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尼克松访华,带来了什么变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问为何)
“主席先生,为何宾馆的墙上挂有’打倒美帝’的标语?”
1972年,中美两国结束23年冰封关系后,两国领导人首次会晤,没想到尼克松总统竟皱着眉头问了这个棘手的问题。
就在几个小时前,他无意中发现入住宾馆的一处不起眼的角落的墙上,悬挂着一幅画,下面有排醒目的字。
一问翻译尼克松气坏了,上面赫然写的是“打倒美帝”。
为何要挂这样的标语?带着疑惑,在与毛主席会面时,尼克松忍不住问了这个问题。
尼克松提问后,大家面面相觑,现场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
毛主席却不紧不慢地端起杯子,送到嘴边摇着头轻轻地吹吹,然后笑着说了三个字。
随后,尼克松哈哈大笑,大家都被毛主席的机智幽默深深折服,一场潜在的外交危机顷刻化为乌有。
那毛主席到底说了什么?中美领导人如何突破国际压力实现历史会晤的呢?访问期间又发生了哪些趣事?
1972年2月21日,寒风瑟瑟,一架军用飞机缓缓降落在首都国际机场。
舱门打开,从舷梯上走下来一个外国人,他快步向前,握住寒风中老人的手。
“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
老人幽默地说,厚厚的大衣掩盖不住他的瘦弱,但他依旧精神矍铄。
一旁的摄影师按下快键,记录下了这一珍贵的历史时刻。这位外国男子正是尼克松总统,旁边的老人是周总理。
当他们两手相握时,意味着一个时代结束了,而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这是跨越了20多年的握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进入冷战。
1949年,毛主席领导的共产党打败美国扶持下的蒋介石军队,建立新中国,却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虎视眈眈。
他们不承认新中国的地位,还妄图把社会主义新生儿扼杀在摇篮里,中美两国自此开始了长期对峙。
与此同时,中国与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紧密合作,经历“蜜月期”。
然而,国际风云变幻莫测。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他大行“修正主义”,中苏两国在一些问题上出现分歧,在经历“长波电台”“联合舰队”事件后,昔日兄弟渐生嫌隙。
1969年爆发“珍宝岛事件”后,苏联在边境陈师百万,两国关系更是降到冰点。
而此时的美国,正被越战拖得焦头烂额,新上任的尼克松总统急于走出越战泥潭,摆脱被动的“苏攻美守”东南亚战略态势。
中美面临的最大威胁都悄然指向苏联,在这场中美苏“三国演义”中,“联吴抗曹”无疑是中美双方的突破口。
然而,冰冻三尺,又如何能一朝破冰?
中美两国开始彼此间小心翼翼的试探。
我国密切关注新任总统尼克松的动向,而尼克松在接受《时代》杂志采访时,也透露自己有生之年想去中国的想法。
他还尝试建立特殊的沟通渠道:请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充当对华关系的“传声筒”。
在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访问美国之际,尼克松又释放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外交信号。
谈及中国时,他出乎意料地第一次正式称呼“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不是之前在美国通行的“共产党中国”。
他还传话,哪怕不能与中国建立理想的外交关系,也可以进行高级私人代表互访嘛。
我国也“礼尚往来”,周总理通过中间人大方回话:“欢迎探讨台湾问题”。
1970年,毛主席更是破例在天门安城楼第一次接待了美国人——《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虽然双方都释放了友善的信号,但在当时紧张的国际环境下,更进一步接触的时机尚未成熟,双方还在等待。
很快,契机来了!
1971年3月28日,中国乒乓球代表团不惧日本右翼分子的暗杀威胁,意外地出现在名古屋举办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
本来我国是拒绝参赛的,但最终毛主席拍板:“不怕苦不怕死,展现新中国精神面貌”。
毛主席这一决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契机。
作为一支技术一流的球队,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大受欢迎。美国代表团团长也主动寒暄,还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听说你们邀请了五个球队访问中国,不知什么时候会邀请我们?”
