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舞狮锣鼓点(临海非遗之骨牌锣鼓)
临海大田刘村,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大田街道涌台高速公路临海北出口处,始建于南宋初期,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
郑虔墓、城隍庙、法轮寺、马氏庄园、宗祠、古桥古民居等一批不可再生的历史遗产,共同印证着大田文化“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的互融性,而大田人久久也不能忘却的还有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大田板龙、骨牌锣鼓至今流传。
骨牌锣鼓从祖上留传至今三百余载,一般都是父子、兄弟、亲朋之间传承为主。“骨牌锣鼓”虽然演奏的人员不多,少的四五人,多的也只有八九人,但是演奏起来却丰富多彩,气氛热烈,气势恢宏,上下灵动,声色眩人耳目。其音乐以民间流传的骨牌锣鼓音乐中的板凳开始,依元宝五、蛤蟆、二眼七、三五八、红九等排列进行,节奏有快有慢。此外,“骨牌锣鼓”的演奏大多与舞狮、舞龙活动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堪称大田文化一绝,现已列入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根据2005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狮子锣鼓在临海市范围流传已有三五百年历史,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最为盛行,一般在传统的春节、元宵迎龙中表演。
舞狮时的伴奏
想要了解骨牌锣鼓,就得先了解民间音乐中的打击乐。这里是指“骨牌九锣鼓乐”,俗称“狮子锣鼓”。在我市分布地域极为广泛。不论集镇、农村、渔村、海岛,几乎大村庄都有锣鼓乐队的存在。例如大田上沙村解放前虽然只有100多户人家,因分3个房头就有3个锣鼓班。演奏者多为成年男性群众。新中国建国前后最为普及,估计全市至少有数百个锣鼓队(班),5至8人为1队(班),有千余人乐队成员。
临海市的“骨牌九锣鼓乐”,俗称“狮子锣鼓”最为流行,遍布全市城乡。它是以民间的文化娱乐器具三十二张骨牌九的点数来敲打组成。足已证明先人有无限的聪明才智,但其历史沿革无从考查。
民间器乐“骨牌九锣鼓乐”的乐器由堂鼓、中锣、小锣、大钹、小钹组成。虽然只有五件乐器,但敲打起来却十分热烈、气势恢宏。常用的“骨牌九锣鼓乐”的点数,大体由三丁、板凳四、元宝五、二四六(蛤蟆六)、二五七、三六九(红头九)等七种骨牌组成。乐曲开头古城锣鼓亭班用快板凳四接慢二五七,转快二五七,接蛤蟆六再接快二五七转接元宝五再接……而黄沙狮子的“骨牌九锣鼓乐”是以三五八开头。全市各村的“骨牌九锣鼓乐”,用何种骨牌开头自由选择没有统一。每只骨牌使用时或快或慢,或轻或重,是否要重复,何处重复,节奏中拍子与拍子的交替使用闷钹击打运用等等,每个乐队都各有千秋。
就是说乐队里的传承者或内行人都会根据舞狮的动作情绪或节日场合的气氛,领会其内涵加以巧妙处理。形成创新求变,但又万变不离其宗,实有百花斗艳,万紫千红之感,是十分可喜的。
作为一种民间器乐,其与舞龙舞狮表演密不可分,然而这也说明了该项非技艺的传承也充满了太多的不可确定性。
正如我们之前分析的那样,任何非遗技艺的传承都离不开市场的需求。如果仅仅依托传习所,最终也会让非遗的技艺传承流于形式。
表面功夫做到了,实则内在的里子却丢的一干二净。所以非遗技艺的传承更应该注重对市场化的需求变化,让骨牌锣鼓能够与其他非遗技艺一样得到良好的发展。
台州非遗文化传承档案—临海篇
非遗文化:骨牌锣鼓
非遗级别: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分类:表演文化类
非遗定位:C类【消费/观赏类型】
发展建议:骨牌锣鼓作为一类民间打击器乐,其与舞龙舞狮的表演密不可分。然而想要将这类非遗技艺传承下去,不单单要对其艺术表现形式进行研究,也要结合实际的市场应用去谋划未来的发展之路。虽然目前可以通过现阶段的传习所等形式流传下去,但时代的更替快得足以甩下任何人。所以也希望非遗传承者能够寻找到合适的合作形式令其能够重新焕发生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