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免疫系统病引起的皮肤病(的风湿免疫病系列报道)

风湿免疫系统病引起的皮肤病(的风湿免疫病系列报道)(1)

指导专家:唐琳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门诊时间:每周一上午、周二全天渝中院区、每周四江南院区)

脸上、脖子上相继发了皮疹,挥之不去。以为自己得了皮肤病,可万万没想到,这是一种叫皮肌炎的病。更严重的是,还合并了重症肺部感染,差点夺走了他的生命。

【门诊探访】

皮疹反复、关节痛 原来是皮肌炎

46岁的朱先生身体一直很不错。可不知道为啥,1个月前开始,他的脸和脖子上,突然发了皮疹,红红的,有点痒。没过几天,眼皮也跟着肿起来了。

他估摸着,可能是皮肤过敏了,就去诊所配了些抗过敏的药吃,可一直没什么效果。后来,他又去药店买了药膏,但擦了一个月,脸上的毛病没好,就连脖子后面、手指关节,肘关节的背面,也出现了成片的皮疹。用手去摸,皮肤都变厚了,像长了老茧似的。

最近,他眼眶周围的皮疹,开始变得又红又紫,肿得很厉害。除了皮肤上的毛病,他还常感觉关节疼痛、乏力,连上楼都需要搀扶。

朱先生在当地医院就诊,检查发现,其肌酶明显升高,肝功异常,抗RO-52抗体强阳性。在医生的推荐下,他来到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向该科主任唐琳寻求进一步治疗。

唐琳告诉记者,入院时,该患者病情已较为严重,经详细问诊和检查后,诊断为:皮肌炎、肝功能损害。更要命的是,后来,患者还出现了肺间质纤维化,引起纵膈气肿、皮下气肿合并重症肺部感染、呼吸衰竭,非常惊险。

所幸的是,经过唐琳及团队的悉心、精准治疗,朱先生转危为安,目前已复诊随访,预后良好。

【专家解读】

皮肌炎可累及全身脏器

唐琳告诉记者,对于皮肌炎这个疾病,我们大多数人还不是特别的了解,但此病非常严重,应引起重视。

皮肌炎是一种以皮肤、肌肉损害为突出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目前认为和遗传、感染等因素有关,女性发病多于男性。以受累皮肤(面颈部、眼周等部位)淡紫红色水肿性红斑,肌痛、肌无力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病变也可累及全身其他脏器,只侵犯肌肉而无皮肤损害者,称为多发性肌炎。部分病例与其它风湿病或恶性肿瘤并发。

合并肺间质改变 死亡率极高

不少皮肌炎患者,都会像案例中的朱先生一样合并肺间质改变,死亡率亦高,是影响皮肌炎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早期就诊,发现病情并及时治疗很关键。

间质性病变急性期可有发热、干咳、呼吸困难、发绀、可闻及肺部细湿哕音等临床表现,x 线检查可见毛玻璃状、颗粒状、结节状及网状阴影,晚期可见蜂窝状或轮状阴影,表现为弥漫性肺纤维化。部分患者为慢性过程,临床表现隐匿,缓慢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伴干咳。故为早期发现间质性病变,皮肌炎患者不论是否有呼吸道症状,均需常规行胸部 X 线检查。

这些症状要当心

唐琳强调,当患者出现以下症状,应警惕皮肌炎发生,应及时到正规的风湿免疫专科就诊,避免病情恶化:

1.皮肤损害 Gottron丘疹:是一种常见于关节伸面紫红色丘疹(指关节、肘部、踝等);眶周皮疹:双上睑周边淡紫色皮疹;“V”字征:颈前及上胸部皮疹呈“V”型分布;“披肩”征:前臂伸侧、颈部及肩胛区皮疹;甲周病变:包括甲皱襞处甲周红肿、毛细血管扩张以及不规则角质层出现;“技工手”样改变:包括指垫角化、增厚、皲裂;手指和足底可出现角化过度伴毛囊角化;手指掌面和侧面出现污秽、暗黑色色素沉着。

2.肌肉表现:上下台阶困难,起身困难,抬臂困难,当咽部或食管上段横纹肌受累时,可出现吞咽困难,甚至呼吸肌麻痹。

总之,如果出现不明原因反复发作的奇怪皮疹,同时伴有四肢无力、消瘦、发热等症状,就需考虑发生皮肌炎可能。

护理皮肌炎 有5个要点

唐琳介绍,皮肌炎的治疗以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为主,其他治疗方法为辅,遵循个体化的原则。而患者在生活中,需注意以下要点:

1.保持一颗平常心。皮肌炎并非不治之症,不要悲观失望。其实它与一些慢性病一样,需要长期的治疗才能看到效果。因此得了皮肌炎一定要去正规的专业皮肤病医院进行系统的治疗,才可以控制稳定病情。

2.预防各种感染。感染会加重皮肌炎的病情,尤其是较重的急性感染和各种慢性感染不能及时控制,极易诱发皮肌炎复发或加重。因此一定要预防和控制各种感染,如:避免出汗后吹空调,随季节的变化适时增减衣服,适当增加免疫力。

3.注意生活细节。尽量避免日光直接照射,外出时带帽子、手套、长袖衣服或打伞;尽可能不进食海产品(鱼、吓、蟹)等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忌食辛辣刺激食物(葱、姜、蒜等);少食油腻食物,勿饱食;禁吸烟饮酒;不用化妆品、染发剂。

4.适度锻炼。适度的运动锻炼可以增强自己的免疫力。

5.减停药要慢。皮肌炎患者病情是否缓解主要从临床表现、肌力测定和实验室指标三方面来评定。患者无明显不适的症状,肌力测定也已恢复正常肌力,实验室指标如:肌酶、血沉、CRP 也正常,则一般可认为病情缓解,能否停药仍需专科医生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后决定。此外,即使停药后,仍需于专科门诊定期随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