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上有什么故事(陕西东府著名历史人物)

陕西确实是中国的一块风水宝地,产生过开天辟地的周文王、周武王、秦始皇,产生过儒家文化奠基人周公,产生过无韵之离骚《史记》秦朝一条“书同文”法令保证了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民族林立、方言无数的中国保持了两千多年的统一,没有出现欧洲那样的碎片化刘邦得关中而建立大汉,毛泽东据陕北建立了新中国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有三位出自陕西赵匡胤虽然不是陕西人,但是得天下之前在华山与陈抟老祖下的一盘棋却千古有名中华民族的根——黄帝陵就在陕西,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陕西历史上有什么故事?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陕西历史上有什么故事(陕西东府著名历史人物)

陕西历史上有什么故事

陕西确实是中国的一块风水宝地,产生过开天辟地的周文王、周武王、秦始皇,产生过儒家文化奠基人周公,产生过无韵之离骚《史记》。秦朝一条“书同文”法令保证了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民族林立、方言无数的中国保持了两千多年的统一,没有出现欧洲那样的碎片化。刘邦得关中而建立大汉,毛泽东据陕北建立了新中国。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有三位出自陕西。赵匡胤虽然不是陕西人,但是得天下之前在华山与陈抟老祖下的一盘棋却千古有名。中华民族的根——黄帝陵就在陕西。

号称“关西大汉”的陕西人有个外号“陕西冷娃”。“山东的好汉湖南的将,陕西冷娃排两行”。《白鹿原》作者陈忠实这样总结道:“历数历史上陕西乡贤,可以发现,明主忠臣贤子廉吏义士多,认贼作父、卖主求荣的汉奸小人少。推而广之,可以说,秦人直,这个直是正直;秦人义,这个义是正义;秦人有气势,这个气势是浩然之正气。这块土地滋养壮汉”。

陕西冷娃的极品是东府三县,“刁蒲城,野渭南,不讲理的大荔县”。这里的“刁”不是说蒲城人刁蛮奸滑,而是说蒲城人民风彪悍,性格直爽。“刁”是厉害的意思。蒲城出过几位真正的陕西冷娃。电影《平原游击队》李向阳的原型,抗日英雄包森就是蒲城人。近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还有王鼎、杨虎城、井勿幕、井岳秀等等。当然还出了大水利专家李义祉。

一 生、冷、嶒、倔的陕西人

商鞅变法,设立二十级爵位制,以斩敌首级多少论功行赏。斩首一个升爵一级,这就是“首级”、“首功一件”。秦人从那时起就崇尚作战勇敢,不怕死,能吃大苦耐大劳。杜甫的名篇《兵车行》将秦人艰苦戍边写得淋漓尽致,一句“况复秦兵耐苦战”,将秦人吃苦耐劳的精神描述到了极致。灭六国,驱匈奴,南征北战,东讨西杀,几千年养成了陕西人“生、冷、嶒、倔”的性格。

陕西人的“生、冷”是有着深刻的性格内涵的。如果志趣相左,话不投机,陕西人永远会让人觉得陌生,冷然如冰。办事不善于观言察色,直来直去出人意外,是这种“冷”;外表冷峻,庄敬实诚,寡言少语,刚板硬正,宁折不弯也是这种“冷”。许多陕西男人,尤其是中老年男人,不苟言笑,表情严肃,在下属和晚辈后生面前,脸拽的平平的,冷得像挂了霜一样。外地人感觉陕西男人的脸就像临潼的兵马俑一般冷。父子、兄弟间基本不谝闲传。本来父亲或者兄长和别人谝得正热闹,子弟来了,父兄就会借故走开。贾平凹的父亲就是一个典型的陕西父亲的形象。他父亲虽然很关心他的成长和事业,但是每一次接到贾平凹打来的电话,都跟他没有多余的话,而是让他妈跟他说。打完电话以后再由他妈一五一十地向老头汇报。老公公绝不进儿媳妇的房间,大伯子也绝不进兄弟媳妇的房间,有事就站在门外大声说。

陕西男人把对妻子儿女的爱深深埋在心底,感情绝不外露,脸上不轻易显出笑容,对妻儿讲话总是声气冷峻。所以,陕西人的儿子一般都比较惧怕父亲,我的父亲就是这样的典型。老人家八十大寿时,我说要给他买一个大屏幕液晶电视机,可是他不要。我再说要买,老人家竟然说:“你买来,我就把电视机摔了!”。父亲的本意是不让儿子为他多花钱,可是表达方式就是这样让人接受不了。

这个“嶒”字在当地话的含义是人像高山一样冷峻,说话很冲、脾气很爆的意思。一般小事不与人计较,然而,一旦觉得对方欺人太甚,于理不公,就会猛然间爆发,不留余地。与人一言不合,就会一说二骂三轮捶。

