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之故居文化(霍松林先生与天水羲皇故里文化)
霍松林先生与天水羲皇故里文化
霍有光
霍松林先生作为羲皇故里人,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直在倾情关注并推动天水伏羲文化的研究、宣传与建设。他在《<天水通史>序》中总结了自己的认知与心得:“天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天水号称‘羲皇故里’、‘娲皇故里’、‘轩辕故里’,古史系统开天明道的三皇五帝,天水独占其三。解放前,北平宣武门外的关中会馆(为陕西省和甘肃省所共有)门口的木刻对联就是:‘羲皇故里,河岳根源。’如果说‘故里’云者尚属传说,那么秦安大地湾遗址的发掘则以其彩陶、碳化黍、刻画符号、地画、宫殿式建筑、料礓石地面等遗物,则实证了天水一带的古老文明。大地湾文化把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定论推翻、并向前延伸了三千年,使天水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地位更为牢靠、显亮、重要。”
一、为天水1988年首届公祭伏羲撰写祭文
中华民族是数典不忘祖的礼仪民族。历朝历代帝王和民间,都有祭奠中华始祖活动。纪念中华民族的始祖,能够振奋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形成绵延不断、自强不息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1987年清明,黄陵举行了“省祭”轩辕黄帝仪式。霍松林先生受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委托,撰写了祭黄帝陵文。这篇《祭文》仿照古代祭文形式,用四言韵文写成。(注:这也是改革开放后、刚刚恢复祭黄陵不久,首次用这样的文体写的《祭文》。)头八句是:“赫赫元祖,继武羲农;奋起神州,斩棘披荆。躬率貔貅,抵御侵凌;诸侯宾服,百姓康宁……”开宗明义点明:轩辕黄帝开创的功业,是继承伏羲与神农而来的。《祭文》还说:“一国两制,五洲共钦;祖国统一,华胄同心。”同月,在台大陆籍人士成立了推动返乡探亲的民间组织,他们突破禁令,走上街头,喊出了“死也要回去看娘”的口号。10月,台湾当局迫于两岸同胞渴望恢复往来的民意压力,终于宣布开放探亲。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
1987年《祭黄帝陵文》碑
陕西“省祭”轩辕或对天水“市祭”太昊有所启发与触动。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天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战略。如何搭好这个“文化台”,是身为市委宣传部长的霍想有先生一直苦思冥想该问题,认为作为天水文化的旗帜,应当首推伏羲。伏羲为“三皇”之首,是民族之祖文化之根,天水市内有全国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明代伏羲庙建筑群。天水弘扬伏羲文化责无旁贷,同时搭好这个大舞台,不仅能达到“让世界了解天水,让天水走向世界”的宣传目的,而且对天水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988年6月26日(龙年农历5月13日,龙的生日),天水恢复“文革”后的首届公祭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公祭活动在伏羲庙内举行,天水市民倾城而出,盛况空前。天水市副市长郑京生先生是首届公祭伏羲活动筹备小组组长与主祭人,天水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伏羲圣像敬献了花篮。公祭筹备期间,经天水市委宣传部部长霍想有先生联系,霍先生为天水市人大常委会撰写了《祭天水伏羲庙文》。《祭文》系统总结了初祖伏羲法天地、画八卦、肇文字、作网罟、以渔以猎的丰功伟绩,明确指出伏羲生于成纪,崛起渭滨,天水是“羲皇故里”,继而申明公祭伏羲的目的与意义。全文是:
煌煌华夏,地灵人杰;自强不息,乃创鸿业。
慎终追远,缅怀太古;曰有伏羲,世称人祖。
生于成纪,史有文明。乘时崛起,清渭之滨。
观法于地,观象于天;始画八卦,文字起源。
民处草昧,茹毛饮血;始作网罟,以渔以猎。
历史发展,有此阶段;如草方萌,如夜初旦。
继此而往,代有贤能;耕耘教化,日进文明。
四凶咸殛,日月重光;绳其祖武,民气恢张。
深化改革,坚持开放;奋发图强,前途无量。
顾我西部,开发甚早。先哲遗泽,润及枯槁。
丝绸之路,横跨亚欧;汉唐文化,光耀寰球。
宋元以来,渐趋落后;人谋不臧,地利如旧。
今逢盛世,中华振兴;同奔四化,岂甘后人?
