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人员春节入户(社区工作上下班时间将更灵活)

2月18日,我市时隔23年后再次召开街道工作会议目前全市上下都在深入学习贯彻会议精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2019年,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就落实街道工作会议,介绍一系列本市社区工作举措,促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社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社区工作人员春节入户?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社区工作人员春节入户(社区工作上下班时间将更灵活)

社区工作人员春节入户

2月18日,我市时隔23年后再次召开街道工作会议。目前全市上下都在深入学习贯彻会议精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2019年,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就落实街道工作会议,介绍一系列本市社区工作举措,促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社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推进社区党建全覆盖

加强社区党组织对社区各类组织和社区工作的领导。通过成立党支部、联合党支部、临时党支部等方式,推进党建工作向社区各类组织延伸,重点加大在物业企业、业委会中组建党组织的力度,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在物业企业、业委会的有效覆盖。推进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居委会主任“一肩挑”。落实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成员与业委会委员交叉任职。建立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业委会以及驻区单位和各类社会组织的协调联动机制,共同推进社区治理工作。

以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建设为抓手推进区域化党建。推动街道党员领导干部担任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主任,切实将区域内机关、企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组织等纳入其中,制定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议事规则,建立联络员制度,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全体会议,以解决“门前三包”等难题为抓手,落实“三个清单”和“四个双向机制”,促进区域内资源有效利用和问题协调解决。

深化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工作。社区党组织要加强同社区在职党员的联系,建立在职党员服务项目清单,根据群众需要和党员特长,创新服务形式和内容,充分发挥在职党员的资源优势服务社区。推动社区在职党员担任楼门院长、楼层长、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等,亮明身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居民群众和引领各类组织参与社区建设,联系服务群众,参与解决社区治理难题。

村(居)委会统一下设六个委员会

做实村(居)委会下属六个委员会。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能和成员构成,统一设立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社会福利、文化体育、共建共治等六个下属委员会。各下属委员会由7—9人组成,主任由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兼任,成员由物业服务企业、驻社区警务站、社会组织等社区各类组织的代表,楼门院长等“居民领袖”的代表组成。每个下属委员会委员中的居民代表人数不少于3人,任期与社区居委会任期相同,由社区居民会议按照相应程序依法选举产生。

强化楼门院长的基础作用。以楼门或平房院落为单位,采取楼委会、院委会、楼门自治小组等不同组织形式,在社区居委会的领导下,协助做好本区域范围内的工作。进一步完善楼门院长奖励补助政策,按照入户走访和组织动员社区居民工作情况发放补助,进一步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加强社区社会组织扶持培育。依托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综合服务平台,为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组织运作、活动场地、人员资金等方面支持。充分利用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不断开发和完善针对社区社会组织的社区服务管理项目。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和激励机制,整合共青团、综治办、妇联、残联等社志愿服务力量,充分发挥在校学生、青少年、老年人、在职党员等群体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一个部门社区最多填报一个表格(系统)

在社区减负增效方面,本市将加快出台《关于贯彻落实“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深化社区减负工作的意见》。梳理社区填报的各类表格和电子档案,加强职能部门内部整合和优化提升,一个部门社区最多填报一个表格(系统)。加快清理不应该由社区承担盖章证明事项,做好督导检查和定期通报工作。建立社区工作事项发文联审制度和违规下派社区工作事项监督举报机制,让社区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好居民自治和社区服务。

加强社区自治清单建设。以社区包楼包片、走访入户数量,发展楼门长、志愿者人数,成立楼门自管会情况,组织参与式协商的场次,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情况,收集社情民意情况,挖掘居民骨干的情况,为民服务的件数,辅助社区团队开展项目的个数,营造楼门文化的情况,关注特殊人群的情况,解决街乡吹哨问题的个数等内容作为主要内容,制定社区自治清单,丰富和规范居民自治的内容和形式。

完善社区议事协商制度。组织召开全市社区协商现场会,推树一批民主协商先进典型。指导城乡社区以“社区议事厅”为平台,就公共利益决策、矛盾纠纷化解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社区事务,开展常态化民主协商。探索社区“网上议事厅”建设,推行社区“微提案”。推进社区民主协商与社区公益金等社区资金的使用挂钩,社区资金使用必须经过社区协商会议讨论,听取居民群众意见。

