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攻取南京(为何太平天国能攻下易守难攻的南京)
事件一:清咸丰二年(1852年)8月,西王萧朝贵率部攻打长沙城,9月战死于长沙城下,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闻讯亲率主力赶至长沙城下增援,攻长沙城三月未克,遂退。
事件二:清咸丰三年(1853年)3月8日,太平天国先锋李开芳部抵达江宁(今南京)外,3月19日,太平军攻克江宁,用时仅12天。
太平军攻打长沙城用了3个月都没攻下,还失了三把手西王萧朝贵,攻打固若金汤、易守难攻的金陵城却只用了12天,这是为何?
太平天国总共有两次攻打长沙城,第一次是在定都天京(今南京)之前,也就是1852年这次,第二次是在定都天京之后,两次均未攻下长沙城,而这两次长沙之战又尤以第一次最为出名,毕竟太平天国三大重量级人物天王、东王、西王都参加了这次战斗。
1852年的长沙之战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由西王萧朝贵指挥,第二个极端由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共同指挥。
萧朝贵最初攻打长沙实际是占了先机的:
- 其一,恰逢清廷更换湖南巡抚,新任巡抚张亮基还未到任,前任巡抚骆秉章与帮办湖南军务罗绕典本就不和,骆秉章急于交接前往京师上任,对于城防相关事宜是敷衍了事。
- 其二,长沙城防空虚,守城官兵只有8千人左右,而长沙城垣有多处坍塌,再加上新任巡抚又未到任,城防工作无人主持。
- 其三,罗绕典在长沙城外主持建造的两头防线,尚未完工,形同虚设。
因此太平军采取奇袭的方式也是极有可能拿下长沙城的。不过萧朝贵率领的太平军本身也有几点短板:
- 其一,兵力不足,萧朝贵率兵北上只带了3千余人,后又在永兴分兵,实际攻打长沙城的仅有千余人,1千对8千,即便是阵地战也略显兵力不足,更何况是攻城战,因兵力不足,太平军一直无法围城,只能攻城南一隅。
- 其二,骄兵骄将,萧朝贵率部北上,一路势如破竹,锐不可挡,也就成了骄兵骄将,萧朝贵曾直言“长沙烂城,一攻即破”,俗话说“骄兵必败”。
- 其三,萧朝贵此战取胜的关键便是奇袭,但奇袭讲求的是出其不意,兵贵神速,同时也对指挥官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指挥官能迅速把握战机,以最快的时间结束战斗。一开始太平军的确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不久萧朝贵中炮重伤,缺失了有力的指挥官,太平军奇袭的优势逐渐丧失。
正是由于这几点短板,萧朝贵没能迅速拿下长沙城,因为兵力的不足,战斗力强于长沙守军的太平军也只能与之形成僵局,这也给了清廷反应时间,清廷迅速调集各方兵力增援长沙,不久萧朝贵因伤重不治身亡,攻打长沙城的太平军南下求援。
闻知西王战死,洪秀全、杨秀清亲率主力北上,但此时清军已加固长沙城防,太平军陷入不利局面,北有长沙守军,南有郴州方面的追军,幸得石达开率部西渡湘江,控制住了长沙河西地区,给了太平军战略撤退的机会,而攻城的太平军主力组织了好几次大规模的攻城仍无任何进展,不久太平天国高层决定“循江而东,专意金陵,据为根本”,遂撤军北上。
南京,清称江宁府,是南方重镇,城高墙厚,另有重兵把守,守军仅次于京师,再加上有长江天险,可以说是易守难攻,早在太平军攻打南京城的几个月前,清廷就开始布置南京城防,于城上设置了200多门大炮,还另派一部分兵力据守城外要地,与城内守军互为掎角之势。
守住南京城的重点是江防,但清军水帅实在太水了,很快就失去了江面的控制,清廷指挥江宁保卫战的总指挥是两江总督陆建瀛,这哥们儿是个贪生怕死之辈,原本他是率一部分兵力在江西九江堵截从长江而来的太平军的,这哥们闻听水师败了,便迅速弃军撤回了南京,沿江防兵听闻总指挥都跑了,也纷纷后撤,还没打就把江防给让了出来。
回到南京城的陆建瀛继续“作妖”,竟下令要将城门堵死固守,城外的守军知道消息后,迅速逃回城内,陆建瀛又自毁一道屏障,在陆建瀛的“帮助”下,太平军毫不费力地就兵临南京城下,1853年3月8日,太平军先锋部队就抵达南京城下,两日后开始正式攻城,3月19日攻入城内并全面控制南京城,用时12天,清廷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就丢了南京城。
对比太平天国长沙之战和江宁(即南京)之战,可以说败也主将,胜也主将,长沙之败是因为自身主将中炮身亡,失了先机;江宁之胜是因为敌方主将自毁屏障,丢了防线,让太平军占了先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