卦台效灵,麦积挺秀;羲皇故里,车马辐辏。
陇右贤达,海外赤子;齐心协力,繁荣桑梓。
人文蔚起,经济腾飞;工歌农舞,水美田肥。
敬告太昊,用表决心;超唐迈汉,共建奇勋。
1988年伏羲祭文与各界参加祭祀活动(据郑京生先生)
1988年公祭伏羲大典首日封
霍松林:《祭天水伏羲庙文》手稿(现存天水市琥珀镇霍松林文学艺术馆)
公祭羲皇是与“伏羲文化节”一起举行的。自此之后,每年都要举办公祭羲皇仪式与伏羲文化节。1988年后,公祭伏羲发生的重要事件有:1992年8月13日,江泽民视察天水时,欣然挥毫写下了“羲皇故里”题词。伏羲文化旅游节是对传统的伏羲祭典活动的一次重大改革,2000年开始,伏羲文化节改为伏羲文化旅游节。2005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公祭人文始祖伏羲的大典升格为省级公祭。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荣列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开始,公祭伏羲大典由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天水市人民政府承办。2014年8月,经党中央、国务院审批,公祭伏羲大典成为甘肃省长期保留举办的重点节庆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同时与台湾举办海峡两岸共祭伏羲典礼,实现了海峡两岸同日同时共祭。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举行公祭伏羲大典暨伏羲文化旅游节之前,天水市霍卫平副市长专程走访了霍松林先生,转达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霍松林的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转达了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锐恳请霍先生撰写公祭伏羲大典祭文的想法,诚挚邀请霍先生多回家乡看看并参加今年的公祭伏羲大典活动。这届大典活动,邀请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担任公祭伏羲大典司仪,霍先生不负重托,再次撰写了《祭伏羲文》:
维公元二○一二年六月二十二日,时逢大暑,红日丽天,嘉禾盈野。中华儿女汇聚天水,谨以鲜花清醴,致祭于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之灵曰:
赫赫伏羲,世称人祖;泽及后昆,功高万古。
生于成纪,史有明文;乘时奋起,清渭之滨。
观法于地,观象于天;始画八卦,变化探源。
教民渔猎,始作网罟;驯养家畜,辅以放牧。
俪皮为礼,始制嫁娶(qǔ);筑基建屋,以避风雨。
制器烧陶,万民受惠;作瑟奏乐,教化广被(bèi)。
继往开来,代有精英;开拓进取,日进文明。
乍震春雷,改革开放;争赴小康,豪情万丈。
中国特色,自辟新路;百废俱兴,国强民富。
严密法制,保障人权;选贤任能,反复倡廉。
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安居乐业,和谐稳定。
经济腾飞,科技创新;以人为本,壮志凌云。
中华崛起,民族复兴;西部开发,陇右扬名。
山青水绿,物阜年丰;与时俱进,勇攀高峰。
幸福家园,美好前程;羲皇故里,万众欢腾。
告慰我祖,共献心香;肴馔敬陈,伏维尚飨。
霍松林:2012年《祭伏羲文》底稿
2012年甘肃省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暨第二十三届伏羲文化旅游节(瑞映凤凰)
二、为《伏羲文化》(天水首届伏羲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撰写序言
1992年8月江泽民题词“羲皇故里”是对天水的巨大鼓舞。为了进一步提高天水的知名度,弘扬伏羲文化,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经天水市委宣传部霍想有等先生的策划,充分筹备,1992年10月10日至13日,由天水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天水市社联筹委会承办了首届伏羲历史文化研讨会。海峡两岸的六十多位专家欣然应邀,会议收到论文52篇,经初评有42篇参与交流。对有关伏羲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1992年10月天水首届伏羲历史文化研讨会(报道)
受霍想有先生的邀请,霍松林先生为这次会议的论文集撰写了《序言》。论文集由霍想有先生为主编,以《伏羲文化》为书名,由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5月出版发行。霍松林先生的《序言》,不仅“希望在‘羲皇故里’成立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中心,创办伏羲文化研究资料库和《伏羲文化研究》学刊,每隔数年,召开一次国际性的学术会议,把伏羲文化研究从横向、纵向两个方面不断引向深入。”而且认为天水文物考古新进展,为“伏羲故里”与伏羲文化“提供了无数强有力的物证”。高度概括总结了研讨会取得五项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至今有着承前启后的学术与文化价值。《序言》全文如下:
伏羲,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初祖”。天水,则是屡见于古文献记载的“羲皇故里”。随着中华巨龙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张目奋起、昂首腾飞,海内外“龙的传人”满怀豪情,纷纷来到天水寻根祭祖。随着“周易热”遍及五洲,天水的伏羲庙、画卦台以及与伏羲传说血骨相连的山川名胜、文物古迹,又吸引了无数中外学人,飙轮银翼,络绎而至。这种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给“羲皇故里”人民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研究伏羲文化、弘扬伏羲文化责无旁贷,迫在眉睫。天水各界人士有鉴于此,经过充分筹备,于1992年10月举办了首届伏羲文化研讨会,海峡两岸的六十多位专家欣然应邀,对有关伏羲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关于伏羲其人其事,前代学者只就零散的文献资料,从文字、音韵、训诂的角度进行阐释,因而无法展示真相。闻一多先生独出手眼,综合运用神话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多种人文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才为伏羲研究开辟了新道路。然而闻先生未能亲到古成纪所在的天水一带进行考察,因而足以证明“伏羲生于成纪”的山川、古迹、民俗和大量民间传说,都未利用。更重要的是,在闻先生撰《伏羲考》的年代,大批的地下文物还未出土,无从取证,所以尽管提出了不少精辟论点,却对伏羲生活地域等重要问题,未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答。两相比较,在“羲皇故里”举行的这次研讨会则有明显的优越性。
