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送春归(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1972年底,我参军入伍走进军营。在三线的深山沟里,伴着灰蒙蒙的细雨和漫天的飞雪,迎来了新一年的春天。

离家的时候,除了发给的军装、背包,真的没带上多余的物品。到部队后除了发给《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和军队报纸外,没有其他可读的文字。从新结识的战友处看到一部新版小说《飞雪迎春》,便如饥似渴地一口气读完。

风雨送春归(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1)

《飞雪迎春》是一部反映文革期间矿工生活的长篇小说,与之前再版的小说《沸腾的群山》相似,小说描写湖影山铁矿的工人抓革命促生产并挖出长期潜伏在矿山从事破坏获得的阶级敌人的故事。当然,两部小说的背景有很大的不同,一个在东北,一个在华东,一个是解放初期,一个是文革时期,但是主要的矛盾冲突的却不外乎都是“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也都有挖出潜伏敌特的悬念。

而最吸引人的,恰恰是挖潜伏敌特的悬念。和《沸腾的群山》第一部一样,《飞雪迎春》也只写到上部。悬念的真相大白,要且听下回分解,不能不说是吊起读者了胃口。小说于1972年8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第1次印刷4万册,1972年11月第2次印刷印至9万册,到1974年4月第3次印刷时,印数已达12万册了。

风雨送春归(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2)

期间,从报纸上看到了上海公演沪剧《湖云山》的消息,联想到《飞雪迎春》的所描写的湖影山,估计《湖云山》就是依据《飞雪迎春》改编的。如今找到《湖云山》的节目单一看,果然如此。有一点与《沸腾的群山》很相似,小说还没有写出结尾,戏剧或电影已经提前把阶级敌人挖出来了。

风雨送春归(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3)

然而,等了几年,却没有等到《飞雪迎春》的下部,等来的是1975年9月的第二版。

风雨送春归(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4)

《飞雪迎春》两个版本的第1页

从头读起,觉得小说里的描写变了样了。初读时印象比较深的两个细节,有个工人在矿井下吃饭,把馒头捏成小球,一口一个连吃几个面球,老工人回忆旧社会矿工衣不蔽体,只有一块毛巾,井下用来盛饭,上井用来遮羞,都改到了主要人物身上(或许是学习了“三突出”创作原则的结果?)。最不能解渴的,是把阶级敌人简单化了。原本第一部里的悬念,让读者对未来的阶级敌人有种种揣测,而在修订的第二版中,真相大白后反让人觉得怅然若失。

风雨送春归(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5)

关于第二版,作者在《后记》中作了说明,算是给了读者一个交代。

第二版《飞雪迎春》早已从网上找到,喜出望外的是第一版也找到了。准备能耐下心来想将两个版本对照着阅读一遍。

风雨送春归(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6)

《飞雪迎春》连环画封面

为了找《飞雪迎春》小说,无意中搜到了《飞雪迎春》连环画。这部由南京梅山工程指挥部工人业余美术创作组绘画、上海人民出版社于1976年5月出版的连环画,只出版了上册。

风雨送春归(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7)

电影文学剧本《大浪淘沙》封面

另外,百度了一下,《飞雪迎春》的作者:周良思原名于炳坤,1933年生,江苏金坛人,1949年参军,196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历任解放军苏南军区独立营二连文教,上海市房管局干部,《上海文学》编辑部小说组副组长,上海文学艺术院副编审。上海市作协第五、六届理事。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合作),长篇传记文学《魂系上海——刘晓传》(合作),长篇小说《飞雪迎春》、《黑色的漩涡》、《多情的泥淖》,中短篇小说集《云层里闪出星光》,电影文学剧本《大浪淘沙》(合作)、《英雄与罪人》、《野外的红牵牛》等。《在繁华的城市里》获1982年《长江》优秀中篇小说奖。话剧剧本《金色的熔炉》(合作,收录在《珍泉》(电影、话剧剧本专辑)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