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下盘练习(太极拳练功指南)

现在的陈式、杨式、武式、岳式、孙式太极拳,基本是以太极理论来作指导的而太极理论实际就是元气学说,内在的元气、真气、正气都是它,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太极拳下盘练习?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太极拳下盘练习(太极拳练功指南)

太极拳下盘练习

现在的陈式、杨式、武式、岳式、孙式太极拳,基本是以太极理论来作指导的。而太极理论实际就是元气学说,内在的元气、真气、正气都是它。

太极拳用太极理论来阐述它的道理,指导它的体和用。从体用来讲,太极拳讲走弧形,走圈,这跟智能功的理论是一致的。缠丝劲是太极拳的一个根本特征,其实很多拳术,如八卦拳、形意拳,也都讲胳膊拧转,只是不叫缠丝劲。不过太极拳对此讲得比较细致。它是从太极立论来讲这个问题的。陈氏太极拳讲缠丝劲有逆缠丝、顺缠丝,大拇指往外一翻是顺缠丝,大拇指往里一扣是逆缠丝。八卦拳讲滚,形意拳讲钻。滚钻落翻,胳膊都要转,一转不就是缠丝吗?太极拳书中有螺旋劲、缠丝劲、抽丝劲三个名词。缠丝劲是总的说法,什么正缠丝、逆缠丝,胳膊上缠丝、腿上缠丝、腰上缠丝。螺旋劲和抽丝劲就不能这么随便叫了。书中对此没有下定义。我在60年代练拳的时候琢磨过这个问题。我的体会是:进如螺旋,退如抽丝。进是螺旋劲,退是抽丝劲。螺旋劲是转圈往前进,用力往前钻。好比拧螺丝,得使劲摁着往里钻。胳膊往回一带这么转叫抽丝。直着抽丝丝就容易断,一边捻转一边往回抽,丝就不容易断。所以抽丝劲就是把几根丝捻成一股往回抽。你看纺线时锭得转动,这样线才有劲;你若硬抽,线就容易断。所以抽丝劲是往回抽的时候转,螺旋劲是往前拧着转。

练太极拳有一个总的、很关键的要求就是要气贴于脊。《太极拳论解》里边讲:“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这对智能功来讲也是很关键的。可我们智能功功法里边没注意这个问题。尽管我们讲过一身备五弓,但没有强调气贴于脊,而太极拳非常强调这个问题。当时我为什么没有强调气贴于脊?因为智能功讲混元气,强调气要充斥周身,而没有强调当中这个主干。另外智能功不练下丹田,直练中上二田,所以我们练三心并站庄时守肚脐,守混元窍。这有它的好处,看来也有它的不足。我觉得作为练功的基础来说,气贴于脊还是不容忽视的。我们练太极拳不讲别的,仅气贴于脊这一点就弥补了我们智能功的不足。

下面讲一讲我们练太极拳应该练什么。

同学们千千万万不要把太极拳作为单纯的拳术来看待,而要把它看作一门学问。我在谈武术时曾跟有些人谈过这个问题。1996年我去过一次台湾,当时台湾大学国术系请我讲武术与气功的关系。武术界一讲武术就得比比,看谁行。在台湾讲武术,人家和你比怎么办?我说:“我是搞气功的,不是搞武术的,所以没法讲武术与气功的关系。因为武术这门学问太深奥了。据我了解,它应包括武术、武功、武道,统称为武学。当然武学中还包括阵法和用兵。”从招式练起来的是拳术。武功讲功夫。以练内气为主而后用到招式上去,这称为武功。武道要研究道学,往成仙上走,所谓“武道通仙道”。武术如此,太极拳作为一门拳术也有三个层次,即太极拳、太极功、太极道。

练太极拳要从一招一式练起,既要健身,又要技击。无论哪一家太极拳都要盘架子,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要学姿式,熟悉动作,掌握姿式要求和动作要领。第二阶段要在熟悉动作的基础上把意念和动作结合到一起。这个意念就包括体和用。这一招是打人的还是防人的,是怎么做的,得加意念。第三阶段就需要认真体会里面的变化。以后还要练推手,搞技击。关于太极拳的要领,陈式太极拳讲了13点,顾留馨他们也讲了13点,有的书写了10点,有的写了6点,情况不完全一样,我在这儿不多讲,同学们看看书就行了。而且把我们讲过的那些形体动作要求拿到太极拳里边基本上都适用。

太极功和太极拳不一样,它从站桩(或打坐)练气入手,先得练气,包括练呼吸。而真正的太极拳是通过练功发动内气之后出现的自发功。里边内气一动称为太极灵动,也叫开太极,太极开起来,身体慢慢打出动作,来通形体、经络、内脏以至于神经。通哪儿哪儿就会有一定的动作,那些动作基本都是往复循环的。现在我们练的太极拳是一些定了型的姿式,什么108式、几十几式。

智能功讲整体性有神气统一于形,有神形统一于气,太极拳的自发功就是神和形统一于气。从气入手(自发功只是其中一种形式),这是太极功。而太极道从意识上入手,意识更无形。智能功都是从根本理论讲起来,先难而后易。理论很难,掌握了理论再去实践就会容易。我们要从学问搞起来的,不能从一个简单的术搞起来。所以我们练太极拳应是太极拳和太极功同时练,并以太极功为主,绝对不能死到一招一式里边。不过不练姿式也不行,练姿式时要有一个内在的核心和灵魂。

未完待续。。。

练太极拳首先要明了太极拳的根本宗旨。

《十三势歌》。歌诀全文如下: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换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卌字,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