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一个月存3000什么水平(00后北漂人在大厂)
2022届秋招结束时,22岁的唐一航手握5个大厂offer,有北京的,也有上海的,也有深圳的。问起薪资,他说这是大厂高压线,但自评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几乎没有犹豫,他选择了位于北京西二旗的一家互联网大厂,正式成为一名00后北漂,住在距离公司步行10分钟的小区,房租4000。
对于唐一航来说,目前的收获可说早有伏笔。四年前,他从四川江油考入上海大学,甫一入学就把精力投入了各种社会实践:25个社团、10份实习、两次创业经历。等毕业季来临时,他已经把自己锤炼成了“社会人”,深谙职场之道。
从小镇做题家到上海大学,再到北京某大厂产品经理,他展现出了超越同龄人的清醒与笃定:他太早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一直在围绕目标努力。
唐一航花500块买的NFT头像
以下是他的自述:
我的工作日时间表一般是这样的:早上9点多起床,步行10分钟去公司吃早餐,10点开始一天的工作,晚上10点半下班,到家通常是11点,洗漱好躺在床上,可能已经12点了。脑子装的事情一多,偶尔会失眠到凌晨2、3点。
中午有一个小时的午休时间,但我没有午睡习惯。这段时间,我会找个密闭的空间,看书或看新闻,只要与工作无关的事情都行。工作量很饱和,一天下来,经常觉得自己被榨干,基本没有摸鱼的时间。
我是通过2022届秋招进入这家大厂的。那会儿我手里拿了5个大厂offer,还有一些别的面试机会。这5家大厂里,现在这家给我开出的薪水并不是最高的,BAT中的某一家更高。但我在现在的厂里实习过,更认同这里的氛围和企业文化,所以还是选了这家。
我目前的收入,在同龄人中,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大学时跟我玩得好的同学里,有去VC的,去投行的,有去国内外知名院校读研的,有收入比我高的,有拥有更多发展可能性的。这些同侪压力,我还在慢慢消化,躲不掉的,也许要消化一辈子。
除了跟同龄人比,我有时也会看一些大佬在我这个年龄段做了什么。比如字节跳动的张一鸣、美团的王兴,他们在我这个年纪,已经展露出了商业天赋。他们现在已经非常成功了,而10年之后我会怎样呢?我很害怕自己变得平庸。
别误会,我不是要像那些大佬一样,一定要挣几个亿上百亿。我对财富挺向往,现在也是在为了钱天天卖命嘛,但我的财富观也就是小富即安那种,比如,我会想什么时候赚到第一个100万,什么时候赚到第一个1000万。原本,我计划在25岁前攒够100万,后来改成了30岁之前。现在,我觉得要实现这个目标靠的是开源,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慢慢增加收入。
几个星期前,leader跟我说:希望你一直保持好奇心。
他可能只是随口一说,但我就会很紧张,下意识地想:我的好奇心变少了吗?作为产品经理,好奇心非常重要。我一直是个危机感很强的人。
在小红书开号当职场博主,可能也是因为,危机感会让我去探索更多可能性。2021年6月开始,我将自己面试大厂的经历发出来分享,反响最热烈的时候,粉丝量一天涨了5000多,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哈,那会还真的想过,我是不是要红了。
唐一航小红书截图
我现在有1.1万粉丝,还接到过腾讯的一笔1000元的投放,价格就是粉丝数乘以0.1。不过也就那一次,第二单至今没开张。有粉丝说我长得像“何同学”(笑),我现在还没他那么厉害。
我觉得,起码要有10万以上的粉丝,才能算是网红吧。我肯定还不算。我以前以为做网红很容易,但做了小红书博主以后就不这么想了。一将功成万骨枯,成功的脚下踩的都是炮灰,像我这种一直红不起来的人,才是大多数。
我想红,但不想一夜爆红,而且很多网红生命周期很短。我更佩服的是像王石那样的企业家,有持久的影响力,也能利用影响力调动各种资源去完成自己的目标。
我现在更新很慢,也没什么涨粉焦虑,更没想过靠做号赚钱。我觉得粉丝们也不会在乎我更不更新。他们会关注,会点赞,甚至会骂,但他们其实不关心我。每个人都只关注自己。
做自媒体号,只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次新的体验。从上大学开始,我就体验过很多种工作:金融——销售——市场——产品经理——运营,最后才确定了做产品经理这条路。
