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东北社会故事的老八(东北人讲东北故事)
白话完上一个故事之后,有朋友提出疑问,主要质疑谁是黑土地上排名第三“豪横”的大哥。大家比较一致地认为:老熊这憨豆就算不是东北黑道的第二位大哥,肯定也要比猪倌兄弟狠一些,咋地也不会排位第四……
实话实说,在没有与“猎四代”们攀谈,没有听赫哲族老人叙旧时,我也认为大名鼎鼎的熊哥肯定能打趴东北虎。听过“猎四代”们的介绍,听过若干赫哲族老人的叙旧,我才知道:熊哥真的打不过猪倌东北虎。
是在黑龙江饶河县四排乡,竟有两次亲眼目睹过虎熊搏斗的赫哲族老人,他们描述的虎熊搏斗场景,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童话。不啰嗦,我自己已经等不及必须好好白话这个故事了——
只能在大东北看到的血腥童话故事——虎熊争锋“猎四代”都是在长白山、鸭绿江上游附近结识的。他们有很多人都知道老虎可以战胜黑熊,但却是听太爷爷辈老人口口相传的,“猎四代”中无一人亲眼见过。原因很简单,虎熊斗主要发生在俄、朝境内的长白山上。太爷爷的时候,那里还是我们的地盘,可以去打猎、伐木、淘金、挖参、采药……现在这些寻常营生想都不要想了,怎么可以惦记目睹虎熊斗这样罕见的戏码呢?
虽然猎四代都在说“虎7熊1平兑2”,但是,毕竟都是没有亲历的人,只能把这说法当作“资料”。
直到在黑龙江省饶河县四排乡见到付占祥老人,才算第一次找到到虎熊斗的目击者。付占祥老人是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中央民族学院的毕业生,他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两次遭遇虎熊斗的场面。
攀谈中的付占祥老人
付占祥老人讲述虎熊斗的过程中,一直把黑熊称为“博尓布克”。尽管白洽科才是赫哲语里的黑熊的词汇。老人却说白洽科是熊的统称,而博尓布克在赫哲语里专指巨大的动物,比如淡水里的鲟鳇鱼,海水里的鲸鱼。
赫哲人见过鲸鱼?忽悠了吧?
不忽悠,赫哲族是一个分布较广的民族,在俄罗斯和日本,都有赫哲族的近亲。俄罗斯的赫哲族近亲叫做那乃族,日本的赫哲族近亲叫做阿依努族。三个民族的本族语言基本相通。中国、俄罗斯的赫哲人没见过鲸鱼可以理解,日本的阿依努人一定见过鲸鱼,所以博尓布克一词出现在赫哲语里并不奇怪。
在陆地上,只有一种动物配叫博尓布克,这就是咱们东北的黑熊——黑瞎子。
从用词可以听出,付占祥对黑熊充满了钦佩。遗憾的是,他见到的两次虎熊斗却都是黑熊惨败,并输掉了性命。
付占祥老人第一次见到虎熊斗是他16岁那年初冬的一个下午。听到乌苏里江边的林子里有熊咆虎哮,父亲就拉着付占祥匆匆赶去“捡剩”。他们赶到的时候,虎熊斗的第一回合已经结束,博尓布克不出意料地击退了猪倌的进攻。
付占祥跟随者父亲爬到远处下风口的一棵水曲柳树上,静静地等待着接下来的好戏。
没过多久,猪倌又来挑衅了。从身材上看,这个猪倌是只“半大小子”,与博尓布克的差距不算小。两位大佬一照面,博尓布克抡圆了一掌,猪倌连滚带爬地再次跑了,第二回合还是博尓布克胜利。
看到猪倌跑远,博尓布克得意洋洋地高声咆哮,猪倌跑到安全距离后,也回敬咆哮连连。猪倌的叫声里,恫吓的成分不大,挑衅的比例很高。在虎啸声中,神奇的一幕发生了——
博尓布克一定是料到猪倌还会回来,一场生死决战在所难免。为了有理想的决斗场地,博尓布克居然开始拔树。没错,是拔树。虽然说与鲁智深“倒拔”的方式不同,但是却是真真实实地拔树。博尓布克把战场中的小树倚住,用沉重的身体生生压断。压断了还不算完,傻乎乎的博尓布克居然把断树拖到了林子深处。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博尓布克忙碌到傍晚,终于清理出了一块开阔的“决斗场”,于是得意洋洋向已经趁机睡了一觉的猪倌狂叫,那意思就是:小样的,来呀,大战三百回合敢不敢?