首先,近些年来,在天水一带发掘了一百多处古文化遗址,特别是距今七千八百年的大地湾原始村落遗址及其大批出土文物,震惊中外,为研究中国古代人类活动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丰富资料。而大地湾遗址,恰在古成纪范围,其附近一带,既见于古文献记载或民间传说,又至今依然存在的女娲祠、“羲皇故里”砖刻、“娲皇故里”牌坊、白蛇碥、葫芦河、伏羲庙、画卦台,以及以伏羲风姓命名的风沟、风茔、风谷、风台等等,都与大地湾遗址及其出土文物有其密切联系。这就为亲临“羲皇故里”的学者们研究伏羲文化提供了无数强有力的物证。
其次,亲临“羲皇故里”的学者们研究伏羲,虽然同样运用多种人文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然而这些学科本身和闻先生时代相比,已经极大地向前发展了。
从体现研讨成果的几十篇论文看,在“羲皇故里”举行的这次盛会,由于学者们运用先进方法,将有关伏羲的文献记载、神话传说与大地湾遗址、文物以及附近的山川古迹、风土民俗等等联系起来,互相印证,深入探讨,因而对伏羲文化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主要表现在于:
第一,学者们面对事实,摆脱了伏羲属于南方苗蛮集团的成说,得出了与“伏羲生于成纪”的文献记载相同的结论,一致认为天水是以伏羲为代表的华夏先民长期生活的主要地域。
第二,学者们用大地湾遗址、文物以及附近的山川、古迹等等,论证了伏羲画八卦、结网罟、取火种、制嫁娶、造甲历、创乐器、造书契等许多发明创造的充分可能性,一致认为天水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第三,学者们认为:从伏羲母的“神婚”到伏羲的“兄妹婚”和伏羲倡导的“媒聘婚”,反映了从杂居群婚到对偶婚的变革,标志着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伏羲被称为“人文初祖”,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学者们认为:伏羲最初应是一个氏族及其酋长的名号。这个氏族不断繁衍,便由成纪向陈仓、中原及其他广大地区迁徙,故在全国许多地区都有伏羲的传说和遗迹。苗族传说以伏羲、女娲为其始祖神,只能从正面证明苗族是伏羲的后裔,而不能反过来证明伏羲、女娲生活在南方。
第五,有些学者提出:伏羲氏族以蛇为图腾,这个氏族通过兼并、联姻等方式,将以马、牛、狗、鹿、鱼、鸟等为图腾的许多氏族吸收进来,便以蛇图腾为基础而综合其他各种图腾的某些特征,形成了龙图腾。因此,伏羲乃是龙图腾族团的始祖。
此外,学者们还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了。
这批论文即将结集付梓,奉献于广大读者面前。不难预期:论文中的许多新论点、新结论,必将在海内外学者中引起强烈反响,或认同,或争论,激起伏羲研究的热潮;而论文中提到的大地湾遗址、文物以及附近一带的山川名胜、文物古迹,必将引发海内外读者的极大兴趣,争先来到天水观光揽胜,考察研究。事实证明,“羲皇故里”乃是所有“龙的传人”的故乡,同时也是研究伏羲文化最理想的场所。希望在“羲皇故里”成立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中心,创办伏羲文化研究资料库和《伏羲文化研究》学刊,每隔数年,召开一次国际性的学术会议,把伏羲文化研究从横向、纵向两个方面不断引向深入。当然,伏羲时代离我们已经十分遥远,现代文明,离我们已经十分遥远,现代文明,远非伏羲文化所能比拟。然而饮水应当思源,继往始能开来。研究伏羲文化,对于加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豪感,从而以百倍努力振兴中华,走向世界,都会起到无法估量的积极作用。中华巨龙正在腾飞,作为龙图腾族团故里的天水地区,自应急起直追,以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跃居中华腾飞的前列,无愧于“人文初祖”,无愧于万代子孙。
《伏羲文化》(霍想有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5月)封面
《伏羲文化》(霍想有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5月)目录
《伏羲文化》一书,副主编有任元融、王世忠、刘建邦、申积来、于国祥、张四龙。收入江泽民主席“伏羲故里”题词以及彩色照片八帧;天水市人大主任牟本理,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周易研究会会长唐明邦等作者的论文32篇,其中有来自台湾的学者薛清泉先生的《首届伏羲历史文化研讨会贺词》。此书是改革开放后,天水第一次举办全国性伏羲文化研讨会的成果集结,也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始,国内外最早研究伏羲文化的一批文献资料,兹将作者与文章题目摘抄如下:
霍松林:序
霍松林:伏羲祭文
牟本理:弘扬伏羲文化 振奋民族精神
唐明邦:伏羲画卦考
刘文英:伏羲传说的原始背景和文化内涵
李希平:华夏先祖伏羲氏——中国龙文化的奠基人
柯 杨:论伏羲神话传说的文化史意义
雒江生:《伏羲考》补正
张华 夏峰:伏羲·成纪·大地湾
武 文:伏羲——原始生殖祖神
赵逵夫:八位进制孑遗与八卦的起深及演变
李曙明:伏羲音乐文化范式研究
李西民:伏羲文化与麦积山小议
张尚忠 王建祥:大地湾遗址与中国古代文化
王彦俊:试论伏羲氏族文化
杨玉峰:历代歌颂伏羲诗歌浅析
张先堂:论伏羲神话传说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与天水地区的关系
陈利民:伏羲传说研究
傅小凡 李建成:伏羲新考
王利靖:浅论蛇、龙和伏羲
杜小平 张津梁:羲皇故里话伏羲
郑本法:伏羲文化与天水旅游
罗培模:天水——伏羲文化的摇篮