这个“倔”字将陕西人的性格刻画得太深刻了。陕西人不媚官,不羡富,不畏权贵,刚正不阿。陕西人有个口头语“官大不压乡里”。任你在外面当多大的官,回到家乡绝不可以摆架子,耍官威。回到家乡,是龙你就盘下,是虎你就卧下。民国时期,蒲城县有一位姓周的大官,带着护兵,坐着小汽车回老家。他牛皮哄哄进村口没有下车,一群乡亲在村口闲谝,他也不下来招呼。待他出村时,乡亲们都散了,一个碾场的大碌碡立在村口路正中,小汽车开不出来了。

陕西人的“倔”也表现在处理事情上认死理,一根筋,拼命硬干,八头牛也拉不回。倔劲上来了敢把天戳个窟窿,这种精神几千年以一贯之。两千多年前的秦国大将白起在长平一战坑赵卒四十万,使赵国元气大伤,是灭赵的最好机会。秦昭王受范睢挑唆,没有采纳白起的意见,丧失了有利战机。一年后,秦昭王又要白起灭赵,但是,白起认为时机已失,断然拒绝。武安君白起,这位杰出的军事家,杀神,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位列四大名将之首,为了坚持自己的信念,竟被秦昭王赐死。这就是秦人,这就是陕西人。

二 “文死谏”的王鼎

蒲城人王鼎曾历任户部尚书、河南巡抚、直隶总督、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道光八年,因赞画平定历经多年的回疆张格尔叛乱有功,被加封太子太保,绘像紫光阁。王鼎在鸦片战争中极力主战,反对议和投降割让香港。1842年,河南祥符(即河南开封)黄河决口,王鼎以大学士身份出署东河河道总督,督塞河口。当时林则徐因抗英获罪而被遣戌伊犁,作为林则徐禁烟抗英的坚定支持者,王鼎上疏道光皇帝,奏留林则徐助襄河工。治河竣工后,又奏请任林则徐为河督。怎奈英国侵略者二次海上北犯,道光皇帝怕得罪洋人,仍坚持将林则徐发配新疆。

王鼎回到北京后,向道光皇帝痛陈割让香港签订协议对国家民族的长久危害,怒斥妥协派首领、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为当代秦桧、严嵩。由于道光皇帝妥协求和的主意已定,王鼎在廷谏、哭谏均告失败的情况下,决心以“尸谏回天听”。1842年6月8日深夜,怀惴“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也”的遗疏,自缢于圆明园,享年七十四岁。王鼎死后八十一天,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签订,香港从此脱离了祖国,一去一百五十五年。

也许是王家的先贤的缘故,爷爷很喜欢讲王鼎王大人的传奇故事。传说王鼎的父亲是个赌博轱辘,嗜赌如命。一天深夜王父从赌场回家,看到家门外有许多人提着大红灯笼排列两行。王父问这些人在干什么?回答是在恭迎王大人。王父很奇怪,心想,我一个穷鬼,无权无势,哪里值得这么多人恭迎?进门不久,一阵哭声传来,王鼎降生了。原来那些提红灯笼的不是凡人,是城隍庙的小鬼。王父抱着王鼎去赌博,必赢不输。别人发现这个秘密,不许抱小孩入场,王父就揣着王鼎的一只鞋去赌,照样赢。

王鼎家住在城隍庙后面。王鼎到了读书的年纪,读书很用功刻苦,无奈家穷,晚上读书没有油点灯。小小王鼎就骑一根竹马,跑到城隍庙去倒一点城隍爷神像前的灯油。晚上梦见城隍爷给他说,他的竹马震得城隍庙东倒西歪,千万不要再来了,城隍爷每天晚上送他一碗灯油。果然,以后每天晚上王鼎到茅房解手,就会有一个毛鬼神站在旁边,头顶一盏油灯给王鼎照明。王鼎解完手,端着这盏灯回去读书,恰好够一晚上用。

还有一个奇耻励志的传说 。王鼎幼年时,家境贫寒,食不饱腹,衣不蔽体。一天家中断炊,他到邻家赊面,走了几家都遭白眼。最后到了当铺巷一个面坊,苦苦哀求,掌柜才称了半斤面给他。王鼎非常气愤,回到家中,在每页书上都写了“半斤面”三个字,立志不忘奇耻大辱,以激励上进。后来王鼎终于考中了进士。王鼎气度豁达,不记前嫌,以后回家招待乡亲时,还亲自上门请那个面坊掌柜赴宴。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个故事是说康熙年间安徽桐城人大学士张英的故事。在王鼎身上也发生过同样的事情。现在王鼎故居东墙角还有一块石碑,上写“墙外让地三尺,植树五棵”。

