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成语典故86个(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
莫辨楮叶“莫辨楮(chǔ)叶”这一成语中的“莫”即“不”的意思;“辨”即分辨的意思;楮叶又名构叶、谷树叶,为落叶乔木桑科植物构树的叶这一成语的整个意思是不能分辨楮叶的真假比喻模仿逼真或以假乱真,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商丘成语典故86个?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商丘成语典故86个
莫辨楮叶
“莫辨楮(chǔ)叶”这一成语中的“莫”即“不”的意思;“辨”即分辨的意思;楮叶又名构叶、谷树叶,为落叶乔木桑科植物构树的叶。这一成语的整个意思是不能分辨楮叶的真假。比喻模仿逼真或以假乱真。
典故出自《列子·说符篇》:“宋人有为其君以玉为楮(构树)叶者,三年而成。锋杀(亦作丰杀,指树叶的肥大瘦小)茎柯(树木的枝茎),毫芒(细毛)繁泽,乱(随意认置)之楮叶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巧食。子列子闻之曰:‘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故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列子》这一记载说的是:都于睢阳的宋国有一个人,用玉来为他的国君雕刻楮树叶,花了三年的工夫刻成了。他刻的这一楮叶,茎脉和叶柄肥瘦得当,叶片上细毛密布,光泽盛润,即使是混杂在真的楮叶中也不能辨别出来。于是这个人就凭着雕刻技术获得了宋国的俸禄。列子听说了这件事,说:“假使天地生养万物三年才长成一片叶子,那么万物之中有叶子的树木也就很少了!所以圣人凭借大道来推行教化,而不倚仗个人的智慧与技巧。”
《韩非子·喻老》中也引用了这一故事,说:“夫物有常容,因乘以导之。因随物之容,故静则建乎德,动则顺乎道……故不乘天地之资而载一人之身,不随道理之数而学一人之智,此皆一叶之行也。”
列子,姓列,名御寇,战国时郑国圃田人,在古籍中又写作列圄寇、列圉寇或子列子;东周威烈王时期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道家代表人物;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他才颖逸而性冲澹,曲弥高而思寂寞,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列子》一书深刻反映了夏末周初交替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一部恢宏的史诗,当时的哲学、神话、音乐、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现,保存了神话传说、音乐史、杂技史等众多珍贵的先秦史料。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在先秦诸子中对生命表现出最达观、最磊落的见解。列子认为,为人处世应该做到“持后而处先”,对于事物的存亡变幻,也应当透过其表面来“察其所以然”。一方面要“恃道化而不恃智巧”,全身远害,一方面也要拥有“投隙抵时,应事无方”的智慧,领会“先忤后合”的圣人之言,进而懂得各种看似无关的现象背后实际上存在着积来已久的缘由。然而世人多纵欲迷性,重利轻道,贪图一时所获,不念长久之积,所以才会闹出许多笑话。只有舍末明本,“归同反一”,因名求实,得其精而弃其粗,才能一睹天道与人事之间的绝妙天机。
《列子》首篇是《天瑞》,意思是说天地之灵瑞,自然之符应,即列子所谓的“不生不化者”。列子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始有终,唯有“不生不化者”,亦即“道”,才能够循环往复、独立永存。“不生不化者”是世界产生与变化的本源,它最初无形无象,历经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个阶段,形成“浑沦”,再自“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的“易”演变为有形的“一”,最终生成天地万物。一切缘自“道”,然而却并非“道”有意为之,天地万物只是自然而然地变化运转,生息盈亏。《吕氏春秋》与《尸子》皆载“列子贵虚”,但依《天瑞》来看,列子自认“虚者无贵”,彻底的虚,必定有无(空)皆忘,消融了所有差别,也就无所谓轻重贵贱等概念。万物自天成,盗者本无心,光阴若逆旅,生死不及情,是为《天瑞》之大意,亦即《列子》全书的纲领。《说符》是《列子》全书的终止,指出世间万物看似纷纭复杂,乱无头绪,但其背后却往往暗藏着某种可循的规律。“符”有“符信”“符验”之意,“说符”即谓“道”与人事的相互应验,可以通过对“符”的解说分析,对暗藏的规律加以洞察体悟。这种“符验”只有圣人才能准确地加以把握体察。
由于《列子·说符》记载的那个宋国人雕刻的楮叶“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后来的人们就从这句话中提炼出了“莫辨楮叶”这一成语。
例句:“当今之学术,真假混杂,莫辨楮叶,因为缺乏充分的真实性和鲜活感,使严肃的学术变为心造之幻影。”(殷谦杂文集《揭皮》) (19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