弟

毕业于西昌一所师范学校的曲比此聪,他教学经验很丰富,这次来到了日哈村,得知有一户人家的4个小孩中有2个已到上学的年龄还没去上学,年龄最大的叫阿皮史布,他有3个弟弟,其中最小的弟弟才刚满一岁,叫阿皮史杜。

阿皮史布每天出门都要背着弟弟,俨然像一个“小妈妈”一样。曲比此聪走进他们家,屋内阴暗潮湿,地上堆满了杂物,还有刚刚吃剩下来的土豆皮。牛圈就搭在他们屋里,床铺在旁边,平时两个弟弟跟爸妈睡一起,阿皮史布和二弟因比较年长,两人就睡一张床。

大凉山留守儿童生活图(失学的穷孩子把玉米秆当零食)(10)

阿皮史布家里的情况

人畜混居,对于彝族人来说再平常不过,因为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可以让家畜待在屋内,冬天保暖;二是便于看守。阿皮史布还炫耀他家养着一头牛,牛对于当地人来说是一笔大财富。

木潘子哈说他看到阿皮史布背着弟弟生活,勾起了自己的童年,小时候他也是在哥哥的背上长大的,那一幕,不禁令他潸然泪下。因为一家子兄弟姐妹中最年长的要担负起“长兄为父”的责任,大的要照顾小的,所以这些弟弟妹妹长大成年后,都很尊重他们的哥哥和姐姐。

大凉山留守儿童生活图(失学的穷孩子把玉米秆当零食)(11)

孩子们跟奶奶一起生活

像这样的情况,在偏远的地区不在少数,生活都如此艰难,更别提上学了。曲比此聪认为他们这里重男轻女的思想很严重,他之前见过一户人家有6个女儿和1个儿子,父母只把儿子送去读书,其他女孩子都没能上学,最大的女儿18岁,连一个字都不认识。

阿皮史布的父亲很喜欢喝酒,甚至到了酗酒的地步,平时也不爱干活,家里就靠母亲海来曲布一人劳务,她每天天还没亮,就要下地挖洋芋,挖完后一筐一筐地背在身上,往日哈乡的集市上卖。

大凉山留守儿童生活图(失学的穷孩子把玉米秆当零食)(12)

阿皮史布的母亲海来曲布

阿皮史布的家里没有家电,他们的生计来源主要靠种植土豆、燕麦和荞麦,她说土豆和荞麦一斤可以卖到一元,单单靠庄稼那点收成,有时候一家人的肚子很难吃饱,其余的粮食都要到外面购买,他们每年能得到退耕还林的1000元钱,但这些钱只能勉强维持温饱。

海来曲布说她的丈夫什么事都不碰,整天就知道喝酒,骂他都无济于事,她只能认命。嫁到这里的时候,她没有多少嫁妆,丈夫有时还向她伸手要钱,给不出来就会遭受挨打。

父亲太过懒惰,母亲过于勤劳,小小年纪的阿皮史布却很懂事,没有吵闹着要去学校上学。家里干活的人手不够,又有3个弟弟要照顾,再加上家庭经济差,学校又离家很远,但母亲海来曲布知道阿皮史布心里是很想去上学,但现实生活实在没办法让他这样做。

大凉山留守儿童生活图(失学的穷孩子把玉米秆当零食)(13)

大凉山的孩子流着泪渴望有书读

每当下午3点多,日哈村的孩子们坐在土堆上,他们在村口等待着赶集回来的大人们。在这些孩子中有的父亲过早去世,母亲选择改嫁,孩子只能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像马黑日哲和阿皮史布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虽然他们生活贫在困的家庭里,但眼睛里依旧透露出纯真,那是一双渴望着学习的眼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