王鼎官比林则徐大好几级,但是,他是林则徐的知音,是林则徐禁烟抗英的最坚定的支持者。王鼎竟然以死谏争,用自己的老命为林则徐讨公道。林则徐非常感念王鼎对他的知遇之恩,任陕西巡抚时,专门到蒲城为恩人王鼎守三个月心丧。林则徐来蒲城,住在王鼎族弟王益谦家。现在,由原蒲城县文化馆馆长高起胜及长子高小明个人出资,历时五年,在原址建起“林则徐纪念馆”。整个建筑气势宏伟,庄严肃穆。院落里青砖漫地,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建筑面积一千零八十平方米,是一座十分精致的清代官宦人家宅第,也是渭北保存最为完整的关中典型的四进宅院。

三 “武死谏”的杨虎城

“文死谏,武死战”,可是,刁蒲城却出了一位死于谏的武将。这就是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的杨虎城将军。西安事变的历史功绩天下皆知,不必赘述。

蒲城人称杨虎城为杨虎。杨虎出身贫寒,只念过两年私塾。十二岁便到羊肉馆当烧火娃。穷人可怜穷人,遇到上会的穷人吃不起羊肉,杨虎城就给人家一碗羊肉汤,让人泡了自己带的冷馍吃。羊肉馆子的掌柜见喝了羊肉汤的人就不买羊肉泡馍了,当然很生气,就把他赶走了。

将军自小就有过人的胆量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十四岁时,他就独自到西安去给坐牢的父亲送牢饭。父亲被清政府绞杀以后,他借了一辆独轮手推车,步行二百多里,将父亲的尸体推回蒲城甘北村。传说他十六岁就刀劈土匪头子,成立了以劫富济贫为宗旨的中秋会。辛亥革命爆发,将军率众参加陕西民军光复陕西。1914年夏收之际,退伍回家的杨虎城在蒲城孙镇打死了为害一方的恶霸李桢,受到官府通缉。无奈之下,他只能落草为寇,在关中东府劫富济贫。后来,将军率领渐渐壮大了的队伍加入了于右任先生领导的靖国军,参加了护法战争,从此成了中央政府属下的一支武装力量。孙中山先生亲自为将军办理了加入国民党的手续。

有资料说将军几次要求参加共产党,甚至到日本去找党,而且中共中央已经复信日本支部,同意吸收将军入党。阴差阳错,终因各种原因没有实现这个愿望。但是,将军一直与共产党保持比较好的关系。魏野筹、南汉辰、王炳南、江隆基等许多共产党员都在杨部工作。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建立川陕根据地以后,杨部与红军达成互不侵犯默契,签署《汉中密约》。多次送给川陕红军各种物资,并掩护廖承志等共产党员经西安、汉中进入川陕根据地。张国焘不珍惜这个秘密协定,将部分内容在宣传材料上泄露出来,给十七路军造成被动。张国焘后来撕毁汉中密约,进攻汉中。曾经为联络红军,签订《汉中密约》立下汗马功劳的武志平被蒋介石通缉,要求随红军走,张国焘、陈昌浩却坚决将其拒之门外,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张汉民事件”也称“九间房事件”,是一起因为信息不通而发生的红军杀共产党的事件。杨部警三旅旅长张汉民及其部下二十多个人都是共产党员。将军心知张汉民的身份,不理别人的怀疑谗言,仍然委以旅长重任。1935年,将军又想依汉中密约办法,让张汉民派人与红二十五军联系。但是,红二十五军领导人根本不相信将军的诚意,设伏全歼张汉民的部队,俘虏了张汉民。张汉民再三说明自己是共产党,让自己部队里的共产党员站出来。结果站出来的二十几个共产党员全部被杀害。张汉民事件在十七路军留下心理阴影,杨虎城对共产党很不满意。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到西安见到杨虎城,代表共产党中央当面向杨说明情况,表示谦意,才消除了杨心里面的疙瘩。解放后杨尚昆也就张汉民事件做过说明。

毛泽东率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以后,因为军费缺乏,曾经亲笔给将军写信,借款三十万元。这封信的复印件就陈列在杨虎城纪念馆里。西安事变爆发以前,毛泽东又派专人持亲笔信去见将军,促将军坚定态度,参加联合阵线。

将军最有担当,也是最为陕人津津乐道的是二虎守长安。1926年,受北洋军阀张作霖、吴佩孚指使,河南土匪刘镇华纠集豫西土匪十万余人组成镇嵩军侵犯陕西,欲占西安。陕西军务督办李虎臣联合杨虎城固守西安,抗击镇嵩军,支援南方革命。经八个月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饿死六万人的惨痛代价,终于迎来于右任、冯玉祥的国民联军,打垮了刘镇华的镇嵩军。在解围后的大祭上,将军含悲写下一联:“生也千古,死也千古。功满三秦,怨满三秦”。

