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貌相(人必须貌相)

“传统下的中国人”系列之人必须貌相

中国古代有句俗话人不可貌相,这一派说法来源众多,年代稍近的像《西游记》《全元曲》等均见此说,年代久远一些的如《史记》中记有孔子的名言“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孔子到底说子羽行不配貌还是貌不配行,虽然有争议,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孔子反对以貌取人开始,一路反对了两千多年,中国人就是改变不了以貌取人的喜好。

古人大概从两方面品评一个人的貌,一看脸,二看身材。见于史籍记载的,多为“恶貌”和“美貌”,并由这些恶貌、美貌,衍生出许多今日看似荒诞不经,古人却深信不疑的故事。

恶貌不能留人

春秋时期的越国和吴国是一对冤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彻底贯彻夹起尾巴做人的总路线,坐着、躺着乃至吃饭时都不离苦胆(卧薪是后人强加),多年后终于找准机会荡平吴国,打出个霸王的名号。在勾践争霸的道路上,范蠡居功至伟。范蠡知兵,官至卿相,堪比管仲乐毅;下海经商,创业成功,后人又把他和西施凑成一对,俨然春秋刘强东。范蠡是否不知妻美无从得知,但他是个十足以貌取人的主。勾践的强国梦实现后,范蠡便知鸟尽弓藏的道理,劝另一重臣大夫种不如归去,他的理由看来可笑: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对于一起工作了几十年的老领导,范蠡自然熟知勾践的品行,本可将其评定做一番长篇大论,但把勾践无法同甘归咎于天生一副尖嘴长脖的怪样,此论岂不怪哉?

不看貌相(人必须貌相)(1)

吴西施,清赫达资画

恶貌不能让人留

唐朝大将封常清,史籍记载其身材瘦弱,眼有疾病,短腿跛脚。封常清最初向高仙芝自荐找一份差使,怎知这高仙芝刚好是个美男子,扫了封常清一眼便拒绝了。第二天封常清再度自荐,并一身正气地表示“常清慕公高义,愿事鞭辔,所以无媒而前,何见拒之深乎?公若方圆取人,则士大夫所望;若以貌取人,恐失之子羽矣”。高仙芝估计多少受封氏的言辞所感,然后再次拒绝了对方。此弓硬上不得,封常清只能摆出拖字诀,一连在高仙芝门口等了几十天。高仙芝怕是面子上挂不住,不得已让封常清进门,这才造就了封常清不平凡的一生。

美貌可得福,可遭祸

汉朝名相陈平,年轻时家境贫困,但他天生身材高大帅气,是个高帅穷。因为貌美,被当地土豪张家看上,将自家闺女许配陈平,理由是“人固有好美如陈平而长贫贱者乎”,这是得福。至于遭祸,后来陈平侍项羽,因战事不利逃亡,在逃亡的渡船上,船夫见他堂堂美男子竟然独自一人出行,便心生疑虑,动了杀意,害得陈大帅哥扒光了衣服,告白自己一无所有,只为了能跟着船走。逃到刘邦麾下之后,绛侯、灌婴又向刘邦告状说陈平美丈夫,在家中盗嫂。无独有偶,文帝时的大臣直不疑也因为美貌而被诬盗嫂。中国男人相互嫉妒起来,虽然创意欠佳,但是恶毒程度实在不输女人们的后宫斗法。

美貌可以化险为夷

汉朝明臣张苍,曾经犯法判处死刑。当张苍被执法人员押上台,“解衣伏质,身长大,肥白如瓠”。汉朝人的体态大概普遍肤黑瘦小,以居延汉简中的人口记录情况为例:

觻得成汉里大夫彘建德年卅二,长七尺五寸,黑色;

东郡田卒清灵□里大夫聂德年廿四,长七尺二寸,黑色;

河南郡河南县北中里公乘史游年卅二,长七尺二寸,黑色;

