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鲜明主题(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处理好的若干重大关系)
作者:张来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党组成员),赵昌文(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主任),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鲜明主题?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鲜明主题
作者:张来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党组成员),赵昌文(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主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路径,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战略抓手。锚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立足基本国情,结合我国长期经济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处理好以下若干重大关系。
一、“见物”和“见人”的关系
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是既要“见物”更要“见人”的发展,强调人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重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既保障了我国发展的正确方向,也厚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继续处理好“见物”和“见人”的关系,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处理好“见物”和“见人”的关系,关键是促进物质日益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雄厚物质基础;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强化人民合法权益的保障,不断满足人民最现实、最渴望、最迫切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强人民发展能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生存权、发展权作为首要的基本人权,协调增进全体人民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等权利;为人民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畅通向上流动渠道;汲取一些国家和地区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只见物不见人”和道德失范、社会动荡的教训,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引领全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关系
高质量发展是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就注重改善民生,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要求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强调不可以忽视生活资料的生产,要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创造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迈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强调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要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消灭绝对贫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相辅相成,既是手段与目标的关系,也构成互为动力的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才能提高收入水平、丰富产品和服务供给,这是民生改善的基础和根本途径;民生改善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只有民生改善才能可持续提升最终消费需求、支撑经济发展。
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关系,关键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从经济结构、宏观政策框架、竞争政策等方面着手,强化发展的就业导向,增强就业的抗冲击能力,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富有竞争力的制造业是全社会就业保持韧性的产业基础,要坚决遏制产业空心化,提升制造业竞争力,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宏观政策框架特别是货币政策框架,把充分就业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尽量缓解供给约束堵点带来的通胀压力;竞争政策要强化公平竞争,加强反垄断,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广阔空间,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要强化社会保障的普惠性、统筹性、兜底性和可持续性。普惠性重在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性重在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兜底性重在及时帮扶救助困难群体,可持续性重在防范“福利主义陷阱”、提升效率、加强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建设。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稳妥有序推进相关领域改革,着力提供高质量的幼育、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供给。
三、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高质量发展是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指出,“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典型体现。传统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是工业化的问题,而是工业化模式的弊端。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人们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不断增长,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是统一的,两者统一于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统一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统一于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处理好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关键是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的社会。科技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性变量,要向科技革命要潜力,推动科技创新,尽量减少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更有效治理已有环境污染。坚持长短结合,避免运动式减碳,构建全国统一、现货与期货联动的碳市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强全国统筹,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和保护长效机制。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绿色金融,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大国博弈的重要角力场,要积极引导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努力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四、发展和安全的关系
高质量发展是更为安全的发展。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纪大疫情相互叠加、加速演进,国际格局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必须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我国经济仍处于“三期叠加”阶段,国内风险防控压力仍然较大。发展和安全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我们既要有意识地提升发展质量、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在高质量发展中防范化解风险;又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及时有效化解各类风险,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安全环境。
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关键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经济竞争力、控制力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关键,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水平自立自强,持续强化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增强发展的自立性和安全性。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在粮食、能源、生态、金融、产业链供应链、社会等重点领域,牢牢守住底线和红线。要丰富对外斗争工具箱和法律保障,增强反制裁能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要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压实金融机构、金融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责任,确保风险处置资源充足、处置机制有效,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五、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
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两者辩证统一。既要避免把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理解为市场万能,进而排斥政府的作用;也要避免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理解为政府的无所不为,进而排斥市场的作用。既不能从范围或强度视角将两者关系简单理解为“大政府、小市场”“小政府、大市场”“强政府、弱市场”“弱政府、强市场”等互斥性组合;也不能不顾发展阶段、经济周期和国际环境的变化,机械地否认两者关系可能在量上的调整与变化。
处理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关键是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价格机制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价格信号是政府实施有效宏观调控所依赖的基本信息。有序竞争秩序既是市场活力激发的基本前提,也是政府制度供给的重要目标,要畅通市场准入渠道,增强市场主体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加强反垄断和公平竞争,以公正及时有效监管促进公平竞争,加强政策沟通,稳定市场主体预期。亲清政商关系是政府和市场良性关系的集中体现,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要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体现在促进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健全任务目标明确、资源保障有力、责任链条明晰、全产业链协同、超大规模市场支撑等为基本内涵的新型举国体制。
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的关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两个基本手段。指出,“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从生产端入手,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要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释放内需潜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解决长期结构性问题,主要通过改革的办法,优化要素配置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更好适应、引领和创造新需求。需求侧管理,重在通过宏观政策保持总需求稳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持续壮大国内市场。两者缺一不可,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的国民经济供需循环。
