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洛西事件是否发生战争(佩洛西事件是近代以来中西关系的最大拐点)

近代以来,中西关系是中国的轴心性问题。而中西关系问题,实质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问题。“师夷长技”就是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实现实力赶超。“制夷”就是在实力崛起之后,对西方蛮夷进行管制和教化。

晚清的魏源,是站在传统的义利之辨的学术参照系中看待中西问题,以中国为华夏,以西方为蛮夷。华夏蛮夷的区分在义利,在有无义理,以义理为本就是义,缺失义理唯利是图就是利。以此看,西方符合蛮夷的标准和定义。

佩洛西事件是否发生战争(佩洛西事件是近代以来中西关系的最大拐点)(1)

不过西方是一种特殊的蛮夷,一种拥有以坚船利炮为代表的“长技”的蛮夷,并为中国带来历史空前的威胁,这也是李鸿章的说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这样晚清对西方的认知就是一分为二的,认可其技术,否定其文化,因此主张学习其技术,而摒弃其文化。

事实证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法是英明正确的,此后的中国也正是沿着这一路线前行,直至今天。只不过需要做一个小小的修正。魏源的“长技”只包括产品性技术,需要扩展一下,把制度性技术也纳入进来。

晚清的“师夷长技”只包括产品性技术,而且集中武器制造上,这就是李鸿章倡导的洋务运动。1894年甲午惨败,证明不消除晚清制度的腐朽因素,不引入西方先进的制度性技术,中国无法完成“师夷长技”,无法实现实力的崛起。

民国后,开启了“师夷长技”的新阶段,将制度性技术也纳入进来,甚至以制度性技术为主。

制度性技术也是技术,存在一些先进的可取的制度性技术,并不意味着西方的制度在整体上是先进的,更不意味着西方文化在整体上是先进的。评判制度和文化在整体上先进落后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义利之辨,就是义利标准,也是义理标准。即便西方存在一些先进的制度性因素,但并不足以改变其缺失的义理的实质,依然是落后的蛮夷。

更完整地说,西方是一种存在先进的产品性技术和某些先进制度性技术的,三千年所未有的特殊蛮夷。

遗憾的是,民国之后的人们并没有形成这种正确的认知,而是开始走向一个极端,就是认为西方的制度和文化在整体上、系统上是先进的,而中国的制度和文化在整体上、系统上是落后的。更关键的是,改变了评判的标准,将之前中国传统的义理标准,改变成现代西方的技术标准、经济标准。将技术和经济是否先进看成制度和文化系统是否先进的评判标准。

这样,因为西方技术和经济发达,所以西方的制度和文化就先进;因为中国技术和经济落后,所以中国的制度和文化就是落后的。

在评判标准被改变后,中国就抛弃了传统的义利之辨、华夷之辨的标准和视角,西方就从无义之蛮夷一跃而成发达国家、先进文明,中国则由义理之华夏而坠入落后国家、落后文明的深渊。

代表这一错误的认知极端的,是孙中山所领导的同盟会,此后变成国民党。国民党走的是系统性西化的路线,主张和践行系统性地引入西方的制度和文化。其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如此,新文化运动也是如此。辛亥革命是彻底否定中国的制度,而新文化运动则彻底否定中国的文化。

这意味着国民党的路线在根本上不仅是崇洋媚外的,而且脱离中国实际,包括脱离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这导致其制度革命流于形式和表层,不是消除了晚清制度中的落后专制因素,而是用西方民主制度的形式,将它们重新包裹起来。

晚清的政府和制度在名义上被推翻了,但是其专制落后因素却又重新寄生在从西方引入的民主制度之中。使得中国陷入一种更混乱的军阀割据时代。而国民党则不过是军阀之一,其后来经过北伐战争而实现的统一,也是形式的,其内部却是派系和山头林立,军阀割据内部化了。

这种局面使得一些有识之士极为不满,一战期间,也是新文化运动期间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让它们眼前一亮,因为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截然相反,是站在人民的一边,尤其是下层穷人的一边。这更合乎义理。

马克思主义的引入,以及对其进行中国化的改造,实际上就是对国民党的一种纠正。国民党对西方制度的引入是反义理的。对马克思主义的引入,尤其是改造,则是合乎义理的。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义理化。尽管马克思主义本身也合乎义理,但因为其直接出现在西方,并未达到真正的义理,依然缺失义理。“中国化”就是将“中国实际”中所存在的真正的义理因素填充到其中,将马克思主义变成义理式的马克思主义。

从国民党的资本主义,到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再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义理化,整个民国就成为一个积极引入西方制度性技术的时代,将西方的制度性技术引入中国,同时根据义理标准对其进行评判和改造,形成一种“义理为体,西方制度性技术为用”的“中体西用”的制度新形态。最终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胜出。

佩洛西事件是否发生战争(佩洛西事件是近代以来中西关系的最大拐点)(2)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成为中国的主要学习对象,开始将苏联的产品性技术和制度性技术引入中国,并积极将其中国化、义理化。其最大的成就是,完成了国有经济体系的奠基,以及所配套的管理制度、行政制度。