猪倌还真听话,真来应战了。在决斗场的边缘,虎熊再次交手,博尓布克只用了两巴掌,又把猪倌撵跑了。第三回合,博尓布克不仅胜利,而且明显点数领先。
但是由于速度不是强项,加上小树密集,博尓布克无法追赶猪倌。只是猪倌并不跑远,而是远远站在上风口继续吼叫挑衅。三战三捷,博尓布克愈发骄傲,更加努力地拔树,估计博尓布克琢磨着:小样的,我把场子开大点,你还跑得掉吗?
咔嚓咔嚓压断树木的声音里,天黑了。已经看不见远处猪倌的身影,黑夜里只能听见它的嘶吼声。说来也是神奇,只要博尓布克稍微歇气,猪倌准喊上两嗓子,这两嗓子一过,本来已经倦怠的博尓布克又继续拼命忙碌,就好像傻大个听到了监工的训斥。
两折腾三折腾,博尓布克还在卖力“拔树”,付占祥却睡着了。
朦朦胧胧到了清晨,付占祥看到博尓布克正趴在决斗场中央休息。此时,半个足球场大小的地面上已经没有站着的小树了。也是在此时,任凭远处猪倌如何叫喊,博尓布克只是呼哧呼哧地趴在决斗场中央喘粗气,腮帮子上都挂满了白霜。
父亲耳语着告诉付占祥;今天一定能“捡剩”。
话音还没落地,休息了一夜的猪倌登场了;这一次,猪倌与博尓布克交手的时间要长一些,复杂一些:
猪倌两次试探性冲击,都被博尓布克挥舞熊掌逼退。虽然如此,躲在远处树上的付占祥竟也能听到博尓布克粗重的喘息声。
不等喘息稍缓,博尓布克再次主动出击。大黑熊居然人样立了起来,用尽全力排出一掌。猪倌只灵巧一闪,就躲了过去。博尓布克真急了,紧接着试图第二次人立着攻击,拍出伏虎十八掌。没想到,还没等它把身体舒展开,猪倌一下子凌空跃起,空中转体后仰面一口咬住它的咽喉……
空中转体?仰面飞咬?燕子也不能够吧?实实在在的白话故事,不许夸张忽悠!
不忽悠,在哈尔滨、横道河两处东北虎林园里,经常有老虎捕杀活牛的表演。当杀手是半大东北虎,身材还没有被捕杀者大的时候,杀手经常会使用这个动作完成最后一击。简单说,这最后一击有点类似足球场上的倒挂金钩。曾经多次想把半大猪倌倒挂金钩的动作拍下来,但是一直没有成功。为啥没有成功?一来抓拍技术不行,二来……的确没钱
即使在虎林园初开的1996年,放一只大牛供老虎捕食,费用也是一千元人民的币。不过谁也无法保证完成最后一击的是大虎还是半大虎,也就不保证捕杀者会不会耍“倒挂金钩”,更不能保证牛会不会一下子钻到你预设角度的侧面或对面去。虎和牛都不是专业演员、模特,拍得不理想当然可以重拍,但是,需要再掏一千元人民的币……
没辙,这里放两张来自网络的示意图吧,图一是老虎和熊的正常比例图,老虎猎杀大熊的身体位置也大概如此——熊上虎下。图二是老虎跃起的样子,这个样子基础上,脑补空中转体,就可以出现“倒挂金钩咬咽喉”的场景。如果一定要看清晰、真实的倒挂金钩咬喉咙,自行赞助个好摄影师吧,我是真不行。
示意图1
示意图2
猪倌传奇——白话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白话到这里,一定有人说——东北虎为啥叫猪倌?赫哲老乡去看老虎斗熊,不危险吗?黑瞎子傻呀,拔树干啥?老虎的智商也太高了,还能主动消耗对方体力……纯忽悠吧?!
这些疑问不解释,那可真成忽悠了。好,咱就一边白话一边解释。
东北虎为什么叫猪倌,在长白山的时候就听猎四代们说过:在东北大地人烟还很稀疏的年代,常常会看到成群的野猪穿过平原、森林,向远东方向迁徙。猪群的后面往往会远远跟着一头东北虎,就好像猪倌放牧着一群猪。只是这个猪倌监守自盗,边走边吃。也不红烧也不清蒸,更没有猪肉炖粉条,就是生吃。生吃,也叫刺身。
说猪倌吃刺身,可并不是逗趣它生吃,主要说它吃得讲究。猪倌吃野猪的确非常讲究——不吃头猪不吃母猪,只吃公猪。上篇故事白话过疯猪产生的原因,正因猪倌能够受“严于律己”,被东北虎“看护”的野猪群里极难出现“疯猪”。母猪能怀孕产崽,野猪群就能“添”猪进口。
至于为什么东北虎能这样严于律己,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林大教授马建章说过:野生动物的习惯,恰是保护自然环境的天赐秘方。野生动物有着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基因”。
有虎院士之称的马建章教授
我的理解中,这个“基因”就是天性。
马建章教授的说法我是深信不疑的,当猪倌管着“猪事”的时候,东北大地上少有疯猪。到猪倌们流离失所远迁西伯利亚,野猪群内卷严重,不仅疯猪屡屡出现,甚至还时不时上演撞火车的疯狂故事。
谈到浓时,付占祥老人又领着我拜访了几位目睹过虎熊斗的赫哲族老人。这些老人讲述的虎熊斗的场面,与付占祥所说仅是在时间地点上有区别,猪倌最后获胜的原因,并无出入。而所有赫哲老人的说法,又与千里之外的长白山猎四代们的转述遥相呼应。
一番走访后,不仅坚信了黑熊打不过老虎说法,还顺带解开了一个迷——为什么赫哲人要冒着风险去观看虎熊斗?