将军军事生涯最为耀眼的一笔是奇袭驻马店。1929年,唐生智通电反蒋,指挥部驻在驻马店。本来蒋介石给杨虎城的任务是配合刘峙作战,但是,将军电请蒋介石,表示要奇袭驻马店。蒋介石认为杨部兵少械差,不可能完成意图。但将军只用三个装备很差的团雪夜奇袭驻马店,来了个黑虎掏心。于1930年元旦攻入唐军指挥部,打得唐军群龙无首,一败涂地。刘峙接到将军战报,不敢相信,以为是将军与唐生智合谋引他上钩呢。这一仗,唐生智通电下野,结束了大战。

在讨唐战争中,蒋介石原来把将军当偏师使用,计划只要求杨部能侧击唐军的右翼,协助刘峙主力作战。不成想将军竟独挑了大梁,用奇袭战法一举解决了战争的全局,实在出乎意料。收到杨的报捷电后,蒋除复电对将军备极嘉奖并着查报有功官兵以凭叙奖外,还立即批发了奖金十万元。接着明令把十七师扩编为第七军,由将军任军长兼十七师师长。为了表彰将军在讨唐战争中所建奇功,南京国民政府于1930年1月和2月先后授予杨虎城二等、三等宝鼎勋章各一枚。

驻马店战役是将军军事生涯中杰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自从军以来,独立策划发动的规模最大、缴获最多、影响最大的成功战例。从战役的策划、发动、实施,处处表现出将军这个没有受过系统文化、军事教育的所谓粗人,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高超娴熟的军事指挥能力、机敏果敢的决策能力和身先士卒的勇敢精神。驻马店战役是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名杰出军事家的标志。杨虎城从1916年参加反帝斗争以来,历经大小征战十四年,终于将他的部队发展到一个强大的军事集团,其拥兵六万余众。此后他依靠十七路军经略西北,俨然一副地方大员之势。

四 陕甘川晋同盟会创始人井勿幕

井勿幕和井岳秀弟兄也是刁蒲城的代表人物。井家祖上曾在四川自贡经营盐井致富,虽然其父在陕西遭灾荒时放赈三年,致使家道中落,但是在四川还有许多朋友故旧。因此,父亲去世后,井勿幕去四川读书,与吴玉璋结伴东渡日本,结识孙中山,参加同盟会。十七岁即受中山先生委派回到陕西,任同盟会陕西支部长,在陕甘川晋从事革命活动。

井勿幕参加过同盟会广州起义,参加过蔡锷的护国战争,任熊克武的参谋长。1917年,陕西国民党响应孙中山广东军政府的号召,反对北洋政府废弃《临时约法》,成立了以于右任为总司令的陕西靖国军。井勿幕回陕以后,因为素孚众望,加之靖国军多系其旧部,所以,立即被大家推举担任靖国军总指挥。井勿幕担任陕西靖国军总指挥一职深遭北洋军阀痛恨,必欲除之而后快。他们买通井勿幕的蒲城同乡设计暗杀了井勿幕,并且残忍地割下井勿幕的头颅送往西安请功。

井勿幕遇害之后,陕西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任将勿幕生前事迹上报广州大元帅府。呈文中有“名家龙虎,关中凤鸾,奔走南北者十余年,经营蜀、秦者可百余战。慨虎口之久居,已乌头之早白。淮阴入汉,旋登上将之坛;士会渡河,胥慰吾人之望。武侯之指挥未定,君叔之志俱歼。于11月21日被刺于兴平之南仁堡,莫归先轸之元,空洒平陵之泪”等语。经国民党常委会决议,将勿幕生平事迹,宣付国民党党史委员会立传,并由国民政府明令褒扬。孙中山先生称井勿幕“后起之秀”、“西北革命巨柱”。一九一八年,广州孙中山护法大元帅府特赠井勿幕陆军中将衔。国民政府于一九四五年追赠井勿幕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衔,在西安南郊为勿幕建立陵园,将先生遗骸由蒲城移葬陵园,于右任先生亲临西安主祭,建蒋介石亲题“追赠陆军上将衔井勿幕先生之墓”牌坊。

井勿幕在东京参与创办《夏声》杂志,宣传革命思想。在1908年发表的长篇政论文章《二十世纪之新思潮》一文,盛赞社会主义理论,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已成"晚照斜阳,行将就没而黑云蔽空","冲天之大浪来者,即此社会主义新思潮也"。他认为:“所谓共产主意(义),要其宗旨所归,在全废私有财产,为人民全体共有财产,协力一致,从事生产,天下一家”。这是他对共产主义的简要介绍,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全陕西乃至全国最早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井勿幕遭到暗杀,将星陨落,西北革命失一元勋,靖国军失一良帅,全陕革命军民和爱国人士闻声悲愤,凶手李栋才畏罪潜逃。井岳秀闻讯,悲痛万分,即派人往汉口日租界将李栋才捕回榆林。井岳秀看见仇人恨之入骨,在镇署西花厅供设勿幕灵牌。他亲手将李栋才割头挖心抽筋,祭奠爱弟勿幕,剥下人皮制成马鞍皮垫,以泄仇恨。