雍际春:秦地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演变
马汉江:天水是我国县制的肇始地
马毅明:秦州的由来及其演变
夏 阳:“天水”名考
文长辉:秦国早期都城及天水古城考略
尹旭恩:天水居住文化初探
薛方晴:东方的微笑——麦积山石窟第044号龛坐佛新探
项一峰:天水与麦积山佛教
李光霖 界平:谈麦积山石窟中的伎乐天与音乐
台湾薛·清泉:首届伏羲历史文化研讨会贺词
后记
《伏羲文化》一书的出版,对确立伏羲文化的概念、推动伏羲文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中国社会出版作了如此评价:“本书探华夏民族之源,开伏羲文化研究先河,是继闻一多先生《伏羲考》后,第一部综合运用文、史、哲及民俗、社会、考古、地理、人类学等多种人文科学的知识与方法,系统研究中华民族龙的传人之根基的专著。”
2002年12月,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在北京成立,霍松林先生与任建新、周巍峙、牟本理、李学勤先生,被推举为名誉会长。会长是邓宝珊将军之子邓成城先生。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宗旨是:团结和组织国内外热心伏羲文化的团体的个人,深入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伏羲文化研究,探索中国古代文明源头,开发伏羲文化资源,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特别是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服务。业务范围是:团结和组织全体会员,积极从事伏羲文化研究,为开发伏羲文化资源和探索中华古文明渊源提供科学的论证;向国内外广泛收集有关伏羲文化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文物考古资料和书刊音像作品等,为研究工作积累和提供资料;开展丰富多样的学术研究、文艺创作以及文化交流活动,扩大研究和创作的成果;指导本会各专业委员会的研究与创作;加强同国内外有关学术团体、专家学者、文学艺术工作者和一切热心人士的联络与合作,进行学术研究与创作的交流,传播伏羲文化的研究成果;组织编辑出版有关伏羲文化研究与创作的书刊和音像制品。
正如杜松奇先生在《殷殷深情系桑梓记——霍松林先生二三事》一文中所评价:“天水市委、市政府于1992年10月举办了首届伏羲文化研讨会,海峡两岸的60多位专家欣然应邀与会。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于2002年成立,我们邀请霍先生担任研究会顾问,先生积极策划,多方奔走,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建设性的工作。经过几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的努力,今天,伏羲文化已经成为天水乃至甘肃重要的文化品牌,天水也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寻根问祖的重要场所,这与霍先生的大力支持、身体力行的参与、不余力地宣传推广是分不开的。”
三、为天水羲皇胜迹撰书碑记楹联
卦台山又名伏羲画卦台,甘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天水市区西北15公里的三阳川境内。改革开放以来,卦台山名胜的修复修缮起始于民间。1981年,当地群众自发组织恢复祭祀活动,并重修庙宇。从此将农历正月十六日、二月十五日、五月十三日(龙的诞辰日)定为祭祀日,并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祀活动。
1999年春节过后,刘建宽等几位家乡的退休的干部商量,觉得应该“弥补卦台山无文字稽考的缺憾”,给卦台山挂匾和立碑。于是,刘建宽、张永仓先生或写信、或亲赴西安登门联系霍先生撰写匾额和碑文事。刘建宽先生回忆说:不久“张永仓先生收到了西安霍老的挂号信,满一张六尺宣上书写着五百多字的碑文,我们都感动不已,整整欣赏朗读了半天。……78岁的霍老在酷暑溽湿中,考证资料,布章构篇,不负众望。他的华章与墨宝,是按原大刻石,现在是立在卦台山上的那通丰碑。”
“画卦结绳”匾是由王发朝、刘兴林、赵德明等64位捐资人镌刻悬挂的,题匾时间是“癸酉年(1993年)荷月(6月)”。霍先生还专门撰书了一副楹联:纳皮兴嫁娶,结网教畋渔,渭河犹奏立基乐;设象契神明,布爻穷变化,陇坂长留画卦台(一九九三年癸酉仲夏邑人霍松林并书)。镌刻悬挂者署名是王剑锋、王宝峰、王宝录三人。
卦台山伏羲庙记碑刻影像
卦台山伏羲庙大殿楹联
卦台山伏羲庙大殿楹联
卦台山伏羲庙“纳皮兴嫁娶……”楹联与画卦结绳匾
尊“主事者嘱”,霍先生详细考证历史文献,精心撰书了《卦台山伏羲庙记》,“弥补卦台山无文字稽考的缺憾”,说明“乡人集资修复”卦台山伏羲庙的功德与意义。《庙记》释文是:
天水三阳川之西北隅,有山突起如龙首,南望凤山,北瞰渭河,相传为伏羲画卦之处,故名卦台。朝阳启明,其台光莹;太阳中天,其台宣朗;夕阳返照,其台腾射,故曰“三阳开泰”。而此台东南之沃野平川,亦以“三阳”命名焉。
崇德报功、承前启后,乃吾民族之优良传统,故近代以前,凡有大功德于世者,多立庙奉祀。据此推想,卦台之有伏羲庙,由来远矣。然文献不足,未能详考。可考者而言,明靖十年,巡按御史方远宜建伏羲庙于卦台,既载《天水县志》卷二,庙内亦存碑石。胡缵宗之《卦台记》及《龙马洞说》诸文,尤足参证。清顺治八年,秦州游击郭镇游卦台,见旧庙圯废,乃捐资重建,壮丽逾前,《直隶秦州新志》卷九纪其事以资表彰。
抗战初期,余就学天水中学,尝与同学王无怠、刘尚儒徒步来游。自吴家庄攀沿曲径以至山巅,古木参天,河声盈耳。斯时外患方殷,民苦百役,兹山人迹罕至,满目萧条;而午门、牌楼、钟楼、鼓楼、戏楼、朝房、太昊宫等巍然犹存,仰望“先天下觉”、“与天地准”、“则古称先”诸匾,而继往开来之念油然以生,低徊流连者久之。
慨夫“文革”'祸起,神州大地之文物古迹惨遭破坏,卦台亦未幸免。拨乱反正以来,乡人集资修复,渐具规模,海内外寻根访古者,络绎而至。参卦象之哲理,追现代之科技,绍羲皇之伟业,振华夏之雄风,其意义之深远,岂浅见者所能窥其万一哉!主事者嘱为记,因粗述所知,以备参考云尔。(邑人霍松林撰文并书,时年七十有八)
女娲祠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陇城镇南侧。现存的女娲祠是群众自筹资金7万余元于1989年第五次重建的。山门为2001年自筹资金8万余元修建而成。庄严巍峨的娲皇宫檐下,悬挂原甘肃省委书记顾金池所书“华夏先祖”匾额,左右两侧是霍先生撰书的楹联:
毋轻抟土意,选良师细塑精雕,自有英才清玉宇;
须重补天功,任硕鼠明吞暗啮,何来美政济苍生?
