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传统的蓑衣(蓑衣现在难得一见了)
原文:[蓑衣饼]:干面用冷水调,不可多,揉擀薄后,卷拢再擀薄了,用猪油、白糖铺匀,再卷拢擀成薄饼,用猪油熯黄。如要盐的,用葱椒盐亦可。
淸 袁枚《随园食单》点心单
有人问我随园菜属那方菜呢?这个问题还真有点难度不好回答,袁枚是钱塘杭州人,上北京参加朝廷科考,殿试中二甲第五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在京候官待了几年,乾隆七年外调做官,后来39岁辞官而退,落户金陵江宁小仓山,在随园除了做赋诗作词写文章,就是组局吃喝,他用四十年时间对当时美食做了总结,写出《随园食单》,食单收录了金陵、徽州、杭州、杨州、苏州、直隶、山东以及北京等地的名菜名点,所以随园菜单以地域分是不科学的,确切的讲,应叫官府菜或文人菜。
蓑衣饼杭州名点,袁枚是杭州人,在著食单时自然落不下家乡美味,蓑衣饼又叫吴山酥油饼,至今已有七八百年历史,他还有个名字叫“大救驾”,相传是赵匡胤与南唐刘仁赡在安徽寿县交战时,疲劳过度病了,茶饭不思。当地有个厨师用上好的白面、白糖、香油、青红丝、核桃仁等材料做了点心,层层叠起,金丝条条分明,中间如急流旋涡状,色泽金黄,香味扑鼻。赵匡胤品尝后觉得酥脆甜香,食欲大增。后来赵匡胤当了皇帝,经常命御厨制做此饼食用。并御封这种糕点为“大救驾”成了宋朝宫廷点心。宋高宗时,迁都临安(今杭州),此点由宫中传到民间,人们仿照此饼改用面粉起酥制成,吴山酥油饼被誉为吴山第一点。
吴山酥油饼历史悠久,据传苏东坡在杭州任太守,经常出外体察民情,有一天,他公事已毕,余兴正浓,就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脚着芒履,带了两名老卒、随从,冒雨来查看吴山有无险情。当时,吴山顶上有一对夫妻开了个油饼铺,这夫妻俩为人忠厚,他们每天总要油饼,供应前来吴山的游客。他们做的油饼酥多而香,油而不腻,人人爱吃,众口交赞,买卖十分兴旺。苏东坡此时腹中有些饥饿。买了些饼,找了橙子坐下,解下腰间酒葫芦,边吃边喝地起来。苏东坡觉得这饼味道特别得美,一连就吃了三个。东坡问店主人这饼‘为甚酥’怎么这么酥呀?店主人说:我那知道,我爸爸就这么教的,这么作就酥。东坡哈哈一乐并赋诗一首:“野餐花前百事无,腰间维系一葫芦;已倾潘干错著水,更觅君家为甚酥。”苏东坡仔细看看这种油饼,一层层,一丝丝,很像自己身上披的蓑衣,随口就说道:“我来为这饼取上个俗名,叫它‘蓑衣饼’吧。”而流传至今。这传说是不是真的也不好说,反正现在美食想出名,就得编一段与名人有关的趣事,据说这就叫饮食文化。
炸好的蓑衣饼,我觉得它不太像蓑衣,更像是一顶箬笠。锥形的箬笠,翻过来就是一个漏斗。层层叠叠,亦如少女们穿的蓬蓬裙。蓑衣是旧时的御雨工具,由莎草或棕叶编织而成,始为农人渔夫所用,常与钓舟相伴。随着文人雅士的歌吟,蓑衣不仅仅是用于御雨,而成了文人津津乐道的雅物,成了展示洒脱之性、江湖浪迹不可缺少的饰物。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其中蓑笠翁的形象,绝尘高古,为文人们一再叹绝、千古仰望。这种雨具穿在身上劳动十分方便。蓑衣于1970年代化纤产品的出现而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现在都用雨衣了,蓑衣难得一见了,还好蓑衣饼还有。