我给自己的职业规划是,在未来3-5年,成为一名资深产品经理,至少能够独立负责一条业务线,甚至成为一个团队的小领导。从经济上衡量的话,就是让自己能不为生计发愁,或者说,有一笔能保障5年不工作的存款。
我没有想过在北京定居。可能5年之后就离开?我觉得自己还没想清楚,走一步看一步。留在北京,需要有车有房有存款,达到基本的中产标准,怎么也得有1000万的资产吧?当然这也不是完全够不着的。我听说有同事30岁就实现了这个水准,我会想自己跳一跳是不是也能够着。
我第一次来北京,是2021年11月,背一个背包,带两个行李箱,从上海飞到北京提前实习,跟全职差不多。
那会儿,我对北漂的印象来自各种电影电视剧:蜗居在几平方米的小房间,通勤几小时,忙到没有生活。对这种生活,我心理上是抗拒的。
在上海实习的时候,吃过单程通勤一个半小时的苦,人很累,时间也白白浪费掉。来北京后,我就租在公司周围,步行10分钟左右的地方,房租是3700元,这个价格也能接受,不接受也没办法。4室2厅的房子,客厅其实挺大的,但舍友之间并没有交际,客厅就像马路一样属于公共区域。由于小区改造,老是施工,住了几个月,我就搬出去了,找到一个学长,也是同事,一起合租,房租变成了4000,一直到现在。
我不算喜欢北京,它的气候,还有很“卷”的气氛,每个人看起来都很疲惫。有时候,想想自己也挺惨的,就像城市“干电池”,把青春奉献给了这座城市,可能到30或者35岁的时候,就被抛弃了。身边确实有过了30岁的同事,因为家庭的原因,离开北京去了成都或者其他城市,这件事,还是挺让人悲伤的。城市会比公司更容易抛弃你。
我出生在四川绵阳江油市,2018年进入上海大学,2021年11月来北京实习。不管是离开四川去上海,还是拒掉别的城市offer来北京,都是我一个人选的。
我的家庭没有给过我太大的压力,按现在的话说,我爸妈不“鸡娃”,一贯“佛系”。我爷爷是抗美援朝老兵,有分配工作的机会。我爸妈也都没接受高等教育,爸爸接了爷爷的班,妈妈之前是一名销售。
我一直都是自驱型学习的孩子,初升高考进入了江油市最好的高中,分班也是最好里面的一批。爸妈对我的学习生活不提要求,干涉很少。记得高二快放暑假的时候,我有一次打电话给我爸,告诉他我梦到浙江一个古镇,他就马上打电话跟班主任说要带我去玩。
我的高考目标是清北复交,当年大概需要670-680分左右(总分750)。但我的高考分数下来一看,630多分,挺失落的,一种梦想幻灭后的失落。在四川,630分可以去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两所学校。但报志愿截止那天,我突然做了个决定,我要去上海。我选择了去第二志愿:上海大学,学信息管理专业。
直到现在,我还会想,如果当时多考几十分,校友圈质量、资源、认知肯定都和现在完全不一样。
2018年夏天,几乎就在大学第一学期,我就开始了实习生涯。
第一次实习机会,是偶然认识的一位老乡提供的,他在负责我们学校CFA之类的课程销售。当时这些课程在学校营销很猛,会有人告诉你,你只要朝这个方向好好“卷”,就会有工作。我当时也由衷地觉得,自己应该去考证,将来好从事梦想中的金融行业,就从学员转成了实习生。
我一直都有从事金融业的梦想,纯粹是觉得这个赚钱多。我小时候对钱的认知,来源于我妈。我妈喜欢打麻将,每次输了钱,或者管我爸要钱的时候,她就会在我跟前唠叨“钱不好挣”之类的话。我离开家以后,他们每次给我打电话,主题都是:你缺钱吗,我给你打钱。我觉得这是他们表达爱的方式。
几个月下来,我卖出去了100多万的课程,提成有几万。后来,我自己花了3万买了课,听了一节,发现实在喜欢不起来,就退课了,扣了20%的手续费。
大一课程少,我有很多时间去做社会实践。到毕业之前,我参加过差不多25个社团,各种社会实习加起来应该有10份左右。比如给腾讯做活动策划,给微博管理校园社团,给招聘企业做校园大使,还要负责这些企业在学校里面的宣讲会,挺杂的。
中途还和朋友成立过两家公司,跟互联网相关,赚了一两万块钱,所幸没亏。
大二寒假,通过朋友介绍,我主动约一位知乎大v吃饭,对方是一名在营销界挺有名的人,正在创业,就主动邀请我去实习。我主要负责写各种营销软文。但2020年初,上海虹桥爆发了新冠疫情,我只实习了12天就回家了,一待几个月。重新回到上海后,我在携程找到一份产品经理的实习,干了半年。部门是新成立的,leader很有创业精神,对我也很器重,整体上干得比较开心。