试解释此联。抟(tuán)土:①犹抟埴;②指抟土作人,即女娲捏土造人的传说。玉宇:借指宇宙。上联是说莫要不敬重“抟土”塑像,即:“选”“良师”“细塑精雕”的女娲(神像),她作为华夏“自有”之“英才”、人文初祖,能够让世界澄清、公正、廉洁。下联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如果不能“重(重视)”女娲“补天”之“功”,放任“硕鼠明吞暗啮”危害“玉宇”,哪会有“美政济苍生”呢?下联的“天”,意为以民为天(以为人民服务为天)。这一时期,霍先生曾为天水琥珀乡人民政府题写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匾额。与此联用意相似的还有天水秦城区伏羲庙太极殿联:“广殿壮秦城,应力挽颓风,返朴还淳追太极;全民兴汉业,须弘扬正气,图强致富纪新元。”这些联、匾均可用来窥探霍先生的拳拳用心。
天水秦安县陇城镇女娲祠
天水秦安县陇城镇女娲祠
1993年8月,天水成立海外联谊会,宗旨是对外交流,项目引进,业务培训,咨询服务,推动海内外同胞联谊与团结,为建设伏羲故里添砖加瓦。霍先生以《天水海外联谊会成立》为题志贺诗:“麦积山高渭水清,羲皇裔胄振天声。人文蔚起开新宇,经济腾飞更远征。敢望繁花都结果,须知众志可成城。谊联海外乡情厚,共建秦州献至诚。”
1995年11月,霍先生题《赠漆永新》诗云:“画卦台高渭水清,故乡常在梦魂中。相逢何故亲如许?同是羲皇故里人。”同月,为志贺天水伏羲文化研究会成立,撰写了长联:
渭滨生始祖,画卦结绳,初燃智灯。当万国争荣之际,须探问羲皇遗教精核,务实革新,蔚起人文鹏展翼;
天上落神泉,钟灵毓秀,倍育英士。庆华夏开放之时,应发扬丝路名城优势,迎客引玉,腾飞经济锦添花。
“玉泉观在天水城北,依天靖山修建。攀曲径入山门,过通仙桥,历三十五台阶至人间天上坊,达玉泉阁,抵三清殿。”“抗战开始,大批教师、学生流亡西北,当时的教育部便在天水玉泉观办起国立第五中学。”霍先生优异成绩作为“公费生”进入国立五中(高中)读书。玉泉观内“北斗台、玉泉亭、地母宫、八角亭、草堂院、神仙洞、碑亭等棋布星罗,掩映于苍松翠柏之间,与辐射建筑群关帝庙、药王洞、向家庵等联为一体,蔚为壮观。为国立五中提供了足够的教室、办公室、图书室和学生宿舍。”(霍松林《佛殿书声》)霍先生与同学曾住在玉泉观无量殿。“出殿步月,俯瞰秦城,万家灯火俱在眼底。”未想到,数十年后,霍先生能为玉泉观三清殿撰书楹联:
瑶殿仰三清,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玉泉参道妙,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水市玉泉观三清殿及楹联
三清殿是供奉三清尊神的宝殿。“三清”是道教用语。指神仙所居的玉清、上清、太清三个最高仙境;也指居于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按照道家思想,为什么能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呢?天地之道就是“道法自然”,厚德载物。人类社会运行的大道,也应该如此,道法自然,厚德载物。
1996年9月,霍先生来天水主持中国杜甫研究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写下《天水杂咏》七首,其中一首咏《画卦台》:“一画开天处,毗连大地湾。羲皇如在目,渭水尚潺湲。”此诗曾写成条幅,赠天水友人。
“一画开天处”条幅(1996)
四、为弘扬伏羲文化扶持家乡学人
(1)为《羲皇故里楹联选》撰写序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陈琳、程凯“两位年轻人通力合作”,搜集天水地区的古今楹联,汇集成书,请霍先生写序。霍先生说;他们“编成了《羲皇故里楹联选》,即将付梓,要我写序,我当然乐于讲几句话。”《羲皇故里楹联选》1993年3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陈琳由此一路走来,从搜集楹联,到自己作楹联,业余研习楹联三十余年,如今被选为甘肃省楹联学会会长。这篇“序言”对学习、鉴赏、撰写楹联仍有指导一定的指导意义,兹将霍先生《羲皇故里楹联选》“序言”照录: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可以找到自己的配偶,天与地,水与山,高与下,男与女,都是天生的一对儿,不可能有此无彼。这种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反映在口语和诗文创作中,就产生了对偶句子。全世界的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是如此,无一例外,非中国所特有。然而,中国的方块汉字形、音、义统一,一字一音,音有平仄,所以其对偶句子既有对称美,又有整齐美和节奏美。至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对偶句子,则只有意义上的对称美,不可能有文字上的整齐美。汉语以外的其他语言,当然也有各自的节奏美,但像中国对联那样上下两句平仄相对的节奏美,则不可能有。正因为这样,在其他语言中,对偶句子只能作为谈话和文学作品的成分而存在,始终未能形成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试读先秦以来的群经、诸子和各种散文,都会发现许多精美的对偶句子,在骈体文和律诗出现以后,对偶的技巧更加成熟,对偶的方法更加多样。《文镜秘府》里讲对句,已区分为二十九种,因而自五代以来,附庸蔚为大观,形成了对联这种举世无双的独特艺术,珠联璧合,词约义丰。佳联由高明的书法家书写,用于名胜古迹,则为江山添彩;用于书室文馆,则为人物生色,真可谓五洲艺苑一绝!
天水是羲皇故里,从古以来文风很盛。就我个人的回忆来说,少儿启蒙不久,大都要“对对子”的训练。哪怕是穷乡僻壤,每家的上房里都挂对联、中堂。春节期间,家家都贴春联。所有庙宇及名胜古迹等处,都有木制的楹联。如果能把这些联语尽可能完备地搜集起来,经过选择,编印成册,那是很有意义的。如今,陈琳、程凯两位年轻人通力合作,编成了《羲皇故里楹联选》,即将付梓,要我写序,我当然乐于讲几句话。
