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处机仙逝(邱处机崂山觅踪)

丘处机仙逝(邱处机崂山觅踪)(1)

全真道教一代宗师邱处机,生前被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尊为“神仙”让其总管天下教务,成就一段千古佳话,邱处机利用成吉思汁授予的特权,广收徒众,不仅庇护了一部分苦难的人民,还借机发展了全真道,开创了全真道的鼎盛局面。揭开了中国道教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当时人们对全真道:“翕然宗之,由一以化百,由百以化千,由千以化万,虽十族之乡,百家之闾,莫不有玄学以师相授,而况通都大邑者哉。”(元宋子真《通真观碑》),此足见元初全真道流行之广,影响之大了。

作为道教传统名山的崂山,在这一时期同样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黄石宫,华楼宫,聚仙宫,遇真宫,大崂观,凝真观等众多庙宇的创建就是佐证。

邱处机全真道对崂山道教的影响,并非在邱被封为教主之后。据《太清宫志》载“南宋庆元元年乙卯(公元1195年)邱长春与刘长生同其他道侣五真人,由宁海昆仑山来游崂山止于本宫,讲道传玄,宏闻教义,道众大悦,各受戒律。”此说虽有待进一步考证,但邱祖留在崂山的摩崖刻石却清晰的记述了其在崂山活动的踪迹。据李道谦《七真年谱》和姚从吾的《元.邱处机年表》都记有邱处机的两次崂山行。这与邱祖留在崂山的诗刻反映出的事实完全一致,邱祖两次莅临崂山都是应邀而至。这在诗词及序言中已有明确记载,且从其诗词内容和各处题刻中可以看出其足迹踏及崂山各处。现在能查到的刻石有:白龙洞额诗刻二十首、太清宫诗刻十首、上清宫十首、青玉案词刻一首。题刻有:明霞洞、南天门、鳌山、鳌山上清宫、仙鹤洞、访道山等。通过对这些诗词和题刻的研究,可以寻觅出邱祖两次来崂山所走的不同线路和到过的不同地方。

丘处机仙逝(邱处机崂山觅踪)(2)

第一次在金泰和戊辰(1208年)。是在昌阳(今莱阳市)作完法事,由王城(今莱阳市望城),应崂山道众之邀,由东路来崂山的。何以见得,白龙洞额所镌诗序为证:“东莱即墨之崂山,三围大海,背负平川,巨石巍峨,群峰峭拔,真洞天福地一方之胜境也。然僻于海曲,举世鲜闻,其名亦不佳,予自昌阳醮罢,抵于王城永真观,南望烟霭之间,隐隐而见,道众相邀,迁延数日而方届。闲吟二十首易为鳌山,因畅道风云耳。”从这个序言与诗刻内容看,应视为是邱第一次来崂山。但在这之前,他对崂山已早有所闻,甚至可以说已有相当多的了解。就是这一次他将崂山易为“鳌山”,并亲书“鳌山”二字。这一年他已年逾六十,虽离成吉思汗封其为“神仙”和天下道教总管还有14年的时间,但已做全真道教掌门4年之久,可以说是誉满江北,威名远播。否则,不是谁都可以说将一座名山改改名字,就改的了的。这一次的崂山之行,诗中虽然提到“道祖二宫南镇海,王明三崮北当途。”但难说这一次就到过这些地方,此处道祖二宫应是指上清宫与太清宫,王明三崮则是指华楼山的王乔崮等三崮。这是崂山南北两地最早也是最著名的道教活动场所和名胜古迹,邱是不会不知道的。但鉴于交通条件和时间关系等诸多因素,很难确定这次就到过这些地方。但因是神往已久,第一次来就被崂山霏微灵秀、群峰削蜡、乱石穿空、浮烟积翠、叠嶂层峦的福地洞天所震撼,情不自禁的吟出了“上帝欲令修道果,故移仙迹近人间”的诗句,并谦逊的称自己“修真野客非才子,行到仙山亦有诗。”好像是这种仙境给自己带来了灵感,不由不发。许是崂山仙气太盛的缘故,在通篇诗中这位道教泰斗竟有八处用到“仙”字,可见其对崂山敬仰之深,纵观全诗前半部分大都属概括性的对崂山进行宏观描绘和对这次行程的简单交待,以及修真要诀。到后半部分,从第十四首开始,才进入对具体景点景物的描绘,而这些景点主要集中在太平宫周围,有狮子峰、白龙洞、老君洞等。有诗为证:①“四更山吐月犹斜,直上东峰看晓霞。”(狮子峰在太平宫东)②“洞有嘉名号白龙,不知何代隐仙踪。”(白龙洞)③“洞府仙人唤老君,神清气爽独超群。”(老君洞,现称犹龙洞)由此可以认为邱祖这次主要是在崂山东麓一带活动,盘桓一段时间后,由此西去,到崂山另一名刹“神清宫”造访。当时有未留下诗词已无据可考,但“访道山”三字,至今尚存。此三字与“鳌山”、“明霞洞”等刻石,出于一人手笔。

