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故事中的月桂(中秋神话月宫桂树)
2022 年 09 月 09 日
作者:徐语杨
封面新闻
吴刚伐桂,这是我国一个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唐代笔记小说《酉阳杂俎》里便记载,月中桂树高五百丈。树下有一人,名叫吴刚。因为犯了错误,被天帝惩罚,进入月中砍伐桂树。在嫦娥奔月的神话里,碧海青天夜夜心,陪伴嫦娥的也是玉兔和月宫中的桂树。
月亮神话是古代先民对于天象的一种浪漫想象。在数千年前的远古时期,人们就开始幻想在月亮中必定有动物或者植物的存在,这或许是由于环形山脉形成的“月影”,给了人民无限想象。
但如果非要给冷寂的月宫中“装饰”一棵树,又为何偏偏挑中桂树呢?
“月桂”的植物特性和药用价值把它“送入”月宫
早在嫦娥奔月与吴刚伐桂之前,月亮中有桂树的神话就已经在中国古代流传。成书于汉代的《淮南子》最早记载了月中有桂树。对于月桂神话的产生,学界一直有所争论,不过大致离不开从植物特性、宗教影响、文化溯源等几个方面来讨论。
一部分植物学研究学者认为,月桂神话的诞生应该源自桂树中其中一个品种——月桂本身的植物特性。桂树的品种非常多,常见的金桂、银桂一年开一次花,大约在中秋前后,香气浓郁。而有一种当代已经比较少见的月桂(即真桂),月月开花。这种每月开花的桂树,古人取名“月桂”。因此学者们认为,古人之所以把月和桂联系在一起,主要源自月桂树花开花落的周期,与月亮阴晴圆缺的周期相同,由此联想而起。
这种月月开花的月桂树,主要栽植于南方,尤其以浙江、广东一带为多。《说文解字》中就说道:“桂,江南木。”而从汉魏直至唐代,尤其是南北朝时期,不少诗文中常常出现“月桂”神话,作者也大多是南方人士。自古以来南方多神奇诡谲的浪漫传说,将生活中常见的月桂树“送上”月亮,也就不足为奇了。
另有一些研究认为,月桂神话,也与道教的成仙入道大有关联。两汉魏晋以来,政局动荡,百姓疾苦,求仙问道的思想不仅在统治阶级上层流传,也深深影响了民间的风气。也正是在那时,道教在我国诞生。道家观念“长生”“成仙”都需要求问仙药。仙药是什么?“桂”便是其中之一。
《说文解字》载:“桂,江南木,百药之长。”说桂树是百药之长,足以说明桂树在古代的药用价值。《列仙传》里说一位叫“桂父”的仙人之所以成仙,就是因为常常服用“桂叶”。又说春秋时期军事家范蠡,后也成为神仙,原因是他“好食桂”。
其他古代典籍中关于“食桂成仙”的记载多不胜数。桂是仙药灵丹,与成仙、仙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月中桂树势必就不能单独存在了。嫦娥求仙药入月、吴刚因为学仙有过被惩罚等一系列神仙故事便被联系在一起,一同进入了月亮之中。
根源上或与远古生殖崇拜有关
然而月月开花的也不仅有桂树,有药用价值的也“大有树在”,即便是从这两方面讨论,似乎也依然没有将“为何偏偏是桂”的根源探究清楚。
在这种背景下,另一种从文化根源上进行解释的说法或许更能追本溯源。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中的万物之母,女娲的“娲”字,与“蛙”“娃”语音和语意上都存在关联。不管是“蛙”还是“娃”,偏旁中都有“圭”字。从文字的起源来看,它们都是由“圭”字演变而来。而巧合的是,“桂”也同“圭”同源。
圭,是一种重要的古代礼器,上圆下方。古代典籍中有载,桂树得名于“桂”,或是因为桂叶的形状,神似这种“圭”的古代礼器,因此才取名为“桂”。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女娲、青蛙的“蛙”,或者“娃”,以及“桂”,它们从文化上溯源来说,都具有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正是远古时期的生殖崇拜——生命不息,源源不断。青蛙繁殖能力强,一直是古代先民对蛙崇拜的原因;女娲造人,也是一种生命不断出现的象征。
于是我们也就很容易理解,与它们同源的“桂树”也就具有了生殖、生命不息的文化内涵,这是一种远古对母性生殖的完美崇拜。
自古以来日主阳、月主阴。太阳象征着男性,月亮则象征着女性。在此基础上,月亮与桂树深层的文化渊源,也就得到了解释。而神话中的吴刚伐桂,桂树一分为二,随即又愈合。吴刚不停砍伐,桂树死而复生,这种反反复复的过程,也恰好与月亮缺了又圆形成对应,也寄托了远古先人对生命不息的美好愿望。
责任编辑:王雨萌
转发:孙燕
审核:郝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