正是这次做产品经理的实习经历让我意识到,我可能通过工作获得持续的成就感。做销售,成就感是一次性获得的;做运营,可能是1-3天。但做产品,在app上做一个功能,就是长期的影响力了。这份职业吸引了我。
从携程离职后,我去了一家更大的大厂实习。当时已经是大三,面临学业和工作难以兼顾的情况,也做了一个后来想起来比较傻的决定——逃课。当时觉得这段实习很重要,毕竟是大厂。逃课的后果是这门课挂科了。我跟老师商量能不能不去上课直接考试,他说不能,你去退课吧,教务处可以给我退,但我当时很潇洒地直接说,那就挂了吧。现在我偶尔也会想,当时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但我并不苛求当时的自己。
2021年7月,我离开上一家大厂,去了一家消费类公司,职位偏运营。很快,我就发现,螺丝钉在哪都是螺丝钉,区别是拧在小机器上,还是拧在大机器上。3个月后,我就离职了。
在秋招接近尾声的时候,我拿到了5个offer,然后,就来到现在的公司,做回产品经理,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
做产品经理和其他工作的不同是,有的工作,你的成就感只能来自领导的认可。但做产品,你与其猜领导在想什么,还不如去猜用户在想什么。而且,领导的工作也需要用户的认可,大家可以一起去考虑一些本质的问题。
对于理想的工作,我觉得至少要符合以下三个条件其中一个:1、让自己开心。2、让自己更加聪明。3、能创造一些社会价值。
今年7月初,我结束了一段4年的感情。夜深人静,一个人躺在床上,会产生很多孤独和莫名其妙的情绪的时刻。前段时间,由于舍友居家隔离,我一个人每天晚上换个酒店住,还和朋友去酒吧喝酒喝到大醉,一边喝一边听一群北京人用方言讲段子。
在北京我还没什么朋友,社交活动还没有真正打开。但在上海,如果我不上班的话,可以一个月每天中午、晚上都约人吃饭不重样。毕竟待了三四年,朋友多,都能约出来,甚至我偶尔会主动去约一些陌生人聊天。我会希望建立在这个世界上各种各样的触点,认识各种有意思的人。唯一一次觉得没意思的聊天,就是对方一直在跟我说自己多迷茫多焦虑,全是负能量。
现在做了产品经理,我还会去下载体验各种社交类的产品,用男号和女号都注册过。包括这次接受你们采访,也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和你见面之前,我刚去了一个同事组织的篮球局。现在我很喜欢这类集体活动。之前有个偶然的机会,同事约着一起玩飞盘,玩了几次发现,每次聚起来的基本都是同一拨人,一时兴起的活动,会自然而然地变成固定的俱乐部。这种聚会,会给你一种很熟悉的感觉,你会觉得自己归属于某个集体了,挺有安全感的。人都是有各种社交需求的,至少在那个瞬间满足了我的社交需求。
唐一航在玩飞盘
网上宣扬的“00后”整顿职场的事情,我是不会去干的。我在努力适应大厂里的一些秩序,比如跟领导开会对齐各种事情,在群里积极回应需求,回复领导的挑战,主动去接一些活等等。当然,回应之前自己要想好,给人家输出什么信息,能让人觉得你是靠谱的,以后有更多的机会能给到你。否则就是减分了。00后是一个太大的概念,不可能所有人价值观都一样。段子是一回事,生活是另一回事,不能把自己的生活活成段子。
前段时间,我把社交平台名称后缀由“努力成长”改为了“序己”。我要重新建立自己的秩序。
现在我的固定秩序是:周二打篮球、周六晚上飞盘、周日游泳。对我来说,这是一件长期有益的事情,坚持下来,到后面就是一个很好的习惯,我不需要再去想周末要干嘛,容易精神内耗,应该没人喜欢精神内耗吧?
那种对新秩序的渴望,也促使我想要亲自去感知,去掌控自己的生活。
最近的一段时间,我会逼着自己不去买团购的套餐,逼着自己点菜,因为只有这样,我才知道这家店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如果每次都点套餐,并不是说套餐不好,但我就会感觉自己像一头猪一样花了一笔钱,别人端给我什么,我就吃。下次来,还是不会点菜。
我比较害怕浑浑噩噩地活着,就是没想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我可以接受努力过后回报不符合预期,因为有些结果需要看大环境,2012年毕业的人和2022年毕业的人,一生能获得的财富肯定是不一样的。
我也可以接受我这一辈子碌碌无为,但我不能接受我碌碌无为的过程中,还不知道自己碌碌无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