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城世界著名作家的故乡 回望雪峰觅乡愁
回望雪峰觅乡愁
——访著名作家、《家山》作者王跃文
本期嘉宾: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协主席 王跃文
主持人:怀化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总编辑 周依琴
开栏语
总编辑访谈
聚焦发展主题,关注大事要事,直面热点话题,壮大主流舆论。本社即日起在全媒体矩阵重磅推出“总编辑访谈”专栏报道,由总编辑面对面访谈事关怀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领域发展的领军人物、突出典型、基层代表,在对话中碰撞思想,在访谈中汇聚力量。敬请关注。
人物简介
王跃文,1962年9月出生,湖南溆浦人。现任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党组副书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曾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多次获《当代》《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等刊物文学奖。曾被授予“湖南省德艺双馨文艺家”,被推为湖南省2010年度十大文化人物。
(本报总编辑周依琴(右)专访著名作家王跃文 记者 潘雨 摄)
出版了长篇小说《国画》《梅次故事》《朝夕之间》《爱历元年》《西州月》《大清相国》《亡魂鸟》《苍黄》,中篇小说《漫水》《无雪之冬》,以及散文随笔集、访谈录等作品,其作品既有对现实矛盾的深刻揭示,又有对历史长河的人文发现,也有对故乡的深情回望,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春到雪峰,群贤毕集。
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王跃文最新长篇小说《家山》轰动效应持续发散。2月3日,《家山》家乡读者分享会在王跃文的家乡溆浦县隆重举行,王跃文夫妇携众多专家学者重上雪峰山,与家乡父老乡亲共同分享《家山》的创作体会与感悟,引起广泛关注。
借此机会,怀化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总编辑周依琴对王跃文进行了专访。
“家乡有山,即是家山”
周依琴:各位读者好,这里是怀化日报社总编辑访谈栏目,今天我们邀请到了一位特别的嘉宾,他就是最新出版并引发热议的长篇小说《家山》的作者、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协主席王跃文老师。
王跃文:大家好,我是王跃文,新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家山》,希望大家喜欢。
周依琴:非常高兴在美丽神秘的雪峰山上与您相遇。在您的新作《家山》家乡读者分享会上,专家学者云集,读者纷至沓来,网上网下好评如潮。我想请您向广大读者朋友介绍一下《家山》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为什么出版发行才一个月就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力?
王跃文:谢谢,首先要感谢父老乡亲、读者朋友对我的关爱。我带着《家山》回到了家山,家山人民让我倍感温暖。
《家山》这部小说是以中国上世纪一百年的历史巨变为背景,具体故事写的是1927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么一个时段,我们知道这个20多年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段,风云际会、波澜壮阔、革故鼎新,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成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这部小说写的是一个虚构的南方乡村沙湾,通过描写沙湾的老百姓20多年的乡村生活故事,来反映中国在这个历史时期的时代变迁。
里面的人物,有普通的农夫农妇,有回乡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有留学日本的“海归”,有在长沙大城市求学回来的,也有当地的乡贤。写的是日常,但是所反映的是那个时代。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土地和农民的关系,各种好的民风民俗和中国千百年来在民间、在草根社会一直存续,并且为乡村社会的和谐发挥重要作用的传统文化,在书中都有描述。比方说里面有几个主要人物陈劭夫、陈齐峰、陈扬卿等,他们是新知识新文明在乡村的传播者,代表着中国的希望和未来。这一群人物很有意思,陈扬卿是一个留日博士,回到乡下以后,参与乡村建设,办教育、办水利,同时他跟乡村的那种优良传统、乡风民俗结合得非常好,遵守着乡村的规款,跟土地和乡民的关系水乳交融,陈扬卿这个人物形象是代表着那一代知识分子书生报国的理想。
周依琴:这本长篇小说取名为《家山》,“家山”到底是什么意思?
王跃文:家乡有山,即是家山。家山就是故园、就是故土。龚自珍的诗里写到“踏遍中华窥两戎,无双毕竟是家山”,意思说天下好地方很多,但家乡是最好的。
“每个人心中都有座属于自己的家山”
周依琴:跃文主席的家山情怀,的确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不少人,真的是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诗和远方,更有一座永远不会忘却的家山。很多文学评论家、专家称这部作品是一部生生不息的民族史诗。请您谈谈您想通过这部54万字的鸿篇巨制,折射出什么样的深层思考?
