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半导一枝独秀(盛名之下导二代)

作者 / 陈一

如同“富不过三代”一样,一直以来,在艺术界中同样也有着“艺不过三代”的说法。对于很多二代艺术家而言,虽然手中握有颇多便利,但这也意味着在他们自己作品问世之时,不被提到父辈姓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更有甚者,他们的作品、风格甚至是个人生活,终其一生都会被拿来比较。可以说,于他们而言,父辈的光环一面是便利,另一面则是魔咒。

今天我们要谈到的,则是“导二代”这个群体。

“导二代”,即父辈也为电影人的导演,虽然广义上可以涵盖演员、编剧等多个身份,但本文所指的还是狭义上的、自己和父亲或母亲均为导演的群体。

如今的电影界中,随着第四、五、六代导演步入暮年,他们的子女也纷纷长大成人。如一心从影、现已小有成就的曾国祥(曾志伟儿子),入行多年、手握话题之作的滕华涛(滕文骥儿子),也有初出茅庐、正在成长的张末(张艺谋女儿)。近年来,不少“导二代”正在推出自己的导演之作。

三代半导一枝独秀(盛名之下导二代)(1)

他们之中,有人驰骋院线、有人闯入影展,虽不能说人均顺风顺水,但在父辈的帮扶之下,他们手握的资源和便利条件仍是普通人所无法企及的。

当然,“导二代”并不局限于现在的年轻一代,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导演其实都出生于电影世家,并且也是在父辈的扶持和帮助之下才得以崭露头角。下面的这份表格中,情报君整理了部分较为知名的二代甚至是三代导演,以帮助大家简单了解这一群体的样貌。

三代半导一枝独秀(盛名之下导二代)(2)

(以上信息均来源于网络)

三代半导一枝独秀(盛名之下导二代)(3)

从幕后到台前——

新生“导二代”的亮相之路

从上面的表格中不难看出,与影视圈随处可见的“星二代”比起来,“导二代”的队伍尚且有些单薄。这一方面是因为导演不比演员、几乎不存在“童星出道”的情况,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导演这一职业对人的专业知识、生活经验和艺术天赋本身就有着较高的要求。

不过,近年来,国内的电影市场上逐渐涌现了一批新生“导二代”——比起上辈成熟的“导二代”,这些新人导演普遍年纪较轻、经验较少,无论之前是否身处影视行业,他们大多都在近十年内才推出了自己的处女作。

这一群体中,最典型代表是曾志伟的儿子曾国祥。作为从幕后走到台前的典型,在成功拍出几部大火之作后,曾国祥俨然成为了新生“导二代”的领军人物。

三代半导一枝独秀(盛名之下导二代)(4)

(曾国祥与父亲曾志伟)

其实,曾国祥的导演之路也并不是顺畅无阻。作为父亲,曾是编导出身的曾志伟一开始并不支持儿子的电影梦,但固执的曾国祥执意前行,从片场最底层的工作做起,摸爬滚打十几年后终于坐上了那把他梦寐以求的导演椅。如今,他的作品《七月与安生》和《少年的你》口碑票房双丰收,各大影展奖项不断,其导演生涯未来可期。

不过,虽说一开始没有得到父亲的支持,但曾国祥能到达今天的位置也绝不可能与曾志伟毫无关联。父亲的名气之下,原本就读于社会系的曾国祥一脚就顺利踏入了陈可辛的工作室,这位曾被曾志伟帮助过的大导演,现今又成为了曾志伟儿子的行业领路人。

情况相似的,还有黄百鸣的儿子黄子桓。在黄百鸣看来,让儿子步自己的后尘走入电影圈似乎并不是一个明确的选择,但从编剧出身的黄子桓的角度出发,创作作品是他一直以来都渴望的梦想,即便从跑腿小弟的身份开始独自闯荡也无所畏惧。终于,2008年,黄子桓写作的剧本《叶问》大获成功,父亲黄百鸣这才转变了态度,甚至专门为支持儿子而开设了“天马”电影公司。

三代半导一枝独秀(盛名之下导二代)(5)

(黄子桓与父亲黄百鸣)

相比之下,张艺谋的女儿张末与父亲之间的“绑定”就显得更加紧密。

2016年,张末携处女作《28岁未成年》在大众面前风光亮相。虽然有纽约大学电影学院的专业文凭加持,但张末的名字总是伴随着“张艺谋”三个字才得以获得更高的曝光率。回顾张末的从业之路,她与父亲之间的“被绑定”其实也不无道理。从毕业开始,张末的职业生涯几乎就与父亲同步——老爸拍《三枪拍案惊奇》,张末就做他的剪辑师,一年后《山楂树之恋》正式开机,张末又上升为影片副导演……而之后的《金陵十三钗》和《归来》也是同样,国师的影片中总是少不了张末的影子。