五 勇跳黄河的八百壮士

陕西冷娃勇于舍生取义,不惧杀身成仁。血战台儿庄,阵地上的大标语是“生在陕西,死在山东”。1941年5月的中条山抗战,作战失利,八百陕西冷娃跳黄河,视死如归,宁死不降。由于历史的原因,解放后一直宣传的是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却对八百壮士投黄河只字不提。淞沪抗战,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的事迹人人皆知,其实那里只有四百战士,后来还能够撤出战斗。历史上为义而死的田横蹈海也只有五百人。中条山跳黄河的是八百人啊!而且事后打捞上来的尸体远远超过八百,学兵队跳河的还都是一些十几岁的娃娃!

1939年6月的一个下午,血染残阳,八百名不足20岁的“陕西冷娃”屹立中条山南绝壁之上,面对日本鬼子的枪炮威逼,他们先跪天,再跪爹娘,立起身来齐吼一声“走”,一头扎下山崖,坠入滔滔黄河。八百壮士集体投河的这一幕,曾被山里的村民看见了。据说,最后一名跳河的士兵是一位旗手,他的双手紧紧攥着旗杆。军旗已经被枪弹撕裂,他仍然双手高擎着。他在跳河前吼了几句秦腔,是《金沙滩》中杨继业的两句:“两狼山战胡儿啊天摇地动,好男儿为国家何惧死生!啊……”

这支部队属于杨虎城将军的十七路军改编的第四集团军,在孙蔚如将军率领下参加了全民抗战。以其简陋的装备、少得可怜的补给,始终坚持对日军顽强地作战。参加了著名的忻口会战、太原战役、中条山战役、郑洛河防战役等。配合了八路军组织的百团大战。尤其是坚守中条山的三年中,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有二万一千多人牺牲在中条山下、黄河岸边,有力地阻滞了日军的进犯。使三秦大地乃至整个西北地区未受日军铁蹄的蹂躏,对整个中国战局乃至二战格局发挥了重要作用。举国称颂为“中条铁柱”,日军视其为中国战区的“盲肠”。

这支英雄的部队就有毛主席的亲家孔从洲将军。解放战争初期,部队两个师先后起义。孔将军所在师归陈庚二野建制,参加解放大西南。另一个师归一野建制,进军大西北。

杨虎城将军是陕西人的骄傲!十七路军是陕西人的骄傲!

六 现代郑国李义祉

李仪祉先生是蒲城县马湖人,著名水利专家和教育家,我国现代水利建设的先驱,历史治水名人。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所水利工程高等学府——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等多所院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水利人才。

先生出身名门,家学渊源。其父是关中名儒,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以后曾任陕西省咨议局副局长、省修史局总篡、西安易俗社首任社长、剧作家。其伯父是数学家,曾任川汉铁路工程师、同盟会陕西分会会长。在父辈教导之下,先生不仅学习四书五经,还学习代数、几何等现代科学。他在十六岁就以同州府第一名考中秀才。

1904年,先生考取北京京师大学预科德文班,后被公派德国柏林皇家工程大学土木工程科留学。

先生对渭北旱塬长期缺水、农业生产靠天吃饭深有感触,他的终生夙愿就是效法郑国、白公,振兴关中水利。1922年,先生离开南京,回陕西任省水利局局长兼渭北水利局总工程师,开始了他兴修水利的生涯。他回陕后积极网罗人才,组织引泾灌溉工程勘测设计,但因经费一直没有着落,直到1927年仍无法开工,先生辞职东去。

陕西古代之所以被称为“天府之国”,是因为秦时有郑渠,汉时有白渠,引水灌田,民富国强,造就了“秦川自古帝王都”。可是自1929年开始连续五年的大旱和瘟疫,使关中从天堂变成了地狱。田园荒芜,渠道废毁。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的呼声越来越高。1930年,杨虎城将军督陕,任省主席,召回先生任省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在国外华侨的赞助和杨虎城将军的支持下,解决了款源问题,使他的引泾计划得以实施。各方共筹集百万余元,于当年开工建设泾惠渠,至1932年6月第一期工程完工通水,可灌地50万亩。1935年第二期工程完工,扩灌至65万亩。泾惠渠的建成受益,成为中国当时现代化水利工程之典范,在我国水利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泾惠渠竣工后,先生辞去建设厅厅长,专任省水利局局长,集中精力兴修水利。他制订了《陕西水利工程十年计划纲要》,筹划了关中八惠:泾惠、渭惠、洛惠、梅惠、黑惠、涝惠、沣惠、泔惠,计划在十年内水利惠及全省,使陕西成为一个模范农田水利区。至1938年先生逝世,泾、渭、洛、梅四渠已初具规模,灌溉土地180万亩,初步实现了“郑白宏愿”。如今,先生当年精心筹划的“关中八惠”已基本变为现实,陕西关中地区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水利化,成为我国高产稳产的现代化农业基地。李仪祉先生主持修建的水利设施至今仍发挥着造福于三秦人民的巨大作用。关中的农业能有这么发达,关中农民的生活能这样富裕,李仪祉先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七 威震敌胆的包森