丘处机仙逝(邱处机崂山觅踪)(3)

由此去胶西应是顺路,为什么说是去胶西呢?上清宫“青玉案”词刻前的序言道明了这个问题:“长春真人于大安已巳自胶西醮罢,道众邀请来游此山,上至南天门,命黄冠士奏空洞步虚毕,乃作词一首名曰“青玉案”。大安已巳为公元1209年,即去太平宫的第二年,这是邱第二次来崂山,这次同样是在胶西做完法事后,由西向东乘船沿水路而来。第一站应是在登瀛海湾靠岸,先登南天门。有词为证:“乘舟共约烟霞侣,策杖寻高步,直上孤峰尖险处。长吟法事,浩歌幽韵,响遏行云住。凭高目断周四顾,万壑千岩下无数。匝地洪涛吞岛屿,三山不见,九霄凝望,似入钧天去。”这首词基本上是专为南天门而作,并手书“南天门”三字,镌刻在天门柱石壁上。自南天门下山后,东去上清宫、明霞洞。留给上清宫诗十首:“醮罢归来访道山,山深路僻海湾还。棹舟即向波涛看,化出蓬莱杳霭间……”亲书“鳌山上清宫”、“明霞洞”。后被上清宫、明霞洞道人镌刻于石,至今完好无损。

许是上清宫明霞洞一带十足的仙气,陶醉了这位大师,使他情不自禁的吟出了“五岳曾经四岳游,群山未必可相俦”的心声。突兀的奇峰,嶙峋的怪石,无涯的碧海,离合的云气,变幻的岚光令大师目不暇接,惊叹不已。赞誉之辞,溢于言表:“怪石嵌空自化成,千奇万状不能名。断崖绝壁无人到,日夜时闻仙乐声。”通篇诗章将崂山描绘的宛若九霄仙境。而如此仙境何以不能名扬四海呢?邱也道出了它的缘由:“只因海角天涯背,不得高名贯九州。”原来是地理位置问题,交通不便的原因,致使游人罕至,举世鲜闻。

丘处机仙逝(邱处机崂山觅踪)(4)

迷人的仙境,加上阴雨连绵,使邱在上清宫、明霞洞连住多日,终于在雨停后的一天清晨,由上清宫赶往太清宫,这段过程在太清宫诗刻中写的非常清楚“烟岚初别上清宫,晓色依稀途径通。才到下方人未食,坐观山海一鸿蒙。”这应该是说:雨停了,天刚蒙蒙亮,就上路了。下山以后,还没有吃早饭,先坐下来观赏一下瑰丽的山海奇观。

为什么能在山上住这么长时间呢?诗中也有交待:“云烟惨淡雨霏微,石洞留人不放归。应是洞天相顾念,一生嗟我到来稀。”原来是人不留客天留客,大师又开了个玩笑,说可能是因为我来得太少了,所以老天有意要留我多住一段时间。