三代半导一枝独秀(盛名之下导二代)(6)

(张末与父亲张艺谋)

因为父亲的名气,大众对于影片内容的关注自然会减少几分。这显然不是导演张末渴望的结果。但是,在“导二代”群体之中,也有一些人在面对这份便利时显得更加坦然。2015年,在长片处女作《谍·莲花》公映之后,朱时茂的儿子朱青阳曾对媒体直言:“我并不担心别人说我依靠爸爸,一个22岁的小孩儿,基本上不可能拍完一个电影就上院线,肯定需要我爸爸这样一个有资源的人物来帮助我。”

三代半导一枝独秀(盛名之下导二代)(7)

(朱青阳与父亲朱时茂)

一直在协助父亲拍摄的还有冯小刚的女儿冯思羽、吴宇森的二女儿吴飞霞等。其中,先后从北京电影学院和纽约大学毕业的冯思羽与张末类似,以剪辑师的身份参与了部分冯小刚的影片创作;而吴飞霞虽然也拍摄过自己的短片作品,但于公众而言,她最为人知的成就还是在吴宇森作品《剑雨》中的演出。

总而言之,无论是与父亲捆绑还是独自摸爬滚打,父辈的成就多多少少还是成为年轻“导二代”起步的基石,而他们的第一步也多是因为这一点,才能走得相对顺畅无阻。

三代半导一枝独秀(盛名之下导二代)(8)

大有作为、争议不断——

子承父业的成熟“导二代”

“导二代”这个存在已久的名词,当然并不仅仅指代近年来涌现出的年轻一代。群体之中,有所成就的导演其实不在少数,他们中的一些人也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电影届的中流砥柱。

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是陈凯歌。

作为最著名的第五代导演之一,陈凯歌曾因一部《霸王别姬》被捧上神坛,但也正是因为这部《霸王别姬》,让他与其父陈怀皑之间的故事被反反复复地拿出来讨论。

三代半导一枝独秀(盛名之下导二代)(9)

(陈凯歌与父亲陈怀皑)

陈凯歌的父亲陈怀皑是以擅拍戏曲片而著称的名导演,母亲也是北影厂的高级编剧,在艺术氛围如此浓厚的家庭中长大,陈凯歌饱读诗书、早早就对艺术有了自己的见解。与此同时,父亲陈怀皑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洞察力都在陈凯歌的身上也有所体现,在他“要重视生活激情”和“不能忘记历史”的教导下,陈凯歌拍出的作品大多带有十足的历史深度和厚度,在情感表达方面也更偏向于淋漓尽致、细腻又纯粹。

三代半导一枝独秀(盛名之下导二代)(10)

(王晶与父亲王天林)

作为香港影坛上最成功的商业导演之一,王晶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导二代”。虽说影片质量鱼龙混杂,但王晶其实是个不容置疑的八斗之才。多年的从影经历让他熟知观众心理,因此,在能拍出公认的好作品的同时,他也十分擅长以“烂片”创造传奇。

王晶的父亲王天林也是同样,在邵氏电影驰骋市场的年代,被称为“大娱乐家”的王天林名气之大让人惊叹。在当时,王天林几乎无论题材逢片必接,一边进行着高产的创作,一边也没有因为影片众多而出现质量堪忧的情况。现今影坛上,许多大导演如杜琪峰、林岭东等都是他的学生,而在父亲严厉的教导和自身才华的加持之下,王晶也一路飞速成长,手下叫好又叫座的作品不在少数。

三代半导一枝独秀(盛名之下导二代)(11)

(导演程小东)

被称作香港新武侠旗手之一的导演程小东,其父程刚也是曾经红极一时的“百万级大导演”。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市场上,原本风靡的黄梅调电影逐渐没落,因此,邵氏等公司开始把目光投向武侠片、希望以刺激感官的打戏重新吸引观众。程刚算是刚好赶上了好时候,在成为导演之后,他以精彩利落的剪辑和对动作奇观的独特品味迅速吸引了一大批观众,拍出的《十二金牌》、《十四女英豪》等作品一方面票房大卖,一方面也为他斩下无数影展奖项。

跟随着父亲的脚步,程小东从动作指导做起,逐渐也坐上了导演的位子。可以说,程小东在武侠电影方面的成就就是在其父的基础上创制而成的,无论是《倩女幽魂》还是《笑傲江湖》,他注重动作设计、气势浪漫恢弘等特点都让他在香港动作导演中独树一帜。