六七十年代家喻户晓、看过无数遍的电影《平原游击队》,李向阳神出鬼没,打得鬼子晕头转向、无可奈何。大家都佩服英雄的机智和勇敢,却不知道他就是一名蒲城人。

包森原名赵宝森,又名赵寒,出生于陕西蒲城县三合镇义龙赵家村的一户贫苦农家。包森于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以后,在关中地区从事革命工作。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包森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全面抗战爆发后,他被派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工作。在一年多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包森率领部队英勇作战,先后以奇袭、奔袭、强攻等灵活战术,相继攻克了河桥等十多个敌据点,作战数十次,共歼日伪军数百人,缴枪数百支。使部队和游击区日益扩大,战绩为全冀东之冠,其中以活捉日本天皇表弟、宪兵大佐赤本最为有名。

1940年2月,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包森率部到达盘山,全力开辟盘山抗日根据地。6月下旬设伏白草洼,与日军激战14个小时,全歼日军一个骑兵中队,首开冀东整连全歼日军战斗的先河。秋季,冀东军分区十三团正式组建,包森任团长。经过一年浴血奋战,盘山地区建立了七个联合县政府,境内人口二百多万,为把冀东地区建成强大的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包森作战勇敢,指挥有方,在部队中威望很高,当地群众更是盛传包副司令员能识天体、会神算,赛过了当年的诸葛亮。

包森多谋善断、英勇果敢,在他的指挥下,部队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仗。其中1942年1月燕山口内果河沿一役,包森以七个连的兵力,毙俘敌伪中佐以下官兵近千人,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当时在冀东一带包森的大名妇孺皆知,人们亲切地称他“包队长”“包司令”“包团长”。而敌人则把他视为克星,经常以“出门打仗碰上老包”为咒语,就连冈村宁次也哀叹:“到冀东如入苦海。”包森上百次出没在与日伪军短兵相接的战斗厮杀中,不止一次地负伤。但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每次都坚守在战斗指挥的最前沿。

1942年,包森壮烈牺牲。包森牺牲后,延安《解放日报》头版为他撰写社论:“他的赫赫战功与英雄精神将永远留在人民的记忆中”、“英名永在”。叶剑英元帅称他为“中国的夏伯阳”。1982年,在包森将军殉国40周年时,拍摄了彩色遮幅式故事片《剑吼长城东》,其主题歌:“千里击强虏,剑吼长城东。壮岁国难死,悲歌燕赵风。”概括了他的英雄气概。《剑吼长城东》的主人公名叫“鲍真”,与将军的名字非常接近。

八 智取华山的刘吉尧

1964年,上初中二年级时曾亲耳聆听过特级战斗英雄、智取华山的刘参谋、时任西安市莲湖区武装部长的蒲城人刘吉尧作的智取华山的报告。

1949年,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胡宗南率部南逃。国民党陕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和陕西保安第六旅旅长韩子佩却率领一个警卫营和一个旅直属队的兵力逃上了华山,企图凭借华山天险负隅抵抗。韩子佩逃上华山后,在号称“自古华山一条路”的百尺峡和青柯坪等要冲隘口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企图顽抗到底。韩子佩给部下打气说:“解放军不是神兵天将,没长翅膀,飞不上来!”

1949年6月13日清晨,大荔军分区路东总队侦察参谋刘吉尧带人侦察上山路线。刘吉尧是蒲城人,当然清楚华山的地形特点,知道从正常上山的华山峪是不可能攻上去的。他们在华山东侧黄甫峪两岔口找到了采药人王银生。王银生祖孙三代靠上山打柴、采药维持生计,发现了一条人迹罕至的上山险路。刘吉尧得知这个消息,立刻留下三名战士与大部队保持联系,自己带着另外六名战士,以王银生为向导,进沟探路。

小分队在陡峭山路上艰难行进八里路后,第一难关是一条宽约三丈、深六十余丈的深沟。小分队用竹竿挑着绳子,套在对面石缝中的一棵小松树上,荡了过去。小松树由于根部太浅,八位大汉八次荡过,不堪重负,带着挂在树上的长绳掉下了深沟。沟深崖陡,爬下去或绕过去根本不可能,小分队无法返回了。本来的作战计划是小分队探明上山道路以后,返回王银生家中,带领部队上山。路东总队一个排的部队已经赶到王银生家了。现在无法回去报信,只能前进,没有退路。大家商议后决定利用敌人迷信华山天险,疏于后沟防备的弱点,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奇袭北峰。

