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认二战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公认二战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1)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的许多种子都是由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赛条约播下的。该条约的最终形式是将战争的全部责任归咎于德国和奥匈帝国,并征收严厉的财政赔偿并导致领土被肢解。对于德国人民来说,他们认为停战协议是基于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宽容十四点而达成的,该条约引起了对他们的新政府魏玛共和国的不满和深深的不信任。支付战争赔款的需要,加上政府的不稳定,导致了大规模的恶性通货膨胀,削弱了德国经济。大萧条的爆发使这种情况变得更糟。

除了该条约的经济影响外,德国还被要求使莱茵兰非军事化,并对其军事规模施加严格限制,包括废除其空军。在领土上,德国被剥夺了殖民地并没收了土地以形成波兰国家。为了确保德国不会扩张,该条约禁止吞并奥地利、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

法西斯主义和纳粹党的崛起

1922年,贝尼托·墨索里尼和法西斯党在意大利上台执政。法西斯主义相信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严格控制工业和人民,是对自由市场经济的失败和对共产主义的深深恐惧的反应。高度军国主义的法西斯主义也受到好战民族主义的驱使,这种民族主义鼓励冲突作为社会进步的手段。大约在1925年至1927年间,墨索里尼通过拆除现有的政治结构,使自己成为意大利的独裁者,并将该国转变为警察国家。到1930年代中期,意大利显然是一个极权主义、一党制的法西斯国家,正如墨索里尼本人在著作中所阐述的那样。

在德国北部,法西斯主义被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也称为纳粹)所接受。纳粹及其魅力领袖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在1920年代后期迅速掌权,遵循法西斯主义的核心原则,同时也倡导德国人民的种族纯洁性和额外的德国生存空间(Lebensraum)。利用魏玛德国的经济困境,在他们的“棕色衬衫”民兵的支持下,纳粹成为一股政治力量。1933 年 1 月 30 日,希特勒被保罗·冯·兴登堡总统任命为帝国总理,从而掌握了权力

纳粹掌权

希特勒就任总理一个月后,国会大厦被烧毁。希特勒将火灾归咎于德国共产党,并以这一事件为借口,取缔那些反对纳粹政策的政党。1933 年 3 月 23 日,纳粹通过授权法案基本上控制了政府。作为一项紧急措施,这些法案赋予内阁(和希特勒)在未经国会批准的情况下通过立法的权力。希特勒接下來鞏固自己的權力,並對黨進行了清洗(《長刀之夜》),以消除那些可能威脅他地位的人。在控制他的内部敌人的情况下,希特勒开始迫害那些被视为国家种族敌人的人。1935 年 9 月,他通过了纽伦堡法律,剥夺了犹太人的公民身份,禁止犹太人与“雅利安人”之间的婚姻或性关系。三年后,第一次大屠杀开始了(碎玻璃之夜),其中一百多名犹太人被杀,30,000人被捕并被送往集中营。

德国重新军事化

1935 年 3 月 16 日,希特勒明显违反凡尔赛条约,下令德国重新军事化,包括重新启动德国空军(空军)。随着德国军队通过征兵而增长,其他欧洲大国的抗议声很少,因为他们更关心执行条约的经济方面。1935年,英国签署了《英德海军协定》,允许德国建造一支规模为皇家海军三分之一的舰队,并结束了英国在波罗的海的海军行动。

在开始扩大军队两年后,希特勒进一步违反条约,命令德国军队重新占领莱茵兰。希特勒小心翼翼地下令,如果法国人干预,德国军队应该撤退。由于不想卷入另一场重大战争,英国和法国避免干预,并通过国际联盟寻求解决方案,但收效甚微。战后,几位德国军官表示,如果反对重新占领莱茵兰,那就意味着希特勒政权的终结。