王跃文:专家们说这是一部生生不息的民族史诗,我很受鼓舞,但是我自己不敢这么说,这是对文学作品非常高的评价。我写这个小说,确实想把中国过去一百年不断地走向光明的历史,通过我的小说反映出来。家乡故土老百姓那种勤劳智慧、正直仁义、共赴国难的英勇形象在小说里面都有表现,这就是我想要向读者传达的东西。
这部小说虽然写的是一个小乡村,但是它有广阔的背景。从时间上来讲,是中国过去一百年的历史巨变;从空间上来讲,就是广袤的中国。从我的小说的叙事风格来说,有明线有暗线,有前台有后台,具体的明确写的就是沙湾村20多年的日常生活,有婚丧嫁娶,有人来人往,也有重大历史事件,比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些在中国历史上很宏阔的历史场景,在小说里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所以这部小说虽然写的是一个南方乡村,但是它很扎实、很丰富、很辽阔。
周依琴:我想知道您的家山具体在哪里?
王跃文:我的家山在哪里?我的家山就在我老家村前村后连绵不绝的雪峰山。中国人把自己居住地方的特点拿出来指代,比如古人喜欢在屋前屋后栽种桑树、梓树,桑梓就作为一种故乡的指代。如果说家山是故乡的一种指代,那么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座属于自己的家山。
我的家山在溆浦,在怀化,在雪峰山。我在外面介绍我的家乡时,我跟他们说,我们溆浦、我们怀化就是一座大花园,每户人家推开窗,打开的就是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山势起伏巍峨,森林茂密秀美,蓝天白云舒卷,溪河密布如练,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周依琴:您的家山溆浦在雪峰山腹地,这次读书分享会也选在雪峰山巅举行,这么安排是不是别有深意?
王跃文:是的。雪峰山既是一座风光无限的秀美之山,又是一座文化深厚的历史名山、英雄之山。这里的高庙文化,将中华文明历史向前推溯到7800年前。2300多年前,楚国大夫屈原流放到溆浦,屈原在沅水流域、雪峰山区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写下了《涉江》《橘颂》《山鬼》等一系列名篇大作,铸就文学史上风骚之魂。近代以来,雪峰山区又相继走出了很多著名的杰出人物,比如魏源、曾国藩、向警予、蔡和森、粟裕等众多历史名人,成为践行“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先驱。国内革命战争年代,红军长征在雪峰山区实现“通道转兵”关键转折;抗战时期,抗日军民在雪峰山区完成“对日寇的最后一战”,雪峰山成为享誉中外的英雄之山、胜利之山。到了当代,杂交水稻“一粒种子 改变世界”,雪峰山区又走出了袁隆平这位世界级文化名人。雪峰山人杰地灵、激励后人,我写《家山》、回家山,就是为了致敬雪峰山、感恩雪峰山。
周依琴:面对雪峰山这样一座巍然耸立的文化名山,您认为在今后的文学创作方面,对雪峰文化,还有哪些值得挖掘的地方?
王跃文:我现在可以确定自己的创作,今后还是围绕自己这一方乡土为背景进行创作,从精神层面呈现出来的东西,通过自然而然的文学形象、文学故事,自然而然生发出来。因为我热爱这一方土地,热爱这一方土地上的人民,我写他们的生活,写他们的喜怒哀乐,写他们的欢乐忧伤,写它们的悲欢离合,写他们的奋斗,写他们的成功。我想通过对自己家乡这方水土上的故事的深情讲述,来展现中国人的样子,我自己的理想就是要展现我所熟悉、我所了解的中国乡村。
“方言是家山文化的一部分”
周依琴:读您的《家山》,发现书中有大量的溆浦方言俚语。在前几天的读书分享会上,还有一群读者专门用溆浦方言生动演绎了一段小说中的故事情景,真是妙趣横生。不过,地道的溆浦方言是一种比较难学难懂的地方话,与我们之前读的路遥的 《平凡的世界》、周立波的 《山乡巨变》中的方言有较大不同,他们作品的方言基本上是标志性、挑拣过的方言,已经被读者广为了解,而您的作品中直接用了很多原汁原味的溆浦方言,您不担心读者看不懂吗?
王跃文:编辑编这部小说时,也提出过是不是对有一些方言加一点注解,我不同意。不同意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对方言的文学处理,是有方法的,比如说同样一个方言的词,通过重复的出现在不同的场景里,读者就会懂了。发行以后,很多北方读者跟我交流的时候,认为没有任何障碍。因为中国文字有个特点,它是表意文字,一个字的意思是比较明白的,差别是读音不同,其实很多所谓方言就是读音的区别。我举个例子,现在是冬天,在雪峰山下,我们烤火溆浦人方言叫“揸火”,其实我们湖南的很多地方都讲“揸火”,只是说还不知道那个“揸”字怎么写,这个“揸”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五指张开烤火,是对我们围着火塘取暖的生动描述。还有就是,很多的方言其实是古语,只是后来慢慢地这种古语在有些地方保存着,有些地方没有了。
为什么要用方言去描述这个乡下的生活?因为有些地方用方言土话更传神。乡下流行的方言土话有两大特点,一是古风,古代的话流传下来还保存着。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因为乡下的人知识世界和经验世界是特定的,他习惯于用他眼前熟悉的事物来描述相关的事物,比方说一个女孩子的脚大,他会说一双脚板尺把长,走起路来像划船;一个人的眼睛大,乡下人说眼睛瞪得箩筐大,极其夸张。箩筐是乡下老百姓熟悉的事物。只有通过这种语言才能准确地把当地那种情绪表达出来,生动地描述体现出来。
周依琴:在读书分享会上,您在邀请你的夫人张战老师上台的时候,讲了一段非常经典的话,请您给我们再演绎一下?
