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金人南下的选择题(惟其才能不问所从来)

引言

古往今来,选官任职的制度一直都是一个国家选拔人才、治理国家的实体规章,又可以称为"仕进制度"。官吏在历朝历代都扮演着辅助君王管理朝政的重要角色,官吏品行才能直接关乎国家大计,由此可以看出,官员的选拔考核在古代朝政上地位的重要性。

是以历代君王都十分重视对官员选拔经验的积累,并不断在任选的过程中完善此类制度,于是就陆陆续续出现了各种形式的选官制度。辟举制度即为选官制度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宋朝金人南下的选择题(惟其才能不问所从来)(1)

一、取人之道犹广——追溯宋代以前官员任职制度的"源来源往"
  • 1、在文献《周礼》的记载中寻找选才制度的"前生"

关于人才选拔的制度记载,可以在《周礼》中找到周朝时期的一些记录,这之前的夏商以及更早时候的制度记载就"无所征,自不待言"。据《周礼》记载,官员可分为王命的"王臣"和不得王命、官长自辟的下臣。由此可以分析得出,周代"辟除"至少有三个特征:"不得王命"的"胥""史"不是命官一类,同命臣有着本质的区别;官长有权任聘自己的所属幕僚;官员的任命是有限制名额的。可见,即便不是所有官职都是"王命",但其也是朝中官僚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代的辟除制度几经具备了后世辟举制度的初步特征。而西汉时期的辟举制度虽同周代的辟除制度一脉相承,但两者还是有着特征上的明显区别。

宋朝金人南下的选择题(惟其才能不问所从来)(2)

  • 2、改朝换代,历史更迭——周后选才制度"何去何从"

西汉时期的辟举制度较之前有了很大改变。首先,西汉和东汉的三公府不仅有权辟举本家幕僚,还可以辟举府外官吏;其次,因三公府在辟举这方权利极大,是以通过公府辟举入仕为官成为主要途径;再者,树大招风,为了集中王权,巩固统治,王者自会限制公府的辟举权,并限定辟举官员的名额。这里,官阶品级较大的官员辟举的权利就较之西汉时期高官任职的权利大很多。

在军事上,周代作战机构中僚属的任用在《史记》中亦有记载:"师尚父左杖黄钺",这里所说的"师"是"参与咨询谋划之师",就是后世所谓的"军师"其职也是"有事则置,无事则罢"的临时性官职。但到了唐朝五代以及宋朝,经过数个朝代的历史更替,这种"临时性"的军事机构辟举才同行政机构的正式辟举一样有了真正存在的意义。

宋朝金人南下的选择题(惟其才能不问所从来)(3)

二、浅探细究,宋朝官员选举制度的内容有哪些
  • 1、从幕府僚属的角度看选才制度

在宋代,幕府僚属虽然不是通过正式的辟举制度才被选中入府的,但其大多采用辟举的方法成为幕僚。较之宋以前,宋代幕府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此用来选拔幕僚的辟举也随之有了较大的改