安斯卢斯

受到英国和法国对莱茵兰的反应的鼓舞,希特勒开始推进一项计划,将所有讲德语的民族团结在一个“大德意志”政权之下。希特勒再次违反凡尔赛条约,就吞并奥地利提出了建议。虽然这些都遭到维也纳政府的拒绝,但希特勒能够在 1938 年 3 月 11 日策划奥地利纳粹党的政变,就在计划就此问题举行公民投票的前一天。第二天,德军越过边界执行并。一个月后,纳粹就此问题举行了公民投票,获得了99.73%的选票。国际反应再次温和,英国和法国发出抗议,但仍表明他们不愿意采取军事行动。

慕尼黑会议

随着奥地利的掌握,希特勒转向捷克斯洛伐克的德裔苏台德地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成立以来,捷克斯洛伐克一直对德国可能的进展持谨慎态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在苏台德地区的山区建立了一个精心设计的防御工事系统,以阻止任何入侵,并与法国和苏联结成军事联盟。1938年,希特勒开始支持苏台德地区的准军事活动和极端主义暴力。在捷克斯洛伐克宣布在该地区戒严后,德国立即要求将土地移交给他们。

作为回应,英国和法国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首次动员军队。随着欧洲走向战争,墨索里尼建议召开一次会议来讨论捷克斯洛伐克的未来。会议达成了一致,会议于 1938 年 9 月在慕尼黑开幕。在谈判中,英国和法国分别以首相张伯伦和爱德华·达拉迪埃总统为首,奉行绥靖政策,屈服于希特勒的要求,以避免战争。1938 年 9 月 30 日签署的《慕尼黑协定》将苏台德地区移交给德国,以换取德国承诺不再提出领土要求。

没有被邀请参加会议的捷克人被迫接受协议,并被警告说,如果他们不遵守,他们将对由此产生的任何战争负责。通过签署协议,法国违反了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回到英国后,张伯伦声称已经实现了“我们时代的和平”。次年3月,德军破坏协议,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其余部分。此后不久,德国与墨索里尼的意大利结成军事联盟。

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

约瑟夫·斯大林对西方列强串通将捷克斯洛伐克交给希特勒感到愤怒,他担心苏联也会发生类似的事情。尽管谨慎,斯大林还是与英国和法国就潜在的联盟进行了谈判。1939年夏天,随着谈判陷入僵局,苏联开始与纳粹德国讨论建立互不侵犯条约的问题。最后一份文件《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于8月23日签署,呼吁向德国出售粮食和石油,互不侵犯。该条约还包括将东欧划分为势力范围的秘密条款以及瓜分波兰的计划。

入侵波兰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德国和波兰之间在但泽自由市和“波兰走廊”问题上一直存在紧张关系。后者是一条狭窄的土地,向北延伸到但泽,为波兰提供了出海口,并将东普鲁士省与德国其他地区分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为德国人民赢得生存空间,希特勒开始计划入侵波兰。波兰的军队成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与德国相比,波兰的军队相对较弱且装备简陋。为了帮助其防御,波兰与英国和法国结成了军事联盟。

1939 年 8 月 31 日,德国人在波兰边境集结军队,发动了一场假的波兰进攻。以此为借口发动战争,德军第二天就涌入边境。9月3日,英国和法国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结束战斗。当没有收到答复时,两国都宣战了。

在波兰,德军执行了结合装甲和机械化步兵的闪电战(闪电战)突击。这得到了德国空军的上级支持,德国空军在西班牙内战(1936-1939)期间获得了与法西斯民族主义者作战的经验。波兰人试图反击,但在布祖拉战役(9月9日至19日)中被击败。当战斗在布祖拉结束时,苏联人按照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的条款,从东方入侵。在两个方向的攻击下,波兰的防御崩溃了,只有孤立的城市和地区提供了长期的抵抗。到10月1日,该国已被一些波兰部队完全占领,逃往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在战役期间,动员缓慢的英国和法国几乎没有为盟友提供支持。

随着对波兰的征服,德国人实施了坦能堡行动,要求逮捕、拘留和处决 61,000 名波兰活动家、前军官、演员和知识分子。到9月底,特别行动队已经杀死了20,000多名波兰人。在东部,苏联在前进时也犯下了许多暴行,包括杀害战俘。次年,苏联奉斯大林的命令在卡廷森林处决了15,000-22,000名波兰战俘和公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