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语文教师的成长故事(上外云间中学校长)

优秀语文教师的成长故事(上外云间中学校长)(1)

图说:宣校长倡导教师要做学生阅读的引领者 采访对象提供

近年来的高考和中考作文题,无论题目怎么千变万化,其实都在无形中渗透了对增加阅读量的考查,鼓励中学生多读书,特别是要多读古今中外名著、名篇,这样下笔才能“如有神”。

一个现实问题是,孩子不阅读或“没时间阅读”,另一方面他们的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很多人自身也不怎么阅读,一年读不了几本书。这样又怎么能引领好学生去静下心来阅读呢?近日,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松江云间中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宣沫,在学校第六期“共读一本书”活动上鼓励教师们首先要重视阅读。他说:读书,让你因“眼界始大”而“与众不同” 。

宣沫提出,教师要做学生终身学习的引领者。他说:“学习一般有三种路径——跟随别人学习,在做事中学习,在读书中学习。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在读书中学习。为什么这么说?我有一个粗浅的理解:全世界有三类人都在书里,要么都被写在书里成为书中的一个人物,要么都在自己写书分享自己的认知;这三类人是最有智慧的人、最成功的人和精神明亮的人。所以,书,无疑值得我们好好去读。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的确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人生的高度。”

宣沫校长鼓励教师要做碎片化阅读的对抗者。他说,当今的“书”早已不再只是纸质书籍,还有电子书、读书APP、视听APP等。疫情期间,线上“云读书会”很多,是泛阅读时代的一个典型场景。碎片化阅读之所以被诟病,就在于它无法形成系统性的知识摄入,而不完全的获得有时候是有害的。比如,对一本经典著作,尤其是学术经典著作,如果只是读别人裁剪的“速读版”或所谓的“拆书”,就很容易被误导,接收的是局部的、他人咀嚼过的信息,从而扼杀了个人基于对知识整体掌握和立体摄取后的的独立思考和多元见解。我们更是要有意识去读一些“读不懂”的书。我们每个人读书的时候几乎都有这样的经历,你会发现,有些书是读不懂的,很难接近、很难进入,但坚持“啃”下去,你不能说自己都懂了,但是你的深度被拓展了,整个人似乎被转化了。

“做学用贯通的倡行者。”这是宣校长给出的第三个建议。他说,具体到阅读中来说,就是我们读书时,要有问题意识,通过问题情境引发阅读时的全身心参与,探寻问题的认知和问题解决,进而确保阅读的结果得以超越书中事实性知识的掌握,也超越一般性记忆复述读写能力的提升,而是凭借知识运用与问题解决最终生成素养。概言之,“用以致学”下的阅读,就是要把阅读中读到的知识化为解决问题的素养,“用”是其中的途径、过程、中介、方式与方法。阅读与应用之间不再泾渭分明,知识与素养之间也不能割裂为二。知识与素养是阅读的一体两翼,两者在“用”字上构成了彼此的基础、目的互成。

新民晚报记者 王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