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什么不回绍兴了(鲁迅为什么不说自己是绍兴人)
最近,
有些网友把一句看起来有道理的话,
加个破折号和名人的名字,
变成了一句“名人名言”,
受害最深者,莫过于鲁迅先生。
甚至不了解鲁迅先生的人,
上网搜索鲁迅相关的时候,
产生了“鲁迅是绍兴人还是周树人”的疑问。
这位朋友,你认真的吗?
绍兴,是鲁迅的故乡。
关于绍兴的一切,
鲁迅先生都了如指掌,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着长衫的唯一的人”
——《孔乙己》
但是,鲁迅却常称浙江人,
被问到祖籍时总是回避“绍兴”这个名字,
甚至生前最后的时光,
在离家乡不远的上海,
也没有落叶归根。
为什么鲁迅不喜欢自称“绍兴人”?
难道鲁迅是个叛逆文青?
▽▽▽
清代,
流行着这样一句话,
“无绍不成衙,无徽不成商”。
说的是幕僚主要是绍兴人,
商人徽商最会赚钱。
绍兴人多天生聪明又擅文辞,
又有读书的风气,
入幕,自然成了许多人的选择。
日子长了,官老爷们发现,
这绍兴师爷干的活还真是好,
既高效,又懂规矩,
官方“大V”认证,
成了“绍兴师爷”最好的招牌。
但是在过去,
尤其是晚清时,
衙门的形象不好,
加上民间对于政府办事效率的抱怨,
师爷也被说成了八面玲珑,
坑蒙拐骗的一个行业。
勤劳的百姓都认为,
你光靠一张嘴皮子,
就能够拿钱,
这叫什么事儿啊。
本来只是因为相关地方出来的人,
擅长从事某个行当的总结,
却慢慢演变成了一种贬义,
成了一种“地域黑”,
让许多人即使没见过师爷,
也觉得师爷就应该是这样。↓
人民群众自然就把衙门的坏形象,
和师爷联系到一起,
再想到绍兴出师爷,
所以,当时见到绍兴人,
多半会问,
干过师爷吗?
鲁迅:我真冤
据说梁实秋在跟鲁迅打嘴仗的时候,
便说鲁迅“单有一腹牢骚,一腔怨气”,
接着便以他的籍贯来攻击。
因为他说绍兴人都有一些‘刀笔吏’的素质”,
没想到梁实秋这样的文人,
和鲁迅拌嘴的时候,
也是一门“地图炮”。
梁实秋:再来两回合?
鲁迅:不许拿籍贯说事儿!
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在回忆录里说,
“但是绍兴人似乎有点不喜欢‘绍兴’这个名称,
这个原因不曾深究,
但是大约总不出这几个理由。
第一是不够古雅,于越起自三代,
会稽亦在秦汉。
绍兴之名则是南宋才有。
第二是小康王南渡偷安,
但用吉祥字面做年号,
妄意改换地名,
这是很可笑的事情。”
这就引出了,
鲁迅不喜欢说自己是“绍兴人”的第二个原因。
周作人
“绍兴”之名,
得于南宋建炎三至四年(公元1129年至1130年),
高宗避金兵暂驻越州,
山阴就为临时作为首都。
次年,改年号为绍兴,
寄托“绍祚中兴”之意,
同时也把越州改名为绍兴。
赵构:不!大宋还有一口气!
史学家评价说,
这次改名,
是偏安一隅的南宋皇帝,
用以自欺欺人行为。
鲁迅这样的学者,
自然不会不知道“绍兴”二字的来历,
当时的中国正是他痛心疾首,
迫切想要拯救的中国,
这种掩耳盗铃的行为,
只会让他不齿,
更不会在人前以“绍兴”人自称。
“我先前比你阔绰多啦,
你算个什么东西”——《阿Q正传》
▽▽▽
其实,鲁迅对故乡的爱,
都在文章中表达出来了。
在鲁迅的25篇小说中,
有13篇取材绍兴或以绍兴当地民俗为背景。
“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社戏》
百草园、三味书屋、鲁镇街景,
绍兴的桥,乌篷船、集镇,
村庄农舍、酒店、闰土与猹,
民间故事、迎神赛会、社戏等等,
都是来源于“鱼米之乡”的对鲁迅的熏陶。
“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故乡》
鲁迅虽然在人前不愿意说自己是绍兴人,
但却毫不掩饰地在作品中,
流露出浓厚的绍兴地域文化。
我们不难看出,
一生反抗绝望,一生战斗的鲁迅,
其实渴望的是那片生养他的土地。
“如果我的孩子还在的话,
也有你这般大了”——《祝福》
都说绍兴是文人摇篮,
绍兴的历史中,究竟有多少光辉人物?
一个小城,如何才能成为全国的文化榜样?
广西卫视《观复嘟嘟》之《小城故事多》听马爷跟您聊聊绍兴的故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