如果说长白山猎四代转述祖辈目睹虎熊斗的故事,多数是不期而遇。赫哲人就是主动去“列席”虎熊斗的,这样的列席是民族传统,是为了名誉,也是为了实惠。
说到名誉,赫哲族擅长多多——音乐、舞蹈、手工艺品、鱼皮服装、口头文学(伊玛堪)……尤其是赫哲人的捕鱼技术,堪称神技,随便用几根树枝就能来个捕鱼大丰收(这个故事以后一定讲)。虽然擅长、专长多多,但是在以渔猎为主的东北少数民族中,赫哲族总被其他民族在“猎”字上压一头。为了争口气,赫哲族人历来有“列席”虎熊斗的传统。从战败者身上选取一件东西,即可成为“加V认证”的赫哲勇士。
付占祥在乌苏里江畔教导孙女演唱嫁灵阔(赫哲传统民歌)截自2013年自拍电视片
同时,无论是猪倌老虎,还是黑瞎子博尓布克,都是一般猎人难以猎到的猛兽。即便像鄂伦春族这样顶尖的捕猎民族,猎人一辈子都没有猎到过熊和虎,也是正常事。
就算武松打虎是真的,他打的也是华南虎。华南虎与东北虎基本是次轻量级选手和重量级选手的区别。这么说吧,华南虎是邹市明,东北虎是泰森。武松能和邹市明过招,与泰森对垒是不是有点悬?更何况泰森还会咬人。
至于用一把匣子枪就把东北虎打“挺”了,更是瞎掰。够资格打虎的鄂伦春猎手,必须用“别拉弹可”。这是一种从俄国流传过来的五连发猎枪,不仅子弹大,而且是传说中的“炸子”,即早期的开花弹。盒子炮就算能打老虎,老虎也定是一口气拔一夜的树,累熊了。所谓的打虎上山,基本就是吹着牛上山,全靠忽悠外行骗点赞。
虎、熊都难得,所以虎、熊制品也物以稀为贵。
熊胆、熊掌、熊皮、熊骨、熊油从来都是高价货。虎骨、虎血、虎皮更是天价。就连虎须、虎牙、虎爪、虎指甲都是稀罕物件。
虎魄,也就是虎眼珠,据说更是无价之宝。虎魄只能进贡给皇上,皇上留着自己续命用。声明一下:虎魄的传说没考证过,你要是信了,可不能算我忽悠。
虎熊斗,总要有一个躺倒。老虎倒的时候,熊并不吃。熊是杂食性动物,吃玉米、豆饼、野蜂蜜,嘴急着呢。吃肉,可就差劲多了。
熊躺倒了,老虎也不吃。熊身上有铠甲,老虎那是真咬不动。虽然喉咙和小腹肚脐处没铠甲,但是猪倌的确很难下口。黑熊在窒息死掉前都会咳血。一口口鲜血一口口浓痰……全在喉咙堆着,猪倌也恶心。
至于肚脐处,巧了,著名的熊胆就在这附近。吃过真正的熊胆粉吗?那个腥那个苦……熊胆粉还是焙干去腥的产品,原汁原味的熊苦胆,猪倌是真的吃不下去。
因为这样,无论谁倒下,几乎都落个全尸。待胜利者走远,列席者第一时间拖走倒地者尸体就是名利双收了。赫哲族把这个带有仪式性的习俗叫做“让克图,别雅克”,翻译成易懂的汉语就是“捡剩”。
为什么一定要列席观战,隔天去不行吗?
不行,因为随时都会有乌鸦扑在倒下者的尸身上。乌鸦的确不能给倒下者造成太大伤害,但他们的起落会招来狼群。狼群不仅可以把倒下者撕碎,还能阻止任何人接近。
列席会虎熊斗,完成“捡剩”的仪式安全吗?