小分队在王银生带领下,排除了千难万险,偷袭成功,像从天而降一般出现在北峰守敌面前。经过一整夜激战,小分队连续攻克北峰庙、瘟神洞等据点,堵住了西峰、南峰敌军攻击北峰的必经之路苍龙岭。解放军把俘虏交给华山道士看管,两个人把守苍龙岭,其他人从北峰往下进攻百尺峡和青柯坪的敌人。从上往下进攻这两处守敌工事犹如泰山压顶,以石击卵,敌人顷刻之间非死即伤。通道打开,山下两个排迅速上山增援,改变了敌众我寡的危险局面。韩子佩眼看大势已去,遂于6月18日率部投降。

战斗结束后,刘吉尧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其余七位同志荣立一等功,充当向导的王银生也参加了解放军。1950年9月,刘吉尧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及第一野战军的特等战斗英雄,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52年7月,北京电影制片厂以刘吉尧为顾问,在华山开拍解放华山的电影,半年后拍摄完成,取名《奇取华山》。中央文化部决定选送《奇取华山》参加维也纳第八届世界电影周,送中央审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在怀仁堂进行审看。审看后讨论时,周恩来用铅笔在纸上写道:是否将《奇取华山》的“奇”字改为“智”字,并将纸条递给毛泽东。毛泽东笑着说:“这很好,就改为《智取华山》。”影片遂改名《智取华山》。在维也纳电影节上,《智取华山》获二等自由战士奖,为年轻的人民共和国电影事业赢得了荣誉。

九 功高震主的王翦和郭子仪

陕西人也并不个个都是冷娃,历史上不乏心思缜密之人。蒲城西北四十多里的富平县美原有秦始皇的大将王翦,蒲城东南一百多里路的华县有中唐名将郭子仪,都是功高震主、不世出的军事家。他们深谙“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的道理,凭着缜密的心思,得以善终。

王翦是战国末期秦国名将,秦灭六国之功,王翦王贲父子有其五。在秦王嬴政打算出兵灭楚时,已是老将的王翦一口咬定非六十万大军不可,这几乎是当时秦国兵力的总和。另一位年轻将军李信则表示,灭楚只需二十万兵马。嬴政听后,非常欣赏李信,当即命他率兵攻打楚国。王翦因建议未被采纳而告老还乡。不料,李信被项羽的爷爷项燕率领的楚军打得落花流水,大败而归。嬴政只好亲自前往频阳(今美原)请王翦出征。王翦答应率兵出征,但要求秦王赏赐他大片良田、屋宅。“作为大王的部下,我虽立过赫赫战功,却没有资格封侯,所以要趁大王用得着我的时候,多为子孙讨取赏赐以置家业呀。”嬴政笑了,满口答应。王翦在出征楚国的路上,先后五次派人回咸阳向嬴政要求落实赏赐的土地和房产。赏赐落实了,王翦才全力出战,历经两年终于消灭了楚国。

有同僚不理解王翦为什么老都老了还这么贪财,王翦笑了:“这六十万兵马几乎是秦国的全部军队,别人不会在大王面前进谗言吗?大王能不对我起疑心吗?我只有多讨些赏赐,大王看我胸无大志,只是贪财,不会拥兵自重,这样才能消除大王的疑虑啊!”这就是王翦深知嬴政生性多疑,采用贪财自污,消除秦王疑虑的智谋。

这种贪财自污、以求自保的智慧被汉朝开国相国萧何又使用过一次。当初刘邦在鸿沟与项羽对峙,萧何在关中治理后方,源源不断地向前方输送兵源和粮饷。萧何一心为公,深得民心,刘邦不断派人给萧何赏赐。萧何觉得自己劳苦功高,得到赏赐理所应当,也沾沾自喜。一日,正在府中设宴庆祝,一个门客说:“公勿喜乐,从此后患无穷矣!”萧何不解,门客说:“主上南征北战,亲冒矢石。而公安居都中,不与战阵,反得加封食邑。我揣度主上之意,似在疑公。”萧何听了,如梦方醒。立刻在关中强卖民田,收受贿赂,惹起民怨。刘邦收到很多控告萧何的状子,知道萧何胸无大志,不会有异谋。萧何自污名节,得享天年。

过去给老人家过寿,常常要演一出戏《满床笏》,演的是七子八婿都在朝为高官,来给郭子仪拜寿的故事。郭子仪历经中唐玄、肃、代、德四朝,四定天下,扶唐朝天下于既倒。郭子仪一生戎马,功勋卓著,唐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后来他的官越做越大,然而终其一生,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做人做事都相当成功,堪称是军人、大臣的楷模。这与他性格宽厚,忠心耿耿,处事谨慎,不居功自傲,不以势压人,凡事以国事为重很有关系。