王跃文:我喊的是“阿娘,难为你来配合我。”
溆浦话“阿娘”就是“老婆”的意思,这个称呼体现出对女性的尊重。“难为”就是添麻烦了,然后引申出来就是感谢。溆浦人对别人表示感谢的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说“难为了”。再比如在溆浦公公婆婆叫儿媳为“新妇娘”,这个也是婆婆公公对媳妇的喜爱。有外地的朋友看这个小说,问刚嫁过来的时候是“新妇娘”,怎么几十年以后还是“新妇娘”?其实这个也是一种传统的表达。《世说新语》中记录西晋名臣王浑与妻子钟氏的一段对话,钟氏在结婚多年、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之后仍以“新妇”自称。
周依琴:这几天我一直在拜读您的《家山》,由衷感觉您的笔触非常细腻,常见一笔几写,很能抓住读者的心。比如:写村姑桃香和杨高一起去县知事公署打官司这个情形,他们一来到公署,桃香无所畏惧,大步走进公署大门。而杨高的形象则是“被太阳投在地上的影子都是弓着腰的”,两个人物的鲜明个性跃然纸上。书中还有大量这样的细腻描写,请您谈谈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
王跃文:我写小说也写了30多年了,这些各种各样的手法用起来的话也不是那么太刻意,自然而然流露笔端。比如有一次放暑假陈扬卿从外面做水利勘察回来,他在门外就听到屋里很热闹,不知道怎么回事,进屋一看,原来是他的未婚妻史瑞萍从长沙回来了,带来了嫁妆。那个福太婆啊,容秀啊,还有村里面的其他的一些姑嫂啊,一起把带回来的嫁妆一样一样打开看。热闹一通,高高兴兴地走了。扬卿的妈妈祖婆看着扬卿坐不是立不是的,就说:“卿儿啊,媳妇没过门。”扬卿说:“妈妈你把人家带回来的嫁妆一件一件地拿出来看干嘛呢,我看都脸红,不好意思。”祖婆说:“卿儿,你是不晓得的,我是故意让她们来看的,她们看了后,一传十,十传百,村里人都晓得了,她们就晓得你的这个老婆是有娘家的,不然人家会说你抬的这个阿娘来历不明。”这个也是过去的乡风民俗,传统背景下那种自我的约束。如果说你找的那个人是来路不明的,可能一辈子在这里抬不起头。这个写法一方面把乡亲们对扬卿这个大龄青年婚事的期待展示出来,又把那种从长沙带回来的代表城市文明的绫罗绸缎在乡间展示,同时对那种乡村里面的人际关系也进行一个交代。通过一个场景,传达出很多东西。
乡间民俗、传统礼节,于细微处体现乡村不一样的中国气派、中国气象。
“《家山》充分呈现怀景怀乡怀味”
周依琴:与跃文主席的一番对话,我已深切感受到了您浓厚的家国情怀,您正在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文学力量。现在家乡怀化正在奋力建设全国一流旅游度假目的地,擦亮了“怀化,一个怀景怀乡怀味的地方”文旅宣传名片,请结合《家山》谈谈您心中的怀景怀乡怀味。
王跃文:我心中的怀景怀乡怀味就写在《家山》里。小说当中描写的自然风景,巍峨的齐天界、豹子岭,奔腾不息的万溪江,就是我们怀化青山绿水的底色,展示的是怀景。当然,在文学作品中的地名是虚构的,事实上我写的万溪江就是溆水河,就像沈从文先生,他笔下的长河就是沅江,白河就是酉水。
在这一方水土当中,一方人们呈现出来的精神品格,以及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对家国的热爱等等,我觉得这就是怀乡。小说里面也写到了这方水土上丰富的物产,以及不管是富裕人家还是平常人家他们的菜式、菜肴,这些就是独特的怀化人间烟火气。还有溆浦的方言俚语,小说整个呈现出来的诗意的人间景象,也可以说是一种怀味。
“怀化,一个怀景怀乡怀味的地方”,这句诗意表达很有内涵、很有张力,希望我的《家山》有助于全国各地的读者更加真切体会其境其妙。
周依琴:非常感谢王跃文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也希望新书发行后,跃文老师笔耕不辍,再创新品力作,让我们能够享受更多的精神大餐。
(记者 李青青 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