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耳根终为道种(仅此一闻已善根深种)

一入耳根终为道种(仅此一闻已善根深种)(1)

只要不陷入对声音的执著

心就能回归觉性

不论外界和念头是动是静

都能了了分明

一入耳根终为道种(仅此一闻已善根深种)(2)

耳根圆通的修行属于顿悟,而不是渐修。《楞严经》第六卷中,观音菩萨介绍的就是耳根圆通法,对禅宗有很大影响。

“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

首先告诉我们,曾经有佛出世,名“观世音”。观世音菩萨在因地修行时,曾亲近观世音佛,并在佛前发菩提心。观世音佛就引导他修习解脱法,方法是“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这句话是佛法修行的常道。每个佛弟子的修行,都是从听闻正法成就闻慧,从如理思维成就思慧,从法随法行成就修慧,似乎没什么特别。

本经的殊胜之处,在于对闻思修的解读。

第一步是怎么来闻。大家现在听到我的声音时,心会专注到声音上。包括我们每天听到很多声音,听的当下,心就会投向这个对象,对声音生起种种虚妄分别,也就是识。我们看观音佛是怎么教观音菩萨的。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入流,即逆流。平常人听声音时,会习惯性地向外追逐,关注这是什么声音,并从声音去判断发生了什么。而逆流是向内看,关注听声音的是谁?能听声音的心是什么?通过审察听的作用,回归闻性。

闻有闻识和闻性之分。我们把心粘在声音上,起种种分别,是识的作用。而识产生的根源,是来自闻性。这是觉性的不同表现和作用,表现在听上,是闻性;表现在见上,是见性。禅宗修行所做的,就是直接开显觉性。

闻识是有生有灭的。比如我们现在听到声音,会产生相应的认识;没有声音时,由此产生的识也消失了。但不论有没有声音,听不听得见,闻性还在,听的作用还在。如果不在的话,怎么知道没有声音?

比如我们现在看见这么多人,看见庄严的讲堂,是看的作用。那么眼睛闭上时有没有看的作用?同样也有看的作用,看到的是一片漆黑。如果没有看的作用,怎么知道是一片漆黑?既然知道,说明看的作用还在。所以说,能分辨是识的作用,但根源在于觉性。

心契入觉性时,对外在声音的粘著会减少。因为回归闻性,声音就会若有若无,甚至充耳不闻。即便它存在,也只是影像而已,不会对我们有多少影响。只要不陷入对声音的执著,心就能回归闻性,回归觉性,不论外界和念头是动是静,都能了了分明。

有声音出现,我们听到并有念头生起,是动的状态;没有声音,内心安然,是静的状态。不论什么状态,我们都清清楚楚,同时心无所住。但因为安住于觉性,所以出现什么,心都不会粘上去。

我们以前一直没有开启闻性,现在要通过禅修不断地熟悉它。每个声音出现时都去追问——我是谁?能听声音的是谁?在不断追问的过程中,闻性的力量日益强大;能闻的妄识和所闻的声音,在闻性的观照下,将渐渐消融。

如此,闻识和声音产生的干扰越来越少,心就会越来越空,越来越安静,越来越清净。这种空和清净就取决于闻性的渐增。

《楞严经》耳根圆通的修行真是非常殊胜,能够听一遍,已经种下顿教法门的善根。

摘自:《向观音菩萨学修行》

版权所有:济群法师

如需转载,请务必留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