关于蓑衣饼还有一说法,不光是因其饼蓬松如蓑衣,而且谐音酥油,故名。清人丁立诚有诗云:“吴山楼上江湖景,饮茶更食酥油饼;酥油音转为蓑衣,雅人高兴争品题。”原来“酥油”跟“蓑衣”的读音差不多,外地文人墨客又都喜游吴山,当他们听到“酥油饼”时惊为“蓑衣饼”,并形之于笔墨,“酥油饼”就这样误传成了“蓑衣饼”了。
烹饪史话也好,美食趣话也好,一定要尊重历史真实,能反映历史本来面貌才好。吴山酥油饼曾叫“蓑衣饼”,最早见诸于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及与他同时代的袁枚的《随园食单》。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有个叫吴敬梓的读书人路过杭州,游览西湖,又在吴山上吃了几只蓑衣饼。后来,此人就把蓑衣饼写进了小说。在那部叫作《儒林外史》的小说中,马二先生来到吴山,“打了十二个钱的蓑衣饼吃了”,又吃了两碗茶。没吃饱,肚里仍饿。恰好一个乡里人捧着许多烫面薄饼来卖,还挎了一篮煮熟的牛肉。马二先生买了几十文钱的饼和牛肉,就在茶桌上尽兴一吃。
蓑衣饼不光杭州吴山有,苏州虎丘有蓑衣饼,在安徽寿县也有,广东也有“簑衣油饼”,但制法不同。觉得还是杭州的地道一些,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去杭州学习,还特地去知味观找人学过,那人姓氏名谁我早忘了,他酥油饼做的特别好,上班不干别的专门做酥油饼,号称酥油饼大王。在那个年代还没有烹饪大师,国际食神等称号呢,谁做的好就叫谁某某大王,如西湖醋鱼大王蒋水根、虾爆鳝大王莫金生等,这称号都是民间口口相传,而且得到业内的认可,这不是花钱能买来的,不像现在,只要你敢花钱投入,就能给你捧成食圣。
吴山酥油饼个头有大有小,小者如棋子上宴会,大者如烧饼平民百姓路过买一个随走随吃,制法是小包酥,将水油面剂子裹入油酥面剂子,压扁切成带状长片,卷拢,再压扁做成长片,之后卷拢并搓成长条,再压成长片,顺中线剖开,分卷成两个饼环,将饼环的刀纹面朝上,自中心向四周摊开成碗形圆饼。将饼坯投入锅中油炸,炸至呈玉白色,沥干油,起锅后撒白糖、桂花、青梅末和玫瑰花碎瓣即成。
酥油饼极酥,炸时易碎,故生产时用特制油提,这邦种工具没买卖的都是自己做的,当年我还做了一个,下面用蒸锅的铝笹,在边上安上把,把酥油饼放在上面,侍油温合适后放入,这样比直接放入效果好,而且酥油饼剂子擀成饼状,入锅炸,如油温合适会自然形成一个上尖下圆中间空的,形似小碗的形状,油温高炸不成碗状,油温低了又容易冲跑了不成形,这时就可利用油提掌握火侯温度,炸到酥油饼色泽金黄时拿出,上桌时饼上撒细绵白糖,吃到嘴里脆而不碎,油而不腻,香甜味美,入口即化。
下面制做随园菜蓑衣饼:其制法基本与吴山酥油饼相似,首先干面用热水调,水不可多,搓成雪花粉,即把粉揉搓散如雪花状,摊凉后,在加入凉水和油,揉成水油面团。揉均,擀薄后,卷拢再擀薄了,用猪油、白糖做糖酥铺匀,再卷拢擀成薄饼,用猪油熯黄,熯音hàn,意为干燥烘烤,此处为用猪油炸黄。《随园食单补证》云:蓑衣饼与酥油饼音相近,当为一物,吴山酥油饼用麻油起酥,两面松脆如有千层,触手纷落,掺以白糖颇妙,亦有作椒盐者,如要咸的,用葱椒盐亦可。此点色泽金黄,层酥叠起,上尖下圆,形似金山,脆而不碎,油而不腻,香甜味美,入口即酥。
文章原创,头条首发,部分照片,摘自网络,
特此鸣谢,若有侵权,敬请告之,马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