处理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的关系,关键是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和注重需求侧管理的结合。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要在继续落实“三去一降一补”,“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基础上,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聚焦数字化、绿色化、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转型升级方向,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建设不断适应最终消费需求的供给体系。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立足我国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大力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和绿色低碳产业;加强东部与中西部和东北省份的区域协作,促进产业有序梯度转移;巩固和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形成头部企业引领、各类“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撑的格局,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的需求侧管理,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维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5G等新型基础设施、城市地下管网和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以减税降费降成本稳定制造业投资,统筹推进房地产领域风险化解和发展模式转型;大力发展新消费形态,推进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放心、安心的消费环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释放农村消费潜力。
七、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的关系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指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的关系,是中国和世界关系在经济领域的集中体现。两者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要素禀赋结构、经济体量、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演进,以更好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不能相互否定,两者统一于促进实现高水平经济和科技自立自强。我国作为追赶型超大规模社会主义国家,国内大循环为主是发展条件、阶段和环境变化下的必然选择,其对超大规模市场的持续培育既可为安全参与国际大循环提供保障,又有利于扩大全球市场规模和机会、畅通国际大循环。国际大循环则可通过扩大市场边界、强化竞争意识和能力、提供制度借鉴和接轨机会、促进科技扩散等渠道,赋能国内大循环,为其提供外需、竞争、改革和技术动力。
处理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的关系,关键是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国内大循环为主,重在提升循环的畅通性、安全性和创新驱动力。要善于利用国际大循环部分受限的倒逼机制,凝聚共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科技、产业、金融、人才的良性循环,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国际大循环重在参与发达经济体市场竞争和引进发达经济体高技术高质量的直接投资,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和创新链中的地位。要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动形成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管控脱钩速度、范围和规模,推动全球产业链发展和维护全球产业链安全,更大范围参与全球创新网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大力推进全球发展倡议。
八、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要求。指出,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效率和公平的平衡,既可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激励机制和动力保障,也可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更广大人民,使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更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
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关键是坚持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更好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奠定经济基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兜住民生底线。坚持共同富裕原则,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不搞平均主义,不搞杀富济贫、杀富致贫。抓住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关键环节,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机会公平,增强人的发展能力,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提高致富本领,畅通向上流动通道。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
九、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关系
高质量发展是公有制经济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繁荣的发展。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公有制为主体就是不断巩固和发展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就是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错误论调。一些人鼓吹“私有化”、“去国有化”,恶意攻击、抹黑国有企业;另一些人则否定、怀疑民营经济,提出所谓“民营经济离场论”。这些都是错误的、有害的,都是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背道而驰的。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处理好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关系,关键是推动不同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国有资本要布局重大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原创性研究,服务支撑科技自立自强和创新型国家建设,要在“一带一路”、制造强国建设、民生改善等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关键作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有效发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功能作用。进一步破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消除各种隐性壁垒,营造公平竞争、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法治环境,完善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激发企业家精神。
十、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
高质量发展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协同的发展。指出,“我国是个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不能脱实向虚”。实体经济是就业的根基和大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载体。以金融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也是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实体经济是血脉与肌体的关系,在经济和产业循环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处理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关键是推动虚拟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要推动报酬结构再平衡,形成实体经济友好型报酬结构,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人才、企业家才能、长期资本等优质生产要素更多向实体经济领域配置。实体经济竞争力要在不断参与国际竞争中才能得到动态提升,要为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创造良好国际国内环境,着力降低不合理的高要素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增强企业创新活力和创新能力。中小企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招投标、清理拖欠款项、强化公共服务等方面,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要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体系提供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的能力,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十一、“稳”和“进”的关系
稳中求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原则和方法论。指出,“稳中求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总基调。我们做工作就要以稳求进、以进固稳,经济发展是这样,社会发展也是这样。”有的国家现代化史告诉我们,不少高速增长经济体因为经济在大起后经历大落,现代化进程严重迟滞甚至被迫中断。宏观经济是一个连续稳定的过程,经济大起大落会破坏生产要素、社会财富和对经济稳定的预期。必须重视稳和进的关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我国拥有后发优势、大国优势和体制优势,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运行具有稳中求进的坚实基础。
处理好“稳”和“进”的关系,关键是把握好时度效。对于高质量发展而言,稳中求进就是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要结合潜在增速、就业需求、外部冲击属性,采取留有余地原则,设定合理经济增速目标,实施稳健有效宏观政策,确保量的合理增长;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政策的有机结合,确保宏观政策可持续性。瞄准国民经济重大结构性失衡、重大供给约束、重大短板环节、重大制度短板,推进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确保质的稳步提升。
十二、短期和长期的关系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指出,“要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既要在战略上坚持持久战,又要在战术上打好歼灭战”。面对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我们既要看到短期经济运行面临的风险挑战,更要看到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准备,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只有从长期大势把握当前形势,才能不为短期变化所左右,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
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关键是坚持战略上打好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要注重解决具有累积性、扩散性效应的短期问题,早发现早处置,避免短期问题长期化、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加强对长期趋势的战略研判,做到长期问题早点干,久久为功。深刻认识共同富裕、碳达峰碳中和等长期目标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坚持等不得、急不得原则,既要避免长期问题被短期问题掩盖或延误,也要避免长期问题短期化。长期并不是短期的简单相加,要坚持阶段论,注重赋予不同阶段不同战略目标,实现短期和长期的辩证统一。
十三、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既蕴含着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观,又体现着方法论。指出,“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整体和局部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是指事物的全体或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而局部则是指构成事物整体的各个部分及其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相统一;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只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既是对发达地区的要求,也是对落后地区的要求,各地区都要因地制宜、扬长补短;高质量发展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选择。以上都体现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关键是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既注重抓全面、系统、整体推进,又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政策设计要注重整体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避免出现“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不搞任务简单层层分解,把系统目标碎片化;不搞“各人自扫门前雪”,使公共政策部门化。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统筹考虑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发展,既要在战略上布好局,也要在关键处落好子。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在重点突破的同时,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性和整体性等等。
来源: 《红旗文稿》2022/4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