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国学智慧(如何掌握高明的说话艺术)

我们今天读《论语》,要特别感谢孔子的学生们。

因为《论语》中孔子的每一句话,都是学生们记录下来的;并且,许多都是对学生们提问的回答。由于他们勤学好问,我们才有机会得知孔子的思想。

其中有一位孔子特别注意的学生,值得我们用心思考。他就是子贡。

傅佩荣国学智慧(如何掌握高明的说话艺术)(1)

子贡原名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小孔子三十一岁,列名言语科。

子贡非常聪明,他的口才在孔子的学生中是特别突出的。我们向子贡学习,就从如何说话开始。

1 巧施比喻

孔子教子贡,在说话方面特别留意用心;子贡确实也学得不错,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

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论语·子罕篇》)

这段话的背景是:

子贡大概看到老师一方面很想做官,一方面又不愿随随便便什么官都做。所以他就请教老师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藏在柜子里面,还是拿去卖了呢?”

孔子当然听得懂,知道子贡说的就是他自己,就立刻回答:“卖了吧,卖了吧,我是在等待识货的商人!”

孔子作为一位学有所成的大学者,当然需要服务社会,但是去哪一国服务呢?要看国君有没有眼光,能够分辨人才。

遗憾的是,孔子一生也没有机会好好施展抱负,等于很难找到识货的“商人”。

子贡的比喻真是高明,文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当然,也只有孔子这样的老师才可以配合。

2 妙用典故

另一段记载在《论语·述而篇》中,这段更加精彩: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

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孔子周游列国来到卫国,弟子冉有想知道老师愿不愿在卫国做官。但冉有自己不敢问,于是就问子贡:“老师在卫国会不会做官呢?”子贡说:“我来请教老师。”

换作我们,大概就会直接问“老师,您要不要在卫国做官?”但子贡显然要高明得多。

他问孔子:“老师,伯夷、叔齐,是怎么样的人?”乍听之下,这个问题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

孔子说:“古代的贤人。”

子贡再问:“他们两个会不会抱怨呢?”

孔子说:“他们所求的是行仁,也得到了行仁的结果,还抱怨什么呢?”

孔子回答完之后,子贡就离开教室,对冉有说:“老师不会替卫君做事。”

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公子,两人不愿意当国君,就逃到西边;

周武王起来革命,伯夷、叔齐极力反对,但最终周武王革命成功,推翻了商朝;

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子贡问的就是这个典故。

子贡仅凭老师对一个历史典故的评价,就断定老师不会做官。他的判断是否正确呢?

从当时的情况看,子贡的判断是不错的。

因为当时卫国政局混乱,在位的卫出公是卫灵公的孙子,而卫出公的父亲蒯聩,流亡在晋国;卫出公继位后,晋国送回蒯聩,想乘机侵卫,卫国抵抗晋兵,阻止蒯聩回国。

这正是父子争国的局面,相比之下,伯夷、叔齐为不当国君而逃走,是兄弟让国

孔子说他们没有抱怨,就表示孔子不会认同卫国当时的局面,自然不会愿意介入了。

由此可见,子贡真是太厉害了!他的说话艺术之高明,就在于能够了解孔子的心意。

子贡的口才与思想,也让孔子愿意对他讲更多重要的观念,由此他可以对孔子的学说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3 通达处世

不仅是跟随老师学习,子贡后来经商、从政,都做得非常出色。就因为他通达,所以对许多事情看得明白,知道人情世故如何应对。

《论语·先进篇》中,孔子说子贡自行经营生意,猜测涨跌常常很准;用“亿则屡中”四个字形容子贡经商。

就好像今天猜哪一支股票会涨,子贡每次一猜就猜中一样,当然会发财。

说到哲学家做生意,子贡在孔子的学生中,可算是第一位。

倘若只会赚钱,孔子会赞赏子贡吗?

当然不会,但是子贡发财之后,向孔子问这样一个问题:“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论语·学而篇》)

即一个人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这样如何?

看看我们今天的社会,就知道这样已经很难做到。今天的人都是看到有钱人就流露出谄媚的神色,希望得到一点好处;一有钱就财大气粗,骄傲得不得了。

孔子很高兴,回答说:可以,但是还不够。比不上贫穷而乐于行道,富有而崇尚礼仪的人。

师生间的对话真是精彩,激发我们去思考物质之上更高的价值。

这就是子贡,不但说话高明,做生意有办法,后来做了大官,表现也是可圈可点。

4 诚敬恩师

而抛开这一切,真正让我们感动的是什么?

多年前,我第一次参观曲阜“三孔”,在孔子墓旁边看到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子贡庐墓处”,心里真是万分感慨!

傅佩荣国学智慧(如何掌握高明的说话艺术)(2)

这是当年子贡替孔子守墓的地方。

孔子过世后,很多学生舍不得他,就在老师墓旁边盖房子,替他守丧三年,等于把孔子当做父亲一样来侍奉。

三年即将结束,大家抱头痛哭一场,各自回家,但是子贡没有走,他自己又守了三年。

子贡为什么这样做?我想,这不仅是纯粹出于情感,还出于对孔子深刻的理解。

我们看到孔子过世后,子贡做了大官,很多人为了讨好他,就在他面前吹捧他、贬低孔子,子贡每次回答都义正辞严,并且把孔子的思想阐发得非常精彩。

作为学生,能够把老师的思想深入领会,同时加以实践运用,并做得卓有成效;

而在老师去世后,诚挚地为老师守丧,并衷心捍卫老师的思想,实在非常难得,也值得我们去用心学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