只要在下风口,只要爬上树,以命相博的两位大佬根本无暇搭理列席者,它俩大抵会把把列席者当成乌鸦。
黑熊身上有铠甲?真有,还是黑瞎子自己打造的。黑熊小时候也是细皮嫩肉的,也就会被蚊虫叮咬。
叮咬了怎么办?在树上蹭呗。
东北啥树最多?松树呗。
松树上有啥?松树油(脂)子呗。
蹭了一身松树油的黑瞎子,随便在地上撒个欢打个滚,就是松脂泥沙石碎混合层,一来二去,日久天长,是不是就是一身的铠甲?
狼和野猪为什么身上没铠甲?笨啊,它们谁会爬树?
你看看,东北的故事都是这么神奇地拧着、扣着、一环套一环。
反正字数冒了,就多说一句:以前东北还有很多野生黑熊的时候,春秋季节是不能猎熊的。
秋天黑熊的铠甲最厚,子弹都穿不透。不是个指哪打哪的神枪手,专门打黑瞎子的眼睛,秋天去猎熊,约等于送菜上门。
春天是熊瞎子的发情季。配对没成功的,正憋着一肚子邪火;配对成功了的,也许已经揣上了一肚子小熊崽子。这时候去猎熊,招惹了蜜月夫妻不说,更容易得罪一肚子邪火的备胎……一对三,还都是拼命的主儿,您要是没有老虎的逃跑速度……我勒个去,这么周到体贴的上门服务,想都不敢想!
最好的猎熊季是初冬到初春。初冬黑熊开始褪毛,攒了一年的铠甲掉了一多半。初春黑熊刚猫冬结束,冬天又没有蚊虫,熊哥身上不会“刺痒”,也就没必要蹭树穿铠甲了。
不是咱东北人吹,这些冷知识,那些到处抄文糟践东北人的网络大黄v们,就是把小脑袋瓜子累成瘪茄子,他也想不出来。
最后说说为什么老虎、黑熊一定要死磕,黑熊还一定要拔树瞎忙活,直到最后把自己累惨落败。
先说猪倌为啥一定要从老熊的地盘过。俗话说的好,人有人路,兽有兽道。猪倌的路一定是以前走过的,即使自己没走过,别的猪倌也走过。
别人走过它咋知道,微信定位了吗?
不用麻烦人家高科技,仅仅是气味就行。万一这条路上有了异性的气味,猪倌会更加执着。这道理大家都懂,我就忽悠一下吧:找个“铁子”不容易,家里虎妈还一门劲地催婚……这都闻到异性的味了,让咱改路?门也没有啊。
黑熊一般不定居,只有到深秋开始才找个地方眯起来冬眠——蹲仓。如果赶得不巧,正好仓位在猪倌的必经之路上,偏偏还没睡踏实猪倌就来了,那就说不得了,只有那句东北话最应景了——
你瞅啥呀?
瞅你咋地!
至于黑熊拔树,付占祥老人的说法是:博尓布克憨实又骄傲,拔树是它炫耀武力……
东北林大教授,东北虎林园开园时的负责人、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前副主任刘新晨则这样说:遇到老虎,对黑熊来说十有八九是第一次。黑熊能感觉到来袭的是强敌,却对强敌没有一点常识。黑熊又叫熊瞎子,因为它的确视力不好,属于近视加散光,老虎一旦逃出它可怜的视野,它就无法判断老虎的具体位置了。偏偏这样的遭遇战一般又多是在黑熊已经选好了冬眠的“仓”附近。老虎在远处咆哮,黑瞎子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就本能地认为劲敌也是藏在树仓里。为了保护领地安全,黑熊就会撞树找虎,这是本性。
至于为什么老虎像监工一样一直不停的叫,因为熊瞎子折树的声音老虎也没听过,以为是啥厉害武器。一旦声音停下来,老虎自然就咆哮试探对手,这是也本性。老虎的咆哮又再次使黑瞎子感觉到更大的威胁,自然会加劲撞树……最后,黑瞎子累得实在没劲折腾了,老虎也听不到让他畏惧的声音,刚好又休息了一夜,体力充沛正好绝地反击……
刘教授的话,让我想起黔之驴寓言,古人的聪明和观察能力,不得不叹服。
虽然我接受刘教授的话,但是更愿意相信付占祥老人的话。
因为博尓布克和猪倌的世界,残酷而纯真——这句话,就算本次白话的结束语吧。
下一篇,还白话黑瞎子,一定会把黑瞎子喝醉酒的故事白话明白:到底黑瞎子喝的是啤酒、白酒还是果酒?到底黑瞎子的酒是偷的、抢的还是小超市买的?黑瞎子熊老四的故事,我觉得是精彩的,你认为呢?
本篇太长了,字数超标,对于越来越习惯短阅读、平板浅知识、瞎编故事反复传、开门一张图,后面全乱猜的网络来说,应该不受欢迎。如果有缘看到这里,帮帮忙点赞转发吧。
前文链接:
哥早已离开了东北,但哥的传说仍在东北飞呀飞——东北四位狠角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