加强村规民约制度建设。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做好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快出台我市实施意见,力争实现2020年底前全市所有村、社区都有“管用”的村规民约。评选一批村规民约典型,通过村规民约,规范居民养犬、停车、环境卫生等不文明行为,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城乡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深化社区治理宣传交流。建立北京市基层社会治理专家委员会,定期开展理论研讨、政策咨询和调查研究。组织做好第三批全国和谐社区申报工作。抓好京津冀基层社会治理协同,统筹做好与其他省市的交流合作。组织社区工作者理论与实践研修班。制定全市统一培训大纲,开展村(居)“两委”成员能力素质培训。通过电视台、报刊、杂志等主流媒体以及互联网、微博微新等新媒体广泛宣传,在全国树立更多叫得响的首都社区治理品牌。

社区干部每周走街入户须1天以上

完善社区工作队伍管理制度。实施社区全响应服务制,结合实际制定适应社区服务需求的工作时间,在遵守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通过设置灵活的上下班时间和各班次工作人数,安排好公休时间和节假日工作值班,以轮班、预约、上门服务等形式不间断、全响应服务社区居民。制定和完善社区工作者职数管理、考勤管理、绩效考核、激励奖励及辞职辞退等制度,探索实施社区工作者末位淘汰工作机制,激励社区干部担当作为。

推进社区工作方式转变。建立健全社区党员干部走访联系群众制度,创新走访联系形式,大幅增加社区工作者离案工作时间,社区干部每周必须1天以上时间走街入户,提升社区干部与居民群众的见面率、交流率和熟知率,实现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依托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建立以居民满意度为主要依据的社区工作考核体系,采取面对面、电话访问等方式,随机了解社区服务群众、解决群众身边难题的工作情况,对社区工作进行考核评议,考评结果与社区工作者绩效奖励、评优惩戒、续聘解聘等挂钩。

中心城区小型社区试点“一站多居”

完善“一刻钟社区服务圈”体系建设。制定“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指标体系,修订《北京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规范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内容和标准,完善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和服务对接机制。推进社区公益服务。引导和支持品牌、连锁企业“进社区”,丰富社区心理咨询、家电清洗、社区4:30课堂等特色精品服务项目,提升社区便民服务。推广服务圈标识系统,完善服务圈网上便民惠民政务公开综合地图。新建100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累计覆盖95%以上城市社区。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向居民开放内部设施,新建200个“社区之家”。

深化社区服务中心改革。运用“互联网 ”移动互联信息化技术,了解社区服务需求,协助政府制定兜底服务、社区协助事项准入等服务清单,发布公益服务需求清单。建立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的社会组织服务(孵化)中心,为社会组织对接群众服务需求提供平台和相关服务,2020年底前实现全覆盖。依托社会组织服务(孵化)中心,加快培育生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居民互助类及针对特定群体的社区社会组织,并给予公益创投、补贴奖励、活动场地费用减免等支持。

建立标准数据接口开放常用数据

完善“互联网 基层社会治理”系统。整合委局“村居两委换届选举系统”“村居社会新信用代码信息”、“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小红树)、“社区网”、“e通车”等现有业务系统,面向基层仅保留使用基层社会治理系统。加快村(居)工作绩效管理、议事协商管理、公益金使用管理、社区地图、村(居)民公约公示、社区组织管理、社区工作者管理等功能建设,扩展基层社会治理信息化对基层业务的支撑。

指导基层开展信息化工作。在社区层面统一所有信息系统入口,通过对保留在社区的系统进行数据融合、功能整合,形成社区管理系统“一门入”。委局建立市级层面社区信息系统准入审核机制。前期先整合一批民政相关的、较容易整合的系统,先实现物理上的“一门入”。推进数据汇集服务,通过市级业务数据反哺和社区数据补充及纠错,形成动态更新的社区基础“数据池”,为社区提供较准确的数据台账。紧密结合社区业务,通过业务数据化打造极具可用性的社区工作软件,提升社区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和规范化水平,逐渐沉淀社区业务数据。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