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7分真实事件改编(豆瓣8.8神作都看过)
一个月前,谁能想到美国现在会搞成这样?
弗洛伊德之死引起的 #BlackLivesMatter 抗议示威,进行到现在,已经演变成了一场线上线下联动的大暴乱。
线下打砸抢烧,玩起行为艺术,线上道德绑架上纲上线,彻底失控。
昨天HBO MAX还以涉及种族歧视为由,把《乱世佳人》给下架了,美版「破四旧」仿佛就要拉开帷幕。
受牵连的还不止《乱世佳人》这一部电影。
各种跟黑人运动有关的电影台词,不管合适不合适,都被去头去尾做成了 #BlackLivesMatter 活动指定标语。
上面这图就在推特上被转了2万多次,看过这电影的肯定对图上的台词印象深刻。
这原本是推主用来传播「Peace & Love」 的一张图。
谁知见者更有心,把这部电影背后隐藏的故事扒了出来,竟然是一起1944版的「弗洛伊德之死」。
背后故事揭露后,这部电影时隔多年在外网又火了一把。
也不用卖什么关子了,你就算是没看过,也一定听说过——
绿 里 奇 迹 / The Green mile 1999
《绿里奇迹》上映于1999年,在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竞选中,憾负于《美国丽人》。
但8.8分的豆瓣高分,已让它常年稳坐豆瓣250榜单。
时隔久远,很多人在初看这部片时,可能甚至都没有意识到种族议题在这部片中的重要程度。
因为它并没有像这几年的《绿皮书》或《逃出绝命镇》一般,将这个问题堂而皇之地当作中心论题来谈论。
但若将这背后的故事与影片的设定结合,再联系起当下美国发生的一切,即便是隔岸观火的我们,也必须说一声震撼。
《绿里奇迹》改编自史蒂芬·金出版于1996年的同名小说,该小说曾入选BBC2003年评选的「最受欢迎小说」。
故事以死囚犯主管保罗为第一人称展开叙述,他在狱中遇到了一名拥有特异功能的黑人死囚犯——约翰·科菲。
这是一个典型的史蒂芬·金奇幻故事,但其背后,却藏着一个真实发生过的冤案。
案件疑点重重,却因多方面原因,直到70年后才被正式翻案。
1944年,美国南卡罗莱纳州,一个14岁的黑人少年成了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死刑犯。
他的名字叫做乔治·朱尼斯·斯汀尼(George Junius Stinney),犯下的罪行是杀害两名未成年少女,并对其中一人实施性侵。
受害者一个11岁,另一个仅有7岁,她们的尸体在当地黑人社区的一个阴沟中被发现。
在对周边进行了调查之后,警方很快将嫌疑人锁定为黑人少年乔治·斯汀尼。
因为他承认了在案发前一天见过其中一位女孩。
警方马上将其逮捕并进行审判,根据《观察者报》的记载,当时陪审团和法官,全部都是白人。
更离奇的是,乔治不仅不被允许聘请律师,他的父母还在审判前遭到威胁,不得与乔治见面。
整个审判过程仅用了2小时,1944年3月24日,警方表示乔治已认罪,且已经在法庭上被判死刑。
81天后,这位年轻人坐上了电椅,行刑过程后来被媒体形容为「残忍且不寻常的惩罚」。
《独立报》对死刑执行的全过程进行了记载:
乔治身材矮小,行刑者不得不将他随身携带的《圣经》垫在座椅上,才能顺利执行电刑。
一名军官问乔治是否还有话要说,乔治只是摇了摇头,一直哭泣。
然后,他们用不合尺寸的面罩包住了他的脸。
通电后,包住乔治面部的面罩滑落了,露出他正被灼烧且仍淌着泪的脸,口水从他的嘴角滴落。
电刑持续了整整8分钟,乔治才被宣告死亡。
他的牙缝中冒出了烟,一只眼睛被蒸发了。
电影《卡罗莱纳尸骨》(1991)
从调查到死刑执行,整起事件都是肉眼可见的疑点重重。
但因为警方对事实的掩盖,以及当年非裔美国人所处的绝对劣势地位,往后数十年,即便再多人质疑和反对,也没有人能拿出关键证据。
直到2004年,历史学家乔治·弗里森(George Frierson)读到了当年的报道,才决定和几名律师一起全面调查翻案。
