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能量的消耗(人体能量的消耗)
今天给各位扫扫盲,分享一些关于人体能量消耗的干货,对于那些还在积极减肥的小伙伴们来说,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帮到你们哦,赶快收藏~~
其实,我们人体无时无刻不在消耗着能量,即便每天只吃不动,也都存在着能量消耗,小到一个呼吸,大到一场马拉松,人体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的维持。
下面先来看看,哪些因素可以影响到能量的消耗呢?
影响人体能量消耗的因素有三个:基础代谢,食物热效应TEF,体力活动。所以(只要喘气呼吸就会有热量消耗)。所以如果想减肥,也必须从这三方面着手。
下图这个比例,就是我们日常每天能量消耗的组成。但是也会因人而异,例如:对于大多数不运动的人来说,基础代谢所占的比例最大;而对于运动爱好者来说,身体活动消耗所占比重就会增加。
每日能量消耗组成
下面,我们逐一来分析下影响人体能量消耗的三大因素!
基础代谢
有些人认为基础代谢就是除了运动以外,人每天基本消耗的热量。错!
基础代谢,指的是维持人体最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消耗,占人体总能量消耗的60%~70%。简单说,就是你吃饱了躺在床上一动不动,身体所需要消耗的热量。也就是说,我们日常进行的那些无意识的活动,比如内脏运动、血液流淌等都会消耗一定的能量,这就是基础代谢。
人体基础代谢率受到几个重要因素的影响:
1.年龄
婴幼儿阶段是基础代谢率最高,青春期又出现一次高峰,成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成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代谢缓慢的降低,基础代谢率也下降。
2.性别
在同一年龄、同一体表面积的情况下,女性基础代谢率低于男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女性体内的脂肪组织比例高于男性。
3.身高和体重(体表面积)
脂肪组织的代谢活性很低,是相对于惰性的组织而去脂肪组织或瘦体质是代谢活性比较高的组织,因此,矮胖体形与瘦高体形相比,基础代谢率明显降低。人体瘦体组织消耗的热能占基础代谢的70%-80%。
4.内分泌
体内许多腺体所分泌的激素对细胞代谢的调节具有重要的影响,如甲状腺激素去甲肾上腺激素、垂体激素等都可以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增加或降低人体基础代谢率。
食物热效应
食物的热效应(thermic effect offood)又被称为TEF,是指人体在吸收消化食物时额外增加的热量消耗现象。
吃东西还能消耗热量?听起来很不错吧!
人体吸收的最主要的能量营养素是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在摄入的过程中身体也会相应的消耗能量,不同的营养素消耗的能量不同。
碳水化合物:5-6%
(分解 100 大卡的碳水化合物,你的身体需要消耗 5-6 大卡)
脂肪:4-5%
(分解 100 大卡的脂肪,你的身体需要消耗 4-5 大卡)
蛋白质:30-40%
(分解 100 大卡的蛋白质,你的身体需要消耗 30-40 大卡!)
由此看出,同等条件下,蛋白质消耗的热量是最高的,并且最不容易转化为脂肪。蛋白质,能够促进身体新陈代谢,提高热量消耗效率,建议大家平时不妨多吃一些优质蛋白质,例如:鸡胸肉、鸭胸肉、鸡蛋白、鱼肉等等。
另外,现在很多人减肥都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得戒掉碳水化合物,戒掉主食。实际上我们真正减少的应该是脂肪类食物,和那些简单的碳水化合物,像是糖啊,甜食等等。但是要多吃那些富含符合型碳水化合物的水果和蔬菜。
身体活动能量消耗
身体活动指日常生活、工作、出行和体育锻炼等各种增加能量消耗的骨骼肌活动,包括做家务、上下楼梯、走路、骑自行车和各类运动等。任何使呼吸变快、心跳加速的体力活动都属于身体活动,其消耗的能量是总能量消耗的最重要部分。
在这三部分能量消耗中,身体活动水平是唯一可以进行自我调控的,所以是能量消耗的主要途径,所以,增加运动量会帮助增加日常的能量消耗、就会变瘦!
增加运动就会更多的消耗能量,就会瘦!看到这句话有些人就想了,为什么我一直在运动,但却不瘦呢?因为形成肥胖的原因诸多,我们不可以单一的方式来解决肥胖问题,在减重期的策略是要减少热量的摄取,饮食控制(主角) 运动(配角),减重后的维持期的策略是增加热量的消耗,运动(主角) 饮食(配角),每个阶段对于人体能量的控制都是不一样的,而且想要变瘦不能只靠单一的热量消耗。
给大家推荐一些小运动,主要是针对提高身体代谢的小技巧:
最后提醒大家的是:减肥要做的就是,在科学的控制热量的同时,健康的饮食并通过运动消耗热量增加肌肉从而提高代谢!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PiPi健康在2015年、2016年帮助上万名有减脂需求的人通过科学饮食 少量合理运动成功减脂,减脂成功率达到92%,人均瘦身12斤。2016年,PiPi健康推出服务号,大家搜索微信服务号“PiPi健康”报名参加PiPi健康减脂体验营,迎接更完美的自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