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剌为什么归还朱祁镇 为何瓦剌太师也先兄弟

土木之变后,为何瓦剌太师也先兄弟,对俘虏朱祁镇这么客气?

瓦剌为什么归还朱祁镇 为何瓦剌太师也先兄弟(1)

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剌入寇,骚扰明朝边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决定御驾亲征。由于种种原因,明朝大军却在土木堡全面崩溃,朱祁镇本人也被瓦剌军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

从堂堂皇帝沦落为敌国的阶下囚,日子本来应当很不好过,但神奇的是,朱祁镇在瓦剌当囚徒时,人缘却颇好。瓦剌的首领太师也先虽也曾起过杀朱祁镇的念头,但后来对朱祁镇却越发客气,时常去看望他,多次特地送牛羊给朱祁镇加餐。朱祁镇生日那天,也先甚至大摆筵席,特意给朱祁镇祝寿。

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更是和朱祁镇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朱祁镇在瓦剌时,一直住在他的营帐中,他便派自己和妻子的贴身侍女去服侍朱祁镇。当朱祁镇即将离开瓦剌,伯颜帖木儿送别时,竟然情不自禁的大哭道:“我的皇帝今日进去了,再几时得见?”这话说的确实情真意切。

其他瓦剌高层对朱祁镇似乎也颇尊重,也先某次宴请朱祁镇,大同王与塞刊王都来给朱祁镇敬酒,也先则唱歌弹琴助兴。瓦剌士兵平时路遇朱祁镇,都会向他叩头。

等朱祁镇离开瓦剌返回明朝时,也先和伯颜帖木儿甚至专门派了亲信的五百骑兵,一路护送朱祁镇,直到把朱祁镇平安送入紫禁城中,这些瓦剌骑兵才安心的离开。

以上种种,今天看来,确实匪夷所思,一个阶下囚,又“被退位”成了毫无实权的太上皇,却为何能在敌国瓦剌,得到如此礼遇呢?难道真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吗?

其实,据明实录记载,朱祁镇天生就是个大脑袋,连帽子都要特制才能戴的上去。这么个大脑袋皇帝,论长相恐怕并不算好看。他自己也曾亲口承认,少年时都是由太监教导读书,因此,写字不佳,看来,他的文化素养远不及他的父亲和儿子。因此,要说朱祁镇有多大的人格魅力,也实在是不一定。

那么,朱祁镇在瓦剌时,究竟为何会有这么好的人缘呢?其实一切的源起,还是那永恒不变的两个字:利益。瓦剌上下对朱祁镇的态度,是经过仔细考量,权衡利弊后,为了利益而展现出来的。

“土木堡事变”后,也先一直没怎么占到大便宜,在明朝边境长期行军,连粮草都跟不上,因此,瓦剌军心渐渐涣散。而明朝虽败了一仗,但元气不损,实力依然强劲。也先心里清楚,他并没有一举击垮明朝的能力,所以必须做好两手准备,一边继续积极备战,另一方面,还要保留一条畅通的谈判渠道,尽量争取通过谈判获得利益。

那么,朱祁镇的存在对瓦剌来说,就非常有用了。也先既可以在攻城时,把朱祁镇推到前面,使明军投鼠忌器,不敢猛攻瓦剌;又可以在谈判时,以朱祁镇为筹码,向明朝狮子大开口,漫天要价。朱祁镇既然如此重要,也先对朱祁镇自然会比较客气,给他的待遇也很不错。毕竟,朱祁镇是名义上的明朝“太上皇”,若是把他整残了,以后还怎么跟明朝沟通?

同时,对朱祁镇态度殷勤,其实也是一种姿态,告诉明廷,己方也有讲和的想法,以此麻痹明朝,顺便为以后与明朝可能的重归于好留下后路。也先可是个实用主义者,为了利益最大化,对朱祁镇好点儿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

而且,瓦剌内部矛盾不少,也先只是太师,真正的可汗是脱脱不花,他被也先等人架空,常感到十分愤怒;另一瓦剌高层,知院阿剌和也先同样有矛盾。也先与伯颜帖木儿早看出了瓦剌内部的矛盾,所以,也会考虑为自己留一招后手:如果在内斗中失利,就去投奔明朝。要知道,也先的祖父和父亲都被明朝册封为顺宁王,因此,在此等情况下,朱祁镇就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

事实证明,他们的押宝很正确,后来,虽然伯颜帖木儿自己在内乱中被杀,但朱祁镇复位后,即派遣使节夏福,前去瓦剌,将伯颜帖木儿的妻儿老小,接到明朝居住,厚赏他的遗孀,并给他的几个儿子封了官职,总算保全了伯颜帖木儿这一支的血脉。

此外,朱祁镇本人在瓦剌的行为举止,也确有可圈可点之处。他一直沉着淡定,从无沮丧之色,待瓦剌人不卑不亢,对待自己的侍从也很随和,也先送来的食物吃不完,便会赐给瓦剌军中,其他的明军俘虏,这么看来,总比宋朝被俘的徽钦二帝表现的好多了。

因为以上两个原因,朱祁镇在瓦剌才会有如此好的人缘,历史中的人和事,永远不止表面上的那么简单。

(本篇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