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其实很简单原创(原创散文一个地方有山)

张永兰 | 山沟沟是我的家乡

散文随笔其实很简单原创(原创散文一个地方有山)(1)

清代文学家顾彩在他的《容美纪游》中描述“楚地之容美,在万山丛中,阻绝入境,即古桃源也。”顾彩所津津乐道的古桃源靠近鹤峰,即今天五峰与鹤峰交界的湾潭一带。这是他历时半年之久,寻访《桃花扇》的徒步区域。难以想象,在只有蛇行鸟道的清代,湾潭的交通有着多么“阻绝”!不过,今天好了,绕过独岭天险,沿351国道穿越北风垭隧道,就到了最具容美古风的文化古镇——湾潭镇。五峰国际滑雪场就建在茅庄的独岭之巅。清同治元年,长乐县令张淳曾赋诗“从公踏破白云峦,未秋时节似冬寒。寻得山家沽酒醉,茅庄夜静怯衾单。”近秋时节茅庄夜晚的清冷胜似“冬寒”,因而得名并沿袭至今,茅庄就是我家乡所在的村落。

一个地方有山、有水、便有了灵气。春暖花开时节,途经嫩台子河段,可以体验“小小竹排画中游”的悠闲,两岸迎春花、玉兰花、桃花、樱桃花、映山红,先先后后,次第开放,花瓣凋谢的节奏要比俗称“湾潭国”的域外慢了几拍。复前行至关岔口,沐浴春光,乘兴徜徉,鹊桥两旁,彩旗飘扬。树绕村庄,水满河塘,庭院深深,篱笆围墙。桃红李白,菜花金黄,莺啼燕舞,蜜蜂正忙。游人仿佛置身于一片世外桃源,夜栖“拾溪桃源居”民宿,关上门窗,沏一杯桃花蜜,手捧一本风情散文,播放一首纯净得像是秋夜里一轮高天明月的音乐:“山沟沟是我的家乡,每一个春,每一个夏,含笑迈步青春芳华。一座座果园迎朝霞,每一个果,每一朵花,汗水浇灌生命年华。”凭借音乐的穿透力,将尘世喧嚣“阻绝”室外,放松一下疲惫的身心,这样的感觉真好!

关岔湾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河毗邻,那是我的出生地,也是我曾经一门心思想要逃离的地方。山沟沟的沙石路留下我少年时代追梦的足迹,山山水水见证了我的苦乐年华。如今,关岔湾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无论身在何方,道阻且长,每年总要回去四五趟。从原始森林流淌出来的清泉,同发源于独岭、三峰岗的三条河流交汇,将山体切割成一道形似剪刀的“关口”,故名“关岔口”。关岔口一面靠山,三面环河,看起来像个半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关岔湾有两个生产小组,五六十户人家三百多人口。山大人稀交通不便,缺少经济来源,很多家庭处于贫困状态。我的父亲是个勤劳有办法的人,他总能给贫穷拮据的家庭增添许多乐趣。那时他还年轻,时常背着土铳别着烟袋,一大清早带我上山打猎。父亲随手掰一根硬实树枝,将路旁草叶上的露珠扫荡一遍,以免这些水颗粒滑落下来沾湿裤管裤脚,也是为了“打草惊蛇”。我就像跟屁虫一样紧随其后。冬天大雪封山的时候,父亲在前面探路,踩出印痕,我就顺着他拖出的脚窝一路跟行。长尾巴的松鼠上蹿下跳,斑鸠、山鸡、野兔不幸撞上枪口,便有幸成了改善我们一家人生活的“牙祭”。

关岔湾的河水甘甜清澈,长年饮用这条河水的人们肤如凝脂肌白胜雪,头发乌黑亮丽富有光泽。小河里经常有鱼儿出没,父亲带上铁锤,我拿着塑料袋,颠颠地跟着他下河捞鱼。他找准一块石头,睁大鱼尾纹的眼睛,仔细观察是否有鱼儿藏身,然后双手抡起铁锤,尽量生猛地朝石头敲打几下,鱼儿被铁锤的力道震得昏头昏脑,随波逐流乱窜一气,翻出水面露出银白肚皮。我瞄了准头,快如鹰隼似地伸手抢抓。明明抓住了鱼儿的半个脑袋,鱼儿又挣扎着从我手中泥鳅似地溜走了。捞上半天,收获还不小呢,鱼儿在塑料袋里活蹦乱跳,跌跌撞撞。回到家里,父亲把鱼肚子里的内脏挤掉。几乎是在没有一滴油的铁锅里,把鱼儿一个一个摊开,用文火耐心地慢慢炕干。等到水汽蒸发掉,鱼身最鼓突的部分变得油油灿灿,略略带点儿锅巴,鱼的香味儿便通透起来,跑满整个屋子。嘴馋的我顾不得继续加工,撒上点儿盐花花,开始大吃特吃起来。母亲做饭的时候,把炕干的鱼儿下锅加水,文火煮上几分钟,放点儿野韭菜,打上几个鸡蛋,一锅新鲜的土鱼鸡蛋汤喷香出炉,吃鱼喝汤,都是难得的口福!

