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可以准确到小时么(可以更加精准吗)
现如今,天气预报已经融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家每次出门前都要看看天气预报,再决定自己带什么“装备”出门。
最近火热的《攀登者》电影中,登山队员在攀登珠峰时,也需要专业的团队进行天气预报。
而且现在“空间天气预报”又发展得热火朝天。
那么,天气预报到底是怎么报的呢?
很多人会说,天气预报是气象观测员在观测站测量大气温度、风速、压强、湿度等等很多参数之后进行预报的。
当然,北京市区的一些气象站可以测量台站附近的大气参数。
但,想知道物理所附近今天的天气状况怎么办
那简单,咱密密麻麻地布站不就完事了?可是……,而且密密麻麻的观测也不现实嘛。
所以,仅仅有我们现有的观测数据是不够的。
这就需要借助优秀的科研前辈们开发的
数值模型
数值模型可以给我们全球所有地方的各个物理参数的值。但是,由于地球大气状态是非常复杂的,数值模型基本只有能力给出来每个物理参数的大致状态,精确的状态是不知道的。因此,只有数值模型也是不够的。
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我们的前辈们就想出来一个好办法,把观测的信息和模拟的信息“融合起来”。这样,更准确的信息有了,全球的信息也有了,那没有观测的地方也就可以实现预报啦。这个方法就被叫做“资料融合”或者“数据同化”。
现在我们从一个简单的卡通图来说说“数据同化”是怎样一个过程。
上面这个动图展示的就是“数据同化”的操作过程。
红线就是真实的大气状态,也就是我们身边真真切切感受到的天气。
我们的数值模型可以给出来大致相似的结果,但是它的结果还是和真实的大气状态差别有点大,也就是灰色的线。
而且随着时间迁移,这个差别可能还会越来越大。这样给大家预报天气,那就太不可信了。所以我们在有大气的观测数据的时候,就通过借助观测信息,把数值模型的结果通过一定的算法调整一下。
这样数值模拟的绿色的“菱形”就变到了和真实状态更加接近的蓝“星星”。这样,我们就把数值模型的状态“拉”到比较接近真实的状态了。
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数值模型继续往后运行,进行天气预报了。
当然,咱们不管模型的话,模型还是会“越跑越远”。所以需要我们不断地使用观测数据把模型局限在真实的状态附近。
最后的天气预报的结果就是像下面这个图一样,一直围绕在真实的状态附近,这样的天气预报也就比较可信了。
这些年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天气预报越来越准确了,这是因为在前辈们的努力下:大气观测数量越来越多、精度越来越高;数值模型越来越准确;数据同化算法越来越优秀、效率越来越高。
原标题:大话“天气预报”
来源:石头科普工作室
编辑:Ti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