似一句玩笑话,又好像有“弦外之音”。
中国队还未想好如何回复,没想到又发生一件引爆舆论的事。
一位美国运动员误上了中国球队的班车,美国小伙子有些不知所措地站在车门口,低着头一声不吭。
面对这位来自“美帝”的不速之客,中国队员们也没搭腔,车厢一片尴尬的沉默。
快到站时,一个中国队员却带着翻译走过去主动同小伙攀谈起来,他是三届世锦赛冠军庄则栋。
看到偶像,这位叫科恩的美国小伙十分激动,庄则栋送给这位“小迷弟”一段杭州织锦作为礼物,这一幕被随行跟拍的日本记者拍下。
“中美冤家”运动员居然有说有笑同框了!这条爆炸性新闻迅速占据头条,美国乒乓球队干脆正式提出访华请求。
报告很快呈现到毛主席的案前。
当时,中南海相关部门给出的意见是要么再等等,因为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尚未表现出诚意,在老挝和柬埔寨问题上也纠缠不清。
毛主席斟酌后做出了意见——拒绝申请,然而当晚他就改变了主意。
像平时一样,主席吃过安眠药,准备听一会报就休息。在昏昏欲睡中,他突然嘟囔着说起话来。
为他读报的保健护士长吴旭君停下来,听出了大概:“打电话……美国队……访华!”
此时她正读到外媒对“中美乒乓运动员交往”的评论。
可主席做出的拒绝批示是她刚送出去的,而且主席规定:吃安眠药后讲的话不算数。
“怎么还不去呐?”吴旭君正犹豫着,主席却催了。
吴旭君不放心,故意问:“主席,我刚没听清楚,您能再说一遍吗?”
主席重复一遍后,吴旭君确信自己所听无误,但她还是不放心地追问了一句:“主席,您都吃过安眠药了,这话还算数吗?”
主席一挥手:“算!快去办!”
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如愿访问中国,周总理亲自接待。当天,尼克松宣布解除对中国20多年的贸易禁令,放宽对中国货币和航运的管制。
这场“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隔绝20多年的大门,还会带来更多惊喜。
3个月后,一场高级宴会正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举行,叶海亚·汗总统在招待他的朋友——美国国务卿基辛格。
突然,基辛格捧住腹部,疼痛难忍:“对不起,我不太舒服。”
“基辛格先生需要休息,这两天别打扰他,伊斯兰堡太热了,快送去我北方靠山的别墅吧!”叶海亚·汗总统大声吩咐。
迟疑片刻,基辛格接受了总统的好意,提前退出宴会回酒店休息。
记者们争先拍下这一突发状况,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其实是一出戏。
按照之前白宫公布的行程,基辛格此次将前往南亚四地进行为期十天的访问,在最后一站巴基斯坦将停留48小时。
然而,这48小时却并不是留给巴基斯坦的,而是中国。
第二天凌晨,戴着大檐帽和墨镜的基辛格躲过记者的视线,登上一架波音飞机,飞往北京执行代号为“波罗”的秘密行动。
在那里,他与周总理等人进行了17个小时的密谈。
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美国的尼克松正在办公室紧张地等一个电话。
7月11日,电话终于响起,工作人员报告说收到了基辛格发来的电报。
“电报说什么?”
“Eureka”
尼克松笑了,Eureka是他事先和基辛格约定好的表示成功的暗语。
基辛格与中国密谈的内容正是关系到尼克松访华能否成行。
当时,不管在美国国内,还是国际上,无数双眼睛盯着中美的一举一动,在双方关系明朗以前,中美高层之间的接触不得不小心翼翼。
无疑,基辛格扫清了访华之路的障碍,尼克松即将开启一场跨越时代的旅程。
1972年2月21日,中国用360名三军仪仗队的空前规格接待了尼克松总统及夫人,要知道平时接待外国首脑时最多不过155人。
尼克松深受感动。
然而,由于我方工作人员疏忽,忘记撤掉遗留在墙角的“打倒美帝”的标语,也同样令尼克松有些不悦,他想当面问清楚。
正好当天下午毛主席要接见他,一见面两人的手便紧握在一起,一分多钟后才松开。
不过,尼克松不忘在交谈间抛出了那个让自己“耿耿于怀”的问题。
“放空炮!”