看完《羲皇故里楹联选》的稿本,感到编排比较好。共分“风景名胜联”、“题咏赠酬联”等九大类。各大类又分若干小类,眉目清晰,“风景名胜”类中的十多处名胜,大多数我都到过,一翻目录,就感到很亲切。
从入选的联语看,前人和今人的都有。前人楹联,多同建筑物一起毁于天灾人祸,倘能根据故老传闻和文献记载,尽量搜集起来,便是一大贡献。稿本中收入的前人楹联已有一定数量,例如宋荔裳纪念馆李景豫联,石作蜀祠雷光甸联、吴可读联,都属佳品,抄写也准确无误,这是值得称道的。不过,就前人楹联而论,也有不足之处:一是文字多有讹误;二是往往将今人所作排在前面,而将前人所作排在后面;三是有些本来应该找到的前人联语还没有找到。
抗战时期,我在天水上中学,常到城南公园去,那里的许多亭子上挂有汪剑平、冯国瑞、王新令诸先生撰书的楹联。不知何时毁掉了,如还有人记得,能编入这个选本也很好。
稿本中编入的今人楹联,数量不少。从“五四”提倡新文学、打倒“旧文学”以来,诗词、古文、楹联之类,已很少有人染指。十年浩劫,这一切更在“扫荡”之列。“国运兴,文运隆。”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春雨,诗词、楹联的创作才蓬勃开展。羲皇故里有这么多人为名胜古迹撰写楹联,是值得鼓励的。由不懂到懂,由初入门到渐入佳境,需要比较漫长的过程,关键在于认真学习、虚心学习、善于学习。我相信,再过十年、二十年,如果再编一本《羲皇故里楹联选续集》,其入选作品的艺术质量必更为可观。祝愿羲皇故里经济腾飞、文化腾飞,在两个文明的建设方面都跃居全国的先进行列。(1993年春)
(2)为长篇历史小说《羲皇》撰写序言
2016年6月20日,由资深媒体人、剧作家、天水电视台退休职工杨玉峰先生,历经十多年精心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同名电视连续剧本)《羲皇》,在市博物馆举行了首发式。天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正茂出席首发仪式。作者用20多年矢志不渝的文化坚守和文化执著,终于付梓完成了这部约60万字巨著,以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大帝为人物原型,以家庭的起源、演进为主线,以教化民众的大易文化诞生为辅线,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讲述了伏羲确立华夏民族的第一个文明家庭的故事。2015年10月,杨玉峰先生请霍先生写序,霍先生说:“生为羲皇故里人,我也曾有志弘扬伏羲文化,却成绩有限,令我万分惊喜的是:家乡的伏羲文化学者杨玉峰先生,认真地把伏羲文化写成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也编著成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这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值得赞颂。”霍先生欣然写序,全文如下:
我的家乡天水市,是伏羲的故里,我们民族最早的根文化所在地。从古至今,天水变了,甘肃变了,可根的血脉没有变,龙的传人的厚重历史没有变。从那里延伸开去,伏羲文化的血脉就贯通了整个中华民族,当它传向海内外时,也就渗透向了每一个有华人子孙的地方。
生为羲皇故里人,我也曾有志弘扬伏羲文化,却成绩有限,令我万分惊喜的是:家乡的伏羲文化学者杨玉峰先生,认真地把伏羲文化写成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也编著成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这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值得赞颂。
说这部小说是历史小说,那就得有一些历史的依据。多年来,作者根据大量的历史文献、文物古迹、口头传说及其教科书,提出了一个命题,那就是家庭的起源就是文明的起源。在这一命题下,伏羲女娲的故事便有了哲学意义上对整个故事的历史架构。这个命题作为一条新的渠道,也让人耳目一新。
小说和电视剧属于文学艺术范畴,自然要用形象思维的眼光来看。作者经过多年的磨砺,故事已经讲得跌宕起伏,情节曲折,细节生动,人物有个性,有喜怒哀乐,绝非一部粗制滥造的文字游戏。在现时代的背景下,看看我们的先祖如何开创文明?如何创立家庭?如何创制阴阳八卦体系?这对于我们传承五千年华夏文明是有积极意义的。
谨以此言为序,愿众手相携,使作品早日搬上荧幕。
乙未(2015年)寒露于古城西安唐音阁
天水市诗词学会成立于1984年,创办了会刊《渭滨吟草》(后改名《天水诗词》)。《渭滨吟草》自创刊之始,霍先生不仅题写了刊名,而且成为了刊物的忠实读者与作者。《渭滨吟草》刊行逾三十年,有读者(白帆)评论说:“书名《渭滨吟草》四个大字由霍松林先生题写,至今题词看上去还那么刚劲有力,雄浑洒脱。……《渭滨吟草》就如大海中的一滴,也许它的存在并没有引起大众的熟悉与关注,但只要是金子它总会发光,并放出万道金光,光芒耀眼。秦州自古多才俊,天水独特的人文地理、历史积淀、山脉地气,孕育了一大批像天水诗词学会诸公之类的高洁人物,并影响着天水诗词界新秀层出不穷。愚人以言;天水之《渭滨吟草》,陇上人不可不读。今夜清风月明,四周哑无声寂,细读《渭滨吟草》直至深夜,尚意悠未尽,感慨万千。”
《渭滨吟草》题签封面
此外,1990年天水师范学校准备隆重纪念建校80周年,当时熊雄先生是天水师范校史编写组的成员,受学校委托,请霍松林先生题写诗书。霍先生欣然题诗一首:“师范创秦州,弦歌八十秋,春风桃李艳,化雨豫章绸。作栋营千室,为舟济巨流,青矜观校史,奋励迈前修。”1993年8月,霍先生回故里参加为“艺并莫高窟、文传庾子山”立碑活动,参加天水海外联谊会成立大会上,献上自书诗条幅“麦积山高渭水清,羲皇裔胄振天声。人文蔚起开新宇,经济腾飞更远征。敢望繁花都结果,须知众志可成城。谊联海外乡情厚,共建秦州献至诚。”1993年11月,霍先生为志贺天水伏羲文化研究会成立,撰书了长联:“渭滨生始祖,画卦结绳,初燃智灯。当万国争荣之际,须探究羲皇遗教精核,务实创新,蔚起人文鹏展翼;天上落神泉,钟灵毓秀,倍出英才。值中华开放之时,应发扬丝路名城优势,迎宾引资,腾飞经济锦添花。”2009年,欣然为《麦积流韵》撰诗文条幅:“乡贤书画创人文,领导题词用意深。喜看麦积风景好,高楼绿树建新村。”