大奴冯宣年廿八岁中壮髪长五六寸,青黑色……

登记在案的人员,肤色多黑,好一点的,是黑中带青,像张苍这样白白胖胖的八尺男儿极为罕见。围观的人群震惊了,其中包括后来也贵为丞相的王陵。王陵赶紧把情况报告给刘邦,张苍这才免于一死,后来竟能位极人臣。

国家政策以貌取人

上文所述只是个体观点,在某些场合、某些年代,以貌取人则上升为国家行为乃至正式的政策。东汉明帝时的大臣承宫出身贫贱,靠自我奋斗进入中央,他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威名远扬,观其从政之路可谓完人,连匈奴北单于都专门派人点名求见。但承宫自觉这次代表的是国家形象,而自己“状丑”,丑臣难见外邦,丑己事小,丑国事大,史书可是要记上一笔的。明帝听从其建议,最后以大鸿胪魏应冒充承宫以宣传大汉威仪。

威仪是秦汉以前贵族的必修课,目的是让人觉得威严十足,教养有度。《国语》中几次将容貌或者体貌与威仪相提并论,可见当一名完美的贵族必须精准投胎。汉朝时选择博士弟子,多少有些类似先秦时期的贵族标准,要求行为和相貌都需端正(对于博士则网开一面,只求无大病重病即可,否则前文之承宫可能便难以青史留名)。

不看貌相(人必须貌相)(2)

唐阎立本《步辇图》,可见太宗威仪

唐朝选拔官吏的铨选制度更是明确规定了四条标准,其中第一条就是身,要求“体貌丰伟”。唐朝人认为“貌为举措可观”,只有才干之士方能及此。虽然仍不乏体貌欠丰伟之人凭借真才实干在官场闯出一番名堂,但政府制度公然进行相貌歧视,其负面影响深入人心。文德皇后的葬礼上,群臣因欧阳询状貌丑异私下指指点点,而许敬宗竟然当庭大笑,亏他父亲还是礼部侍郎出身,唐朝官员们在肃穆的葬礼上大方遗笑实在是贻笑大方。

如果说明朝皇帝因为个人喜好经常对待选官员的容貌挑三拣四,清朝则创造定制对士人大挑特挑。清朝中后期凡是三次会试不中的举人,都有机会参加“大挑”。大挑完全以貌取人,神气地冠以大字,活像现代的选美,不同的是,清朝选美是可以做个知县的。这种选美式选官闹出不少笑话,据说晚清大学士户部尚书阎敬铭早年参加大挑,在面试环节刚跪下就被某位亲王考官请了出去。清朝并非荒诞的时代,但大挑这种以貌选官的制度却实在是时代的荒诞。

先天不够,后天来凑

中国古人是如此看重相貌,以至于产生看相之学,衍生出面相、手相乃至骨相。荀子曾专门著《非相》篇对此大加批判,可见当时看相风气之盛。《三国演义》甚至神乎其神地吹嘘诸葛亮有先见之明,在魏延叛变前就识出其反骨,可谓登峰造极。

好在拜科技进步所赐,深受外貌问题困扰的现代人终于不用像唐朝的封常清那样在门口苦等几十天才求得一个工作机会,只因为天生貌丑;也终于不用像清朝的阎敬铭那样面试第一关就被除名,只因为天生貌丑。

于是轻者割眼皮、中者隆高鼻,乃至敲骨换肤,只要手术台上一躺,便能在以貌取人的偏见社会中寻求平等的发展机会,唯一担心的是操刀医院正规与否,于是受者乐,观者亦乐,众乐乐,又何乐而不为?

终归而言,以貌取人从古至今都事实存在,而非简单的价值观问题。在此之外,时至今日许多演艺作品中正派人物清一色浓眉大眼,反派角色无不尖嘴猴腮,是革命正义事业需要还是视觉冲击使然,就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了。

不看貌相(人必须貌相)(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