关岔口地理位置集中,那里曾是孩子们的开心乐园,在小卖铺可以买到心仪的气球、泡泡糖、方便面等。夏天可以下河游泳、捉螃蟹鱼虾,小伙伴们一起玩弹珠、跳房子、抓石子、滚铁环、铲陀螺,不亦乐乎。那里是年轻人的俱乐部,大家一起吃饭、喝酒、唱歌、打扑克、下跳棋、打乒乓球,爱情的种子在少男少女心头悄然萌芽。那里也是老年人的娱乐场,闲暇时聚在一起拉家常、斗地主、打花牌、下象棋、跳广场舞,愉悦身心。

关岔口小学在完成“普九”渡峰历史使命后撤并转为私人住所,但它至今容颜未改,两层木质吊脚楼依然坚挺,只是木柱上悬挂着的牛铃早已不知去向。楼上曾是老师宿舍兼办公室,楼下两间教室。两名老师带着四个年级的学生,采用复式班教学。龚老师和李老师夫妇既是校长又是炊事员,那时工资很低请不起保姆看孩子,还得背着孩子上课。蔡老师经常让我充当“助教”批改学生作业,让我特有优越感。温柔秀气的唐老师长发及腰,清丽脱俗,她是我心中追随的偶像……

为了供姐妹们读书,父亲最早在关岔口开了一家小卖铺,替镇上的供销社代销日用品。卖一包烟、一袋盐,赚到手的不过几分钱利润。卖一袋化肥也就几毛钱赚头,他都不辞辛苦地送货到家。我姐初中毕业后学了裁缝手艺,父亲便将小卖铺交给她经营,顺便替邻里乡亲缝缝补补。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山沟沟,小卖铺生意红火的时候,父亲就出湾帮忙到镇上拉货,每天往返一趟。关岔口河段一直没有桥,行人都得蹚水过河,一板车货物要往返多次才能转运到店子里。一年四季,父亲就这样一趟一趟从水中将货物扛过来,长年累月在冷水中浸泡,因此落下风湿毛病,每到下雨变天前腰腿便疼痛起来,比天气预报还灵。我在镇上读初中每周都要蹚水过河,遇到齐腰深的水还得父亲背我过河,寒冬腊月看到冰冷刺骨的河水就会双腿打颤。为了实现走出大山看世界的梦想,求学之路虽然艰辛也得咬牙坚持。

散文随笔其实很简单原创(原创散文一个地方有山)(2)

散文随笔其实很简单原创(原创散文一个地方有山)(3)

散文随笔其实很简单原创(原创散文一个地方有山)(4)

散文随笔其实很简单原创(原创散文一个地方有山)(5)

关岔口周边老百姓期盼着有一座坚固的过河桥梁。为了解决人们出行难的问题,茅庄村委会多次筹集资金选址建桥,相继建成木板桥、软桥、吊桥、石桥,都是因为河道太宽,遇到河水暴涨时,桥墩就会被洪水携裹的滚石和树枝暴戾地卷走。后来在跨度最小的地方兴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石拱桥,仅供行人行走,两岸百姓终于不必蹚水过河了。这座质朴的小桥至今屹立在河面,打通了跨越这道山溪的天堑,支撑起父老乡亲奔向小康的细小脚步。2019年夏汛来临之前,经湾潭镇党委政府和茅庄村委会多方努力筹资近百万,关岔口公路大桥终于建成,大桥横跨溪河,稳如泰山,宽阔平坦,车辆行人畅通无阻。进湾的沙石路硬化成平坦的水泥路,变成一条承载希望和梦想的致富路。有了便利的交通,乡亲们种植中药材、高山反季节蔬菜,发家致富有了可靠的经济来源,村民们纷纷翻修旧屋,建起一栋栋风格别致的乡间小别墅,农用车、小轿车成了各家各户的标配。

脱贫攻坚期间,住在高山上的人们享受易地搬迁扶贫政策,迁移到湾外交通便利的嫩台子和七眼泉安置小区,最偏远的上关岔湾如今只剩下十来户人家。父母难离故土依旧住在高山上,所有物资运送都得肩挑背驮。如今,父亲已是古稀之年,依旧每天关注新闻,逢年过节女儿们回娘家,他和女婿们一边喝茶一边“摆龙门阵”,畅谈几十年来祖国的沧桑巨变、农村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时常感叹“如今对老百姓的政策真是好,可惜人老了搞不动了。”他们吃苦耐劳一辈子不服输,退耕还林之后还有十多亩土地,每年精耕细作出产丰厚,栽种经济林木,种植中药材等,品类繁多,收入可观,高品质的无公害农副产品还时常贴补着我们在城里的生活。

茅庄村整体脱贫后,又着手描绘“建设幸福村居,打造美丽乡村”的宏伟蓝图,给关岔湾的父老乡亲擘画了明明媚媚的发展方向,承载着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与美好未来!我的堂妹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在关岔口投资兴建“拾溪桃源居”民宿,“桃源居”的火爆带动周边百姓栽种桃树,把家乡建成村民安居乐业、游客入乎其内的世外桃源。阳春三月,“桃之夭夭”宛如一湾红霞,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吸引远远近近的人们来这里体验别具茅庄风味的“农家乐”。独岭国际滑雪场近在咫尺,冬天最闲的季节反而热闹起来。柴火炉子、高山食材连同温馨服务,给游客带来温暖如春的感觉。

初夏的关岔湾,好一副唯美图画!青山绵绵炊烟起,桃红柳绿似仙境。“山沟沟的梦想开了花,鸟语花香天地一幅画,月亮看了思念,太阳不想西下。金山银山梦想更伟大,风雨无悔爱心播撒,敢拼敢赢勇敢潇洒,世外桃源乡情诗话,四季果园香飘天涯。”优美的乐曲伴我入眠,这是一处可以小憩可以疗伤的心灵港湾,此心安处是吾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