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榜眼探花怎么选出来的(状元探花榜眼)

编辑:汉宣团队(孙婷婷)无授权禁止转载

古代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主要是以智商、能力来选拔的。这一科举制度,从隋朝的时候开始,一直延续到清光绪三十一年举行的最后一科进士考试,实行了将近1300年的时间。古代的科举可以说是每个读书人都需要走的流程。既然是考试,就会有名次之分,名次高的话,以后的前途是无可限量的,可以说是一马平川。

状元榜眼探花怎么选出来的(状元探花榜眼)(1)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占最大权重的要数殿试,因为如果能够被皇帝看重的话,那前途自然辉煌的无需多言呐。对大多数读书人来讲,考一个进士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能考上进士的基本上都是有才之士,因此考到进士基本上都会被分配到一个很好的岗位。这进士也是分名次的,以状元为第一名,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是探花。但是,神奇的是,大多数读书人却对探花趋之若鹜,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有什么特殊的规定?说出来,大家有可能不信,古代的科举制度,有时候不只是看你的学识、能力,还要看你的颜值是否俊朗,长得好。

状元榜眼探花怎么选出来的(状元探花榜眼)(2)

“探花”这个称呼,最早来源于唐朝,那时和科举考试的殿试第三名没有什么关系,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不过,当时新科进士的放榜时间是在春季,那时候正是杏花盛开的季节,好多中举的进士,都会共同筹钱举行游园会,以此来庆祝自己中举,这游园会也称作“杏花宴”,另外还要选两个年少英俊的人作为“探花使”,给我们的第一名,也就是状元送上鲜花,这“探花使”就是最初的“探花郎”的由来,最初的“探花”只得就是进士中年少英俊的人。

唐朝那时候,科举考试中的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第三名都可称作榜眼。

北宋时期,科举制度慢慢完善,“探花”这一称呼也是到了北宋晚期才被确立,这主要是来自这样一个故事。当时江西丰城有名叫黄彦正的人,兄弟总共六个,但其中三个都考中了进士,当时皇帝宋徽宗对其大加赞扬,还赠诗一首,其中有句这样写道:“胜似状元和榜眼,探花皆是弟和兄。”这得亏了宋徽宗的这句话提到了“探花”一词,才被后来传言道,探花指的就是科举制度中举的第三名。

探花虽然指的是第三名,但是也不是比状元、榜眼差一点。前三名都是由皇帝殿试考核的,都是皇帝亲自认定的,因此,这状元、榜眼、探花又叫做“三甲”,也称作“三鼎甲”,就如同一个鼎有三个脚一样,大家都一样,同是天子门生。

不过,为什么中了探花的人,比中状元还要高兴呢?我们要知道的是,不是所有的地位都是靠实力来赢取的,科举考试的前两位可以说是整个考场中表现最优异的,也是最有实力的。

状元榜眼探花怎么选出来的(状元探花榜眼)(3)

而这第三位探花就要靠的不仅仅是实力了,还得看看你投胎投的好不好了。这主要是在殿试的时候,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怎么说呢?这探花一定要长得好看,殿试是要和皇上见面的,皇上看到颜值高的人,也会多看几眼,毕竟好看的人谁会不喜欢呢,而且这人不仅好看,还有才华。因此,遇到颜值高的人,皇上就不免多聊几句,多了一些厚待,而且这探花郎绝对是皇亲国戚相互抢夺的对象。

所以啊,你要是考中了状元,说明你非常有才,要是考中了榜眼,也说明你非常有才,要是考中了探花,那你可就不得了了,你不仅非常有才,还长得非常英俊潇洒,才气和颜值均得到了官方部门的认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