五、为天水书画院作赋并撰写碑记
中国的诗书画,是千百年来形成与发展的反映中华文化与艺术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将诗歌、书法、绘画融为一体,汇时代、社会、情感于一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书中有诗、书中有画。好的诗书画作品,赏心悦目,令人神往,往往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2008年4月,霍先生《贺天水书画院成立》云:“陇山覆绿渭河清,社会和谐百废兴。书画更铺天样纸,共挥健笔颂文明。”天水是“大汉之名郡,惟伏羲之故邑。画卦台高,人文蔚起;麦积窟邃,妙相纷呈。”霍先生认为,“诗教之功殊巨,美育之力无穷”,建立书画院的目的是,要发挥好诗教、美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教化”作用。振铎陇坻,探学海之骊珠。陶情冶性;敦品砺行;净化风俗;美化心灵。“铺天样纸”,“挥健笔”为振兴伏羲故里服务。霍先生为天水书画院撰书的长赋与碑记内容是:
(1)《天水诗书画院赋》
《天水诗书画院赋》简要概括了天水诗书画的建院历程,寄语天水诗书画院能够承前启后,“竞挥彩笔创辉煌”。《赋》的全文是:
绘吟璧合,世传辋川之图;书画珠联,人羡襄阳之舫。形神兼备,吐滂沛乎寸心;情景交融,现寥廓于华章。实中华文化之瑰宝;亦人类艺术之津梁。名重三绝,誉满五洋,由来尚矣。
念吾天水,丝路名扬。乃大汉之雄郡,惟伏羲之故乡。画卦台耸,蔚起人文;麦积窟深,纷呈妙相。张芝索靖之碑帖,代代临习;赵壹杜甫之诗赋,家家传唱。汉唐之世,英杰辈出;宋元以来,贤达竞爽。今者人思改革,国谋富强。物质文明之建设,已结硕果;精神境界之提升,待举宏纲。邑人董君,奋发图强;诗书画印,蜚声上痒。知诗教之功殊巨,美育之力无疆。假玉泉之古庙,设扶风之绛帐。近延胜迹,天靖之楼台隐现;远借佳景,南郭之云树苍茫。振铎陇右,探学海之骊珠;折简寰瀛,邀艺林之宿将。陶情冶性,仁者之心声溢于毫端;敦品励行,高人之风采跃然纸上。净化风俗,神州之隆盛可期:美化心灵,世界之和谐有望。赞曰:
天高远,水深长。天水是吾乡。
四化新铺天样纸,竞挥彩笔创辉煌。
(2)《天水诗书画研究院筹建碑记》
《天水诗书画研究院筹建碑记》简要概括了天水诗书画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地位,董晴野先生创建研究院的过程与各界的鼎力支持,对研究院如何发挥作用提出了建议。《碑记》写成不久后便刻碑立石,全文是:
尝闻书画珠联,人羡襄阳之舫;绘吟璧合,世传辋川之图。形神兼备,吐滂沛乎寸心;情景交融,现寥廓于尺幅。实中华文化之瑰宝,亦人类艺术之菁英。艺重三绝,誉满五洲,由来久矣。念吾天水,挹彼灵源。乃大汉之名郡,惟伏羲之故邑。画卦台高,人文蔚起;麦积窟邃,妙相纷呈。张芝索靖之书法,传自西邻;秦嘉赵壹之诗歌,作于本土。唐宋之世,名家辈出;明清以还,流风未泯。今者国谋富强,人思改革。物质文明之建设,千帆竞发;精神境界之提高,宏纲待举。邑人董君晴野,幼攻诗书,长精绘塑。为冯仲翔林风眠之高徒,得黄宾虹潘天寿之法乳。故知诗教之功殊巨,美育之力无穷。因而具文申请,建院讲习。市委书记薛君博综艺文,素重教化,察此议之所涉,实大计之攸关,遂遍商同寅,共襄盛举,准拨玉泉之古庙,改建艺术之新宫。市建委副主任李君穷园林之奥秘,究建筑之精蕴,奉派督工,精心筹划,修葺院落,肇构厅馆。远借佳景,南郭之云树苍茫;近延胜迹,天靖之楼台隐现。天水诗书画研究院,乃于己巳岁之十月十五日宣告成立。折简寰瀛,邀艺苑之人杰;振铎陇坻,探学海之骊珠。陶情冶性,仁者之心声溢于笔端;敦品砺行,高人之神韵跃然纸上。净化风俗,神州之隆盛可期;美化心灵,世界之清平有望。是以党政诸公,鼎力支持;工商各界,热情匡赞。兹将赞助金额及助主职衔姓名刻石铭记,以见乐善者好施,得道者多助也。(1989年11月)
《天水诗书画研究院筹建碑记》前半部分
《天水诗书画研究院筹建碑记》前半部分(上半截)
《天水诗书画研究院筹建碑记》前半部分(下半截)
人心齐,泰山移。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弘扬伏羲文化,离不开伏羲故里人,万众一心来推动。伏羲文化对天水的经济及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将会越来越突出和明显。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本源文化,它所体现的科学与创造精神,以及兼容并蓄的人文情怀,对于今天我们提高自信心,增加对世界华人的凝聚力和文化亲和力,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霍松林.霍松林选集·诗词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霍松林.霍松林选集·序跋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霍松林.霍松林选集·随笔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附录1:卦台山匾联的解释(霍松林)
我为卦台山写了一块匾、一副楹联,写、作都不佳;承乡亲们厚爱,都已经刻制悬挂起来了。张永仓同志来信说:“您写的匾、联悬挂后观赏的人都一致赞扬,但解释不一。所以山上文管组的同志要求您讲解一下,好写在牌子上置于大殿一侧,供观赏者参考。”
匾上的文字是“画卦结绳”。“画卦”不须解释;“结绳”,指把绳子结成网用来猎兽捕鱼,不是指“结绳纪事”。根据是《易·系辞》“(伏羲)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
楹联的特点是:一要贴切,二要对仗工稳,三要平仄协调,在此基础上追求命意深远、表述生动。我作的这一副对联,平仄都符合要求,大家都看得出,故不必解释,这里只谈贴切。
为天水渭南乡卦台山的伏羲庙作楹联,当然首先要切伏羲的事,但光切伏羲的事,那就显得一般化,任何地方的伏羲庙都能用;因此,还须切伏羲之事发生的地。寥寥数语、既要切事,又要切地,还必须讲对仗,调平仄,难度不算小,所以这副楹联只达到了基本要求。