没想到毛主席听后大笑一声,说出这三个字。
尼克松丈二摸不着头脑,毛主席笑着解释道:
“你看蒋介石天天喊剿共,你们也天天喊着消灭社会主义,我们不也一样嘛,天天喊口号,却只闻其声,你说是不是放空炮嘛?”
这番幽默的回复引得尼克松大笑,气氛变得轻松愉快。
毛主席对尼克松当选总统表示祝贺,他还爽朗地笑道:“选举时我投了你一票,我们不大喜欢你们那几个前任总统,像杜鲁门、约翰逊,他们可没把中美问题想通……”
一番话寄予了他对尼克松总统改善两国关系的期望。
令尼克松意外的是,毛主席还谈到了一本书:“你的《六次危机》我看了,写得很好!”
尼克松笑着摇摇头,然后对着旁边的人不住夸赞主席:“他读的书太多了!”
毛主席的睿智幽默、广博群书给尼克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人交谈甚欢,原本计划15分钟的会谈,却足足交流了65分钟。
其实就在会面前,毛主席还曾因高烧休克两次,整个会谈期间,医护人员守在旁边房间严阵以待,以防突发意外。
面对这来之不易的中美历史时刻,他老人家拖着抱恙的身体不舍离开,只因想为他热爱的国家和人民多做一点。
结束毛主席的会谈后,尼克松意犹未尽,短暂休息后,他又与周总理继续展开交流。
在与周总理的接触中,尼克松感受到如沐春风般的温暖。
晚上的国宴,尼克松惊喜地发现有很多自己爱吃的家乡菜,这些都是周总理亲自为他安排的。
双方发表祝酒词后,现场还响起熟悉的旋律,尼克松大为感动,一首是他为自己的就职典礼特意挑选的《美丽的亚美利加》,另一首是他儿时最爱的歌《牧场上的家》。
周总理面露微笑,举起酒杯:“为你的下一次任职干杯!”
“谢谢!”尼克松用中文答谢。
餐桌上摆放着美国人熟悉的刀叉,尼克松却要来一双筷子,在众人惊叹的目光下,熟练地夹菜。
原来,为了更好地“入乡随俗”,他专门提前在家偷偷苦练了一周,还学会了一些简单的中文。
意想不到的是,周总理也为尼克松带来了一个精彩的表演。
席间,香气扑鼻的茅台酒引起了尼克松的兴趣。为了让远方的客人更好地了解这国酒的烈性,周总理饶有兴致地在将一些茅台倒入小碟,轻划一根火柴,幽蓝火焰瞬间腾地窜起,尼克松直呼:“这太神奇了!”
回国后的尼克松,还曾迫不及待地展示他从“师傅”那学来的戏法,只可惜出了点小失误,险些“火烧白宫”。
这一时成为美国坊间津津乐道的笑谈。
对于体贴入微的周总理,尼克松除了感激,还有发自内心的欣赏和敬重,他在回忆录中赞叹“周恩来有着无与伦比的品格”。
当外界对“尼克松亲自为周总理脱外套”这一新闻哗然时,对尼克松本人而言,这不过是他敬仰周总理人格魅力而自发产生的一个行为。
尼克松逗留中国的一周,是改变世界的一周。
高瞻远瞩的中美领导人经过沟通,达成共识,联合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
相隔23年后,这份公报跨越了1.6万英里,成为中美两国之间的沟通桥梁,翻开中美外交新篇章,7年后中美正式建交。
1976年,尼克松曾再次访华,但这一次他是以平民身份,受“水门事件”影响,他已辞去了总统职务。
在这次行程中,令他无比感动的是,他仍受到总统级别的最高规格接待;同时令他无比惋惜的是,他再也无法与老朋友见面,因为此时,周总理已经逝世。
周总理曾说:“主动伸手的人,也许看不到成功。等到百花盛开时,他就要消失了”。
但我们不会忘记,那些用睿智、长远的眼光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做出努力和卓越贡献的人!
-END-
作者:丝雨阡陌
编辑:剩草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14年前,那个在北京地下道里唱歌的西单女孩任月丽,如今怎么样?
女儿神秘失踪,父母以为她外出打工,不料19年后在家中挖出遗骸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