改开后,尤其是苏联解体后,美国又重新成为中国的主要学习对象。又将美国的产品性技术和制度性技术引入中国。制度性技术主要就是市场经济制度,开放和培育了私有经济部分,形成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公私兼备的良性经济结构,形成以“义理为体,以技术为用”的“中体西用”的具备中国特色的“义理经济模式”。中国不仅成功实现了技术和经济的实力崛起,而且还固守了中国义理之特色、本色。

从民国至当下,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断地“师夷长技”长技的过程,只是和晚清相比,“长技”的范围扩展了,把制度性技术也纳入进来。制度性技术和产品性技术都是技术和工具,关键在如何使用它,为谁服务。一个社会的决定因素,制度模式和文化模式的决定因素,并不在技术本身,而在这些的使用方式,它为谁服务,服务于谁的利益。

在西方,技术,包括产品性技术和制度性技术,是为少数的资本家所服务的,是资本家压迫、盘剥本国人民,以及压迫和盘剥非西方国家的工具。

中国对西方技术的学习和引入过程,不是一个被动的、迷信的输入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判断和选择过程,其判断和选择的标准就是义理。一方面只引入,符合义理的、能够帮助捍卫义理的技术;另一方面,又将引入的技术义理化,将其彻底改造成义理化的服务于人民利益的工具。

在这个对西方技术,尤其是制度性技术的引入过程中,中国表现出强大的制度评判和识别能力,也是文明、文化的评判和识别能力。实际上,放眼世界,也只有中国拥有这种独立的制度评判力,不仅其他非西方国家没有,连西方国家自身也没有。缺失制度评判力的结果,就是陷入制度技术的崇拜,将制度技术意识形态化、教条化。

今日之美国和西方,已经陷入严重的制度迷信和制度崇拜,将民主制度教条化、意识形态化。在其内部,深陷“政治正确”教条而不可自拔,在其外部,则企图挟民主教条、西方价值以令全球,将其民主和人权双标化、虚伪化。

佩洛西事件是否发生战争(佩洛西事件是近代以来中西关系的最大拐点)(3)

2008年之后,中美两国开始朝着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发展,中国崛起的愈发被确认,而且发展势头依然不减,而美国制度和文化劣势则不断暴露,尤其是特朗普发动贸易战而与中国进行经济对抗,以及新冠疫情爆发之后。

从整个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看,当中国实现实力的崛起之后,“师夷长技”的阶段就结束了,而转入“制夷”阶段。所谓的“制夷”,就是以实力为支撑,对缺失义理的西方蛮夷进行管制和教化,对其缺失义理的无耻卑鄙行为进行制止和约束,以及对其进行义理教化,促使和保障义理秩序在全球得以出现和存在。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礼乐征伐自中国出”。

刚刚发生的佩洛西事件,就是中国从“师夷”阶段,转入“制夷”阶段的标志。也就是说,自鸦片战争以来,中西关系最大的拐点已经出现了,我们正在见证历史。

佩洛西事件,是美国蛮夷文化的又一次体现。作为美国政府的第三号人物,作为美国政府的众议长,在美国已经深陷政治正确教条的畸形政治环境下,佩洛西为捞取政治资本、充当政治英雄,傲慢狂妄,卑鄙无耻,肆意挑战中国的底线,顽固顽劣地到台湾去做政治秀。在十四亿人的怒火之下,中国迅速做出了军事回应,进行锁台式军演,拉开武统战的序幕。

在随后的制裁措施中,不仅包括对佩洛西本人的直系亲属的制裁,而且取消中美军方三个层级的联系通道。这实际上是正式宣布,中美之间已经进入事实上的直接军事度对抗阶段。

佩洛西事件是否发生战争(佩洛西事件是近代以来中西关系的最大拐点)(4)

事实上,在特朗普时期,中美对抗就已经开始了,不过那时更多只是经济的对抗,尚不能代表中国已经转入“制夷”阶段。真正能够代表“制夷”的,是直接的军事对抗。

是特朗普启动了中美的经济对抗,是佩洛西出发了中美的军事对抗。这种对抗也是对中国“师夷长技”结果的最好的检验,是中国实力的最好检验。中国已经很好通过了作为第一场的,中美经济战的检验。其对抗的结果是,中国经济依然势头不减,而美国则已陷入严重通胀。这让美国人更直观地认清中国经济的无法撼动的实力

也请大家相信,中国也一定会很好地通过作为第二场的,中美军事对抗的考验。中国必须接受和进行中美经济对抗一样的中美军事对抗,因为只有通过这种对抗,才能让教导迷信而顽固的美国人,认清中国的实力,认清这个世界已经发生了“30年河东,30年河西”的颠覆性变化,美国的实力已经无法支撑其继续傲慢自大、目空一切。

中国进入对西方的“师夷长技”阶段,是从屈辱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结束“师夷”阶段,转入“制夷”阶段,将从彻底洗刷百年耻辱的收复台湾开始。台湾问题不仅涉及到领土和主权,而且也是百年耻辱的产物,是百年耻辱中的最后的耻辱。

台湾问题的直接成因是,从大陆败退的国民党在台湾割据。而国民党则是迷信西方制度和文化的,公知式的、崇洋媚外的政党。而解放台湾的长期搁置,则是美国干预的结果。这使得台湾就带有半殖民地的特征。这样台湾就是迷信西方文化的最后一块半殖民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