电影《卡罗莱纳尸骨》(1991)
经过近9年调查,他们发现了更多疑点,包括庭审结果中自相矛盾的供词,以及定罪证据的种种漏洞。
他们甚至还找到了尸体曾被拖行的证据,黑人社区可能根本就不是案发地所在。
最关键的是,警方调查档案中所记载的凶器重达19公斤,瘦弱的乔治不可能举起它杀害两个女孩。
2014年,死刑执行的70年后,乔治·斯汀尼才最终在法庭上被证实无罪。
当年的判罚,如今已被公认为一起针对黑人的不公审判。
1944年,乔治死于肤色,与2020年的「弗洛伊德之死」,真就是如出一辙。
而看完这个真实故事,再去重温《绿里奇迹》,也真是不得不感叹「初看不知片中意」。
在正式被翻案前的数十年间,一直有人在质疑案件的公正度,其中也少不了一大波文艺创作者。
1988年,戴维·斯托特(David Stout)的小说《卡罗莱纳尸骨》,1993年阿尔伯特·法兰西(Albert French)的小说《比利》,都在暗示对事件的怀疑。
没证据嘛,只能暗示。
史蒂芬·金就比他们贼得多了,直接把整件事儿藏到了奇幻小说里,整部作品充满文人巧思。
先说说「绿里」(The Green Mile)这个特殊名词。
在小说/电影里,这是「冷山监狱」里的一块绿地,是死囚受刑前的必经之路。
然而事实上,现实的监狱里并不存在这样的东西,并且当时黑人和白人在监狱里还是分开关押的。
后来有人经过考据后认为,这是史蒂芬·金玩的一个文字游戏。
现实乔治案中,两名受害女孩被发现的地方附近,有一座名为绿山(Green Hill)的教堂。
它其实是两所教堂合并而成——黑教堂和白教堂,分别供黑人和白人使用。
两所教堂被一条铁轨分隔开,直到60世纪才合并,并改名为「绿山」。
「绿里」寓意是什么,也就不言自明了。
此外,现实中瘦弱的乔治,在小说中还被改成了一个身长两米多的黑人大块头约翰·科菲。
目的是要让这人「看起来就像是个罪犯」(有传言说,原本这个角色是给NBA球星沙奎尔·奥尼尔准备的)。
除开这个夸张的外形,史蒂芬·金和弗兰克·德拉邦特对这个角色的再塑造,处处都充满了善意,也处处都在隐喻当年的案件。
首先,是让监狱里的狱警在约翰·科菲受刑之前,就知道他是无罪的,并让他有了亲手惩治真凶的机会。
约翰·科菲拥有的超能力,让这段剧情推进得更顺畅。
他能治愈任何疾病,也能感知任何人心中所想和过往经历。
在监狱的狭小空间里,他救死扶伤,惩恶扬善。
奇幻元素的作用下,整个故事也变得更像是一个寓言,一个现代圣经故事。
电影《绿里奇迹》中,刻着巨人圣克里斯托夫的项链
在这个设定之下,史蒂芬·金继续用自己的文字减轻乔治所承担的罪恶暴行。
乔治在电刑中疑似遭到了恶意的酷刑,在小说和电影里,这场酷刑被描述成一次蓄谋已久的「失误」。
另一名死囚犯Del替他承担了这次酷刑,史蒂芬·金在描述这次死刑过程时,几乎就照搬了乔治死刑的过程,并予以夸张呈现。
故事的最后,约翰·科菲赴死,也拥有了算是圆满的结局。
他的死,变成了看遍世间苦难,认清世界黑暗真相之后的主动赴死,成了一次真正的解脱。
死前,他还实现了心愿,人生中第一次在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
乔治的悲剧故事,因为奇幻色彩的存在,拥有了更易被接受的结局。
这个用纸笔、镜头改写的黑暗往事,在让人感叹艺术创作的温柔一刀之余,也更能明白史蒂芬·金和弗兰克·德拉邦特这对黄金搭档,借这部作品想要传达的想法。
《绿里奇迹》的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也算是个奇人了。
他导演的电影作品按说并不算多,但只凭用手指就数得过来的那几部,已经足够让他名留青史。
弗兰克的导演生涯辉煌,其实很大程度上要感谢史蒂芬·金。
因为让他封神的处女作《肖申克的救赎》和后来的《绿里奇迹》《迷雾》,都是改编自史蒂芬·金的作品。
《肖申克的救赎》上映时,票房扑街,勉强才到了1600万美元,成本都赚不回来。
算是时运不济,赶上了1994年「神片之年」,同期上映的就有《低俗小说》和《阿甘正传》,怎么打?