上联“纳皮兴嫁娶,结网教畋渔,渭河犹奏立基乐”,讲了伏羲氏的两大贡献:兴嫁娶、教佃渔;创制音乐,则是在表述地理特征,赞颂历史功勋时顺便带出来的。
司马贞《三皇本纪》据谯周《古史考》称:伏羲氏“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俪皮,两张鹿皮。纳,交纳。那时候,并无冰箱、彩电之类,鹿皮就算最贵重的礼品。男方向女方送两张鹿皮作为聘礼,表示要成双成对。这种礼仪,直延续到汉代。《仪礼·士昏(同婚)礼》所载的关于订婚过程中的“纳征”礼,仍有“纳俪皮”一项。伏羲氏以前是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母系社会,自伏羲氏创立了以“俪皮”作聘礼的嫁娶制度,才兴起了“媒聘婚”,这是从杂居“群婚”到“对偶婚”的巨大变革,标志着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伏羲被称为“人文初祖”,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三皇本纪》载:伏羲“结网罟以教佃渔”。《易·系辞》载:伏羲“作结绳而为罔(同网)罟,以佃以渔”。罟,音古,网的总称。佃,通“畋”,音田,指打猎。伏羲氏把绳子结成网,教人民在陆地网鸟兽(畋),在水里网鱼鳖(渔),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把历史的发展推向渔猎时代。
伏羲氏的这两大贡献,可以说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立基”。
《周礼·春宫·大司乐》:“以牙舞教国子。”贾公彦疏引《孝经纬》:“伏羲之乐,曰《立基》。”意思是:伏羲时代,有名叫《立基》的音乐。我便由此生发,以活用典故的方式,写出了“渭河犹奏立基乐”七个字。伏羲时代,距我们已经十分遥远了,然而当我们登上下临渭水的画卦台,纵目四望,缅怀伏羲的历史功勋,眼前便浮现一幅远古时代的生活图画:拿着鹿皮去求婚的,拿着大网去捕兽捞鱼的,来来往往,—个个喜笑颜开。嗬!人们不再像禽兽那样杂交了!人们的生活资料,不再那样难于得到了!这时候,渭水的潺潺声声入耳,仿佛在演奏美妙的乐曲——立基乐。这乐曲,不知演奏了多少年,直到今天,还在演奏不已,唤起人们的历史回忆,促使人们饮水思源,此情此景,不能不使每一个伏羲后裔、炎黄子孙发出由衷的赞颂:伟大的伏羲氏!您制嫁娶、教佃渔的伟大贡献,的确为中华民族逐渐走向文明奠定了基础啊!
下联“设象契神明,布爻穷变化,陇坂长留画卦台”,讲伏羲画卦的伟大意义,并肯定伏羲画卦之处,就是天水渭南乡的画卦台。
“设象契神明”,讲伏羲画八卦的意义:“布爻穷变化”,讲伏羲重叠八卦而成六十四卦的意义。《易·系辞》云:“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关于伏羲画八卦,已成定论。但“因而重之”,即重叠八卦而成六十四卦的是谁,却有伏羲、神农、夏禹、文王等不同说法。孔颖达《周易正义》经过考证,断定“重卦”的人也是伏羲,很有说服力,我采用了孔颖达的说法。
八卦中的乾卦象征天,坤卦象征地,震卦象征雷,巽卦象征风,坎卦象征水,离卦象征火,艮卦象征山,兑卦象征泽。推而广之,每一卦都可以有更多的象征物。例如乾卦,既象天,又象君、象父、象龙、象金、象玉、象马,凡“刚健”之物,都可取象。《易·系辞》称伏羲“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神明之德”的表现,通过八卦的广泛象征,人们便可通晓、默契万事万物的奥秘。
重叠八卦而成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爻,表示事物的交错变化,《易·系辞》云:“爻者,言乎变者也。”通过三百八十四爻的分布配合,便可以穷尽万事万物对立、运动、变化的规律,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趋吉避凶。“布爻穷变化”,就是这个意思。易卦本来用于卜筮,却深含哲理。“象”(象征)是易卦哲学内容的基本表现形式,而反映事物对立、运动、变化规律的思想,则是六十四卦哲理的根本核心。
下联分别从“象”、“爻”两方面歌颂了伏羲“始作八卦”,又重叠八卦的两大贡献,然后点画卦之地。当人们登上天水渭南乡卦台山缅怀伏羲创八卦、重八卦的伟大贡献之时,不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啊!伏羲的伟大贡献就是在这里做出的,这地方人杰地灵,真了不起!正是在这里,万古“长留画卦台”!而“画卦台”之所以长留,正表现了人们对伏羲贡献的永记不忘。卦台山属陇坂(同阪)范围,《文选·张衡(四愁诗)》‘‘欲往从之陇阪长”,李善注:“应劭曰:‘天水有大坂,名曰陇坂。’《秦州记》曰‘陇坂九曲,不知高几里。’”我用“陇坂”,正是为了突出“天水”、“秦州”。
作名胜古迹的对联要做到贴切,有时是很困难的。我找了许多古今名人为天水卦台山伏羲庙所作的对联,都没有用“画卦台”,我想最好是用进去。但用进去,却找不到既与伏羲有关,又与“画卦台”词性相同的三字词和它对偶。历代没有人用,大概是这个原因。我读《十三经注疏》时作过一点笔记,一翻,便翻出了“伏羲之乐曰《立基》”这条材料,用上了。这条材料,许多有关伏羲资料的书里都未辑入,天水伏羲文化研讨会的所有论文也都未引用,但其实很重要,所以提一下。
陕西的炎帝陵、黄帝陵在举行国际性的祭典时都要我作过对联,录黄帝陵的一幅如下:
根在黄陵,五千年古柏参天绿。
泽流赤县,九万里春潮动地来。
没有具体讲黄帝的许多伟大贡献,比较空灵,也有飞动之势。为卦台山伏羲庙作的这一副把伏羲氏的重要贡献都写了进去,比较质实,生动性差一些。
卦台山
附录2:《卦台山伏羲庙记》拓片
《卦台山伏羲庙记》拓片(全)
《卦台山伏羲庙记》拓片(上部)
《卦台山伏羲庙记》拓片(中部)
《卦台山伏羲庙记》拓片(下部)
附录3:《天水诗书画研究院筹建碑记》拓片
《天水诗书画研究院筹建碑记》拓片(全)
附录4:霍松林题《麦积流韵》
《题麦积流韵》:乡贤书画创人文,领导题词用意深。喜看麦积风景好,高楼绿树建新村。
霍松林为天水作家庞瑞林题《苦太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