三代半导一枝独秀(盛名之下导二代)(12)

此外,在影视圈中,还有一群不严格属于“导二代”范畴的导演——他们的父辈大多是编剧或演员,将自己的名声作为了孩子进入行业的敲门砖。

在这类群体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演员于蓝和田方的儿子田壮壮,而与之类似的还有父亲是作家兼编剧的刘雨霖(刘震云之女)和余海果(余华之子)。刘雨霖和余海果这两位年轻导演,他们均以改编父亲的著名小说作品而出道,前者拍摄了《一句顶一万句》,后者则翻拍了著名的《许三观卖血记》。对于他们而言,父辈自然是他们成功路上不可或缺的垫脚石,但因他们的身份暂不属于本文涵盖的范畴,所以也就不在此多做讨论。

三代半导一枝独秀(盛名之下导二代)(13)

(刘雨霖与父亲刘震云)

其实,深扒电影市场便不难发现,“导二代”群体中,青出于蓝的比例远低于子不如父。

他们之中,有的人才华横溢但时运不济,有的人则是因手握便利条件就忽视了自身的创作力。但整体而言,这一现象更多地说明了:虽然家庭因素会影响一个人的起点,但能不能成为好的导演,终归还是在个人。

三代半导一枝独秀(盛名之下导二代)(14)

出道容易成名难——

导二代,如何突破?

与成熟“导二代”不同,新生“导二代”整体呈现出了科班出身、题材基于个人经历、更加关注个人表达等特点。

学历方面,虽然大多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和纽约大学电影专业,但是,被家人强行推向其他道路也好、自己主动挣脱父辈的束缚也罢,一些名导子女在一开始其实并没有将电影作为他们的专业。例如,为了挑战自己,分外要强的张末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王牌专业建筑学;因为想让家人安心,曾国祥曾在多伦多大学攻读社会学;而在父亲黄百鸣的勒令之下,黄子桓则无奈地在加拿大读了四年经济学。

题材方面,不同于他们的父辈,新生“导二代”的影片多数都是基于个人经历创作而成的——宁元元的处女作《小事儿》聚焦于校园故事,曾国祥的几部作品均属于青春题材,而即将从演员转型导演的房祖名也将处女作放置于都市语境之下、拍摄了一部贴近生活的爱情轻喜剧。

三代半导一枝独秀(盛名之下导二代)(15)

(宁元元作品《小事儿》剧照)

这些青年“导二代”的创作普遍口碑平平且后劲不足。以朱青阳为例,在当时,他的长片处女作《谍·莲花》上映不足两周就悄悄下线,最终成绩也仅在两千万出头。之后几年中,他便再无导演作品出现。

究其原因,这一方面是出于他们年纪尚轻、阅历不足,在父辈的精心保护之下也很难体验到生活的艰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时代变迁后,这些80、90后大多在安逸且富足的环境中长大,拍电影对于他们而言更多地意味着新鲜感和自我表达,他们父辈身上的那份沉重和使命感,在这一代人身上几乎要消失殆尽了。

近水楼台先得月,借助父辈的力量为自己铺陈道路无可厚非,而从长辈的角度出发,只要不依仗钱权肆意妄为,那么分一杯羹给自己的孩子更是在情理之中。只不过,艺术终归是艺术,拍电影这种基于个人的创作最终还得由自己的努力来决定。在这种大环境之下,若是能沉下心拍摄作品,父辈给予的便利条件就是最好的助燃剂,但倘若被乱象迷惑了双眼,那么这些“二代”的创作便很容易沦为一场无意义的自我满足。

三代半导一枝独秀(盛名之下导二代)(16)

(曾国祥作品《七月与安生》)

好在,现如今,我们仍能在这些年轻人身上找到一些过去的影子。最开始也拍摄过不少“烂片”的曾国祥,在几经挣扎之后仍然坚守自我、继续创作。2016年,他带着《七月与安生》回归大众视野,虽然讲述的仍是年轻人的爱恨情仇,但比起之前的作品来说,他显然已经摆脱了小情绪的束缚、转而去呈现更复杂的议题;《少年的你》也是如此,看似平凡的校园题材之下,曾国祥作为艺术创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几乎快要溢出屏幕。

在起步阶段,拍摄出口碑平凡的作品在所难免,但重要的是,得天独厚的启蒙氛围所伴随着的,是否是坚定的创作态度和对电影发自内心的热爱?

总而言之,导演作为世界上最长寿的职业之一,无论年轻还是年长、经历丰富与否,若是想要开拓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这些“导二代”们的未来之路,就都还有很长可以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