郭子仪八十有五寿终正寝。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誉郭子仪为“公而忘私第一人”、“中唐第一名臣”。欧阳修在《新唐书》中赞他“人臣之道无缺”,后人称他福禄寿考兼备。古往今来,多少文臣武将欲求其一而不可得,为何郭子仪能创造如此令人艳羡的奇迹?他是怎样做到功德圆满的“完美人臣”的?有两个小故事可以窥见一斑。

汾阳王府位于闹市,但是,王府终日大门洞开,有人来见无须通报。郭子仪常常在大门洞里剃头,别人常常进入内室,碰见郭子仪被妻女呼来唤去,子侄故旧僚属对王爷的这些做法很不理解。郭子仪笑笑说:“我们家现在有四五百匹马吃公家的粮草,一千多人吃公家的粮食。如果我围起高墙,紧闭大门,不和外面来往,一旦有人与我结仇,诬陷我居功自傲,图谋不轨。再加上那些贪图功利、嫉贤妒能的人煽风点火,我们全家就会性命难保!我故意将大门敞开,任人来往,就没有人能够诬陷我了!”

生活中我们宁可得罪君子,而决不可得罪小人,因为小人是得罪不起的。小人特别善于琢磨别人,敢于为极小的恩怨不惜付出任何代价。一旦被小人盯上,那会很麻烦的。就连位高权重、皇帝亲家的郭子仪为防小人嫉妒,都非常小心谨慎。有一次郭子仪正在生病,有个叫卢杞的官员前来探望。此人乃历史上声名狼藉的奸诈小人,相貌奇丑,时人都把他看成是个活鬼。正因为如此,一般妇女看到他都不免掩口失笑。郭子仪听到门人的报告,立即让家人回避,不许露面,他独自客厅待客。卢杞走后,姬妾们回到病榻前问郭子仪 “许多官员都来探望您的病,您从来不让我们躲避,为什么此人前来就让我们都躲起来呢?”郭子仪微笑着说:“你们有所不知,这个人相貌极为丑陋而内心又十分阴险。你们看到他万一忍不住失声发笑,那么他一定会心存忌恨。如果此人将来得势,我们家就要遭殃了。”后来,卢杞果然当了宰相,睚疵必报,把所有以前得罪过他的人统统除掉,唯独对郭子仪还比较尊重。

十 令武则天犯难的徐元庆

《新唐书·列传》之“孝友”记载,唐朝武则天年间,有个同州下邽县(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与蒲城县交界地方)人徐元庆,他的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所杀”。徐元庆的冷娃劲上来了,不管自己的父亲是不是有罪?不管自己父亲是被明正刑典还是被冤杀?也不管杀父之人是职务行为还是挟嫌报复?只知道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一心要替父报仇。

待徐元庆长大,有能力行刺的时候,赵师韫已经升任御史,护卫森严,难以接近。他打听到御史要经常出京巡视,官员出京肯定要住驿站,下邽驿站常有官员落脚,就有碰到赵师韫的机会。他改名换姓在驿站做了驿夫,等待老天爷给他接近赵师韫的机会。事有凑巧,或者徐爽实有冤情,赵师韫罪有应得,几年后,赵师韫恰好下榻于徐元庆所在的驿站。徐元庆当晚手刃仇人,随后投案自首,自缚报官请罪。

案件报到朝廷,武则天也犯了难。判他死刑吧,他为了替父报仇,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孝心可嘉。不判他死刑吧,国法难容。武女皇动了恻隐之心,想赦免徐元庆的死罪。但是,担任朝廷谏官的陈子昂觉得朝廷早已禁绝血亲复仇,法外杀人必付律法。他说,徐元庆蓄意谋杀,案情清楚,按照国法应判死刑。但念在其为父报仇尽孝,情有可原,建议对其执行国法之后,再表彰其行为。“国法专杀者死,元庆宜正国法,然后旌其闾墓,以褒其孝义可也。”满朝官员都觉得陈子昂的建议很恰当,兼顾情与法,于是就按此执行。依法斩了徐元庆,然后对其孝行进行旌表。

几十年后,柳宗元对此案的处理方法产生质疑,柳宗元认为对于徐元庆案必须分析其是非曲直。如果赵师韫虐杀无辜,地方官又不追究其罪责,反而官官相护,徐元庆无法通过法律途径获得正义,被逼无奈,报仇杀人,“是守礼而行义也”,就不应该终究徐元庆的刑责。如果徐元庆的父亲罪有应得,县尉赵师韫守土有责,不得不当场击杀,并不违背律法,则其“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徐元庆杀害官员,罔顾国法,依律当斩,不应对其进行旌表,“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徐元庆真是一个超冷的陕西冷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