好在《肖申克的救赎》后来被奥斯卡拯救了,7项提名让它直接在影碟租赁市场爆火,大赚一笔,弗兰克才有钱继续拍片。
或许是特别满意这次改编,1994年奥斯卡颁奖典礼午餐会上,史蒂芬·金直接找上了弗兰克,说要拿《绿里奇迹》给他拍。
史蒂芬·金和弗兰克·德拉邦特
弗兰克一开始是拒绝的,因为前后这俩剧本的背景太相似了,都是在监狱里。
但在看完了剧本之后,弗兰克被感动了,马上答应了史蒂芬·金的邀请。
事实证明,这对搭档确实是珠联璧合。
选角时,二人同时相中了汤姆·汉克斯(Tom Hanks)扮演狱警保罗,因为这个角色必须「看起来就是个好人」。
绿里三巨头
仔细一想,似乎真的也找不到第二个人,长得比汤姆·汉克斯更像好人了。
而这部电影所打算呈现的,正是一个善恶黑白分明的狱中世界。
为此,弗兰克还把原著中的1932年这个时间点,往后挪到了1935年。
不仅让约翰·科菲有机会看到《大礼帽》(1935),也把故事背景从美国大萧条时期,转移到了更加微妙的罗斯福新政订立之初。
经典歌舞电影《大礼帽》(Top Hat)
这时候的美国从大萧条走出,大街小巷宣传着美国人天性善良,互帮互助,团结友爱。
但事实是,世间仍是人心不古,报纸上所宣传的美好品德、善恶有报,只发生在死囚监狱里。
讽刺的是,关押死囚的冷山监狱中仅有2名真正的恶人,一个坏狱警,一个坏囚犯。
二人相由心生,行为举止都写着「我是坏人」。
带恶人双人组
除此二人外,全员善人。
死囚们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狱警们则个个同理心点满,始终带着善意对待这些将死之人。
善恶分明,这就更凸显了狱中唯一「表里不一」的角色——约翰·科菲的存在。
一个虎背熊腰的黑人,却也是一个心思纯洁,并且济世救人的善人。
他的名字,还包含了史蒂芬·金的一个心机。
John Coffey 与 Jesus Christ(耶稣),首字母都是「JC」。
而名字后半部分 Coffey 与 Coffe(咖啡)同音,这么一来,便揭示了本片的一个主题——
如果咖啡色的耶稣降临美国、降临人间,会有怎样的遭遇?
他因为拥有神奇力量得以拯救苍生,却仍因肤色被区别对待。
他能够洞察人心,却也不得不背负人间的所有苦难和黑暗。
人间之旅却如炼狱,他最终得出的结论是:
I am tired.我累了。
我累了,我不想再像孤鸟一样单飞,我不想再过没有朋友的日子,我希望有人告诉我该何去何从。
我不想再看到人间的尔虞我诈,世上的痛苦实在太多,像碎玻璃般无时无刻地,刺痛我的脑袋。
《绿里奇迹》中,约翰·科菲还一直重复着一句话:
I hate dark.我怕黑。
这里的「Dark」拥有太多的解读空间,可以指黑色的皮肤,指黑暗的人性,也可指向世间所有不公。
也说明史蒂芬·金和弗兰克·德拉邦特,借《绿里奇迹》想表达的,绝不单单局限在种族这一论题上。
可叹的是,几十年过去了,世界似乎也没什么改变。
人们仍在纠结于肤色,仍然行趁火打劫之举,仍在互相伤害。
《绿里奇迹》的最后,约翰·科菲将无限的生命和感知的能力,传给了狱警保罗。
如果他活到了2020年,看到现在的混乱和不堪,想必也会说出那句话:
I am tire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