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战役与电影对比 血战长津湖在电影背后
如果说国庆档最成功的电影是什么,大家的第一反应大概都是《长津湖》了。的确,10天拿到接近40亿的票房,的确是一匹黑马,但今天我并不是向大家推荐这部电影,而是给大家讲述一下,那场冰天雪地中的三位志愿军“战神”!
抗美援朝
借此来追忆一下战争中这些最可爱的人。
杨根思原名羊羹熙,本名是一个十分有书生气息的名字,他1922年出生于江苏泰兴。
在1944年2月,22岁的杨根思加入新四军,成为了一名无产阶级的战士。
而在参军登记时,由于人特别多,环境很吵,登记的工作人员听错,误将他的名字写成了杨根思。
杨根思
入伍后的杨根思作战凶猛,敢于冲锋。解放战争期间,先后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战役数十次。
在抗美援朝爆发后,已经成为20军58师172团3连连长的杨根思,毅然决定赴朝作战。
在隆隆的火车声中,他们穿越了国境线,穿越了鸭绿江。而他们的目的则是:长津湖。
1950年 11月28日,杨根思奉命坚守小高领。而此时他手里的兵力仅仅只有数十人。 在北朝鲜的严寒里,他和战友们匍匐在工事里,等待着美军的进攻,等太阳洒向大地时,美军的炮击也随之而来,爆炸声骤起,美军也开始进攻了,炮击之后,美军像小高领发起了第一次冲锋。而杨根思和战友们拍去身上的灰尘,拉上枪栓,起来反击,将美军打得抱头鼠窜,很快美军就被密集的子弹手榴弹打了回去。 紧接着又是更加猛烈的炮火轰炸。就这样,杨根思和他一个排的战友们,整整挡住了敌人八次进攻,到最后阵地上只剩下排长、杨根思和一个战友他们三个伤痕累累的活人。
激烈的战斗
为了向营长报告阵地上的情况,身为连长的他命令其余两人撤下阵地,阵地由他一人坚守,而此时的美军正在准备着第9次的冲锋。
上午十点。
美军发起了第九次进攻,在接近山头的时候,他们惊奇地发现他们久攻不下的阵地上竟然没有一个活人了,于是他们趾高气昂的将陆战一师的蓝色旗帜插在了阵地上,以宣扬美军的胜利。
就在这时,一个中国军人手持一个巨大的炸药包冲上了阵地,
黄色的硝烟四处弥漫,如同死亡的旋律。
在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美军第九次冲锋再一次被志愿军击退,但杨根思将他28岁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小高岭上。至此增援部队赶到,直至抗美援朝战争结束,美军士兵再也没能踏上小高岭。
战后,杨根思追记特等功特级英雄。
他生前所在连也被命名为杨根思连。
孔庆三
孔庆三,1926年出生于山东济南。1948年加入解放军,孔庆三曾是国民党部队的炮兵,在解放潍县后,加入解放军,成为了一名资深的炮兵,在入朝参战后,任27军80师炮兵团九二步兵炮班班长。
1950年11月,长津湖地区,志愿军将美陆战一师包了饺子,而孔庆三所在的炮兵连作为当时志愿军为数不多的重火力。参加了第二次战役东线对陆战一师的包围绞杀。
冰雕连
在进攻新星里的战斗中,孔庆三的步炮班的任务是清理步兵难以爆破的敌人火力点,协助步兵进行穿插。但是炮兵需要构筑炮兵阵地来抵御炮弹激发时的后坐力。
志愿军炮兵
但零下40度的严寒已经整个长津湖变成了冰天雪地,战士们的铲子、镐头、铁锹铲在地上只能留下一道道白痕,根本无法构筑炮兵阵地,而此时敌人的火力点却越发凶猛起来。冲锋的志愿军战士瞬间就多人负伤。
危急时刻,孔庆三挺身而出,他用自己的肩膀顶住了火炮的右柱,厉声命令,炮手开炮,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顶住了大炮的后坐力,成功摧毁了敌人的火力点。打通了部队进攻的道路。
孔庆三自己也被火炮后坐力严重击伤,腹部也被弹片穿透,壮烈牺牲,战后追记特等功,一级战斗英雄!
魏玉德
魏玉德;1924年出生于江苏沭阳,1946年参加革命,解放战争期间被三等功一次。
1950年随军入朝作战,任26军60师、180团八连排长。
1950年11月26日,他率部加入了第二次战役中的东线作战,也就是长津湖战役。魏玉德所在连队,接受了攻社仓里北部街道的任务。
突击小组
战斗打响后,魏玉德亲率突击组最先出发,在猛打猛冲中连续拔除了敌人五座碉堡,但是在敌人疯狂的射中,他的突击小组仅剩他一人,面对如此困境,他临危不惧,依靠敌人视野的盲区,只身一人又接连炸毁了敌人两高碉堡,荣获的一等功。等时间来到第五次战役时,他率领所在排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内,连续攻克五个山头,缴获重机枪三挺、炮三门,歼敌30余人,再次荣立一等功或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更重要的是,在回国后,他放弃了国家为他安排的国家干部工作,毅然决然地要求帮助乡亲们致富,在扶贫的道路上度过了他辉煌的一生。
志愿军战士
结语
他们是240万入朝将军的代表。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今天我们所有的辉煌,都源于他们当时的挺身而出,致敬!最可爱的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