需要甄别的是,刻在太清宫后石壁上的十首诗,过去的资料记载中,都被说成是为上清宫而写,而被刻在太清宫(见《崂山餐霞录》P152)。出现这种误解,实为一字之差。过去资料,都将“烟岚初别上清宫”误作“烟岚初到上清宫”。这一“别”一“到”,意思全变。再从下面的诗文中,也不难看出主要是对太清宫及其周围景物的描绘,且看第三首:“云海茫茫不见涯,潮头只见浪翻花。高峰万叠连云秀,一簇围屏是道家。”这当指太清宫无疑。而下面的诗文则是记述他自上清宫沿八水河一路行来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受及对太清宫周围特别是蟠桃峰的描绘,最后当然不会忘记借助仙山宏扬道法。

丘处机仙逝(邱处机崂山觅踪)(5)

对邱处机的诗,清代文学家阮云台称其“清真平淡,多可讽颂。”今从咏崂山的四十首看,的是恰评。大师的遣词组句工夫出神入化,人所难及。颇有太白之遗风。是历代吟咏崂山的诗词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邱处机的这两次崂山行虽然都是做客,不是常住,但就是这两次崂山行,却对崂山道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之前,对崂山道教的发展起推进作用的应属华盖真人刘若拙。邱诗中“华盖真人上碧霄,道山从此蔚清标”句,比较明确地讲是刘若拙开创了崂山道教的新局面,并一直影响到金代。由于地缘关系,崂山道教一直自成体系,很少与外界交往。邱的到来,使全真教传入崂山,可以想象,作为全真教的一代宗师,以其当时的名望与深厚的道教学识和全真道与时俱进的教义,不会不令崂山的道众们心悦诚服,皈依全真门下,应在情理之中。

当然,真正使全真道在崂山全面传播,应在其后。随着邱处机地位的不断提升,特别是成吉思汗尊其为“神仙”,命其总管天下道教后,全真道成了元朝的国教。这种局面,在邱身后更是达到鼎盛。在这种形势下,崂山的道众们哪能不抓住机遇,将教主两次莅临崂山所留下的诗文手稿镌刻于石,以示世人。从石刻有年代记载的看,除白龙洞诗刻落款为泰和戊辰三月,为邱来访崂山的年代外,其余石刻都是后刻。“明霞洞”三字为金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为邱离开崂山两年后所刻。太清宫、与上清宫诗刻均为庚寅年十一月上石,庚寅年为金哀宗正大七年,(公元1230年)是年邱已羽化四年,而距离别崂山更有二十一年之久。崂山的这些刻石与建在上清宫前的邱真人的衣冠冢,足以证明邱对崂山道教影响之深。自元之后,崂山道众已全部皈依全真,尽管随着封建统治者对宗教的好恶取舍,全真教亦曾在佛道之争中一度败北,然而邱处机的历史地位并未动摇。在他影响下的崂山道教更是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极盛时,曾经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座名庵。而这些古刹名庵,无一不在全真麾下。全真的七个宗派,在崂山都有传人。而尤以邱祖所创之龙门派传承最远,其后继者,屡有发扬光大者。到后来,又有直接以“崂山”命名的派系出现。

丘处机仙逝(邱处机崂山觅踪)(6)

邱所易名的“鳌山”在整个元代还真的被人们所普遍称呼。并一直影响至今,且看这幅镌在巨峰游览区大门上的楹联:“鳌崂独壮哉,海抱神山山抱海;诸子俱来矣,贤传大道道传贤。”鳌崂以其独具的山海奇观、仙风神韵,古往今来,不知令多少文人雅士、诸子名流竞折腰。长春子为其一也。

长春子的崂山传道之行和他的诗词题刻,必将与崂山的海光山色一同,万古流芳。

参考资料:

1、《二十五史新编 . 元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2、《历代名道传》 赵立纲主编 山东人民出版社

3、《崂山志丛》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

4、《崂山餐霞录》 崂山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5、《中国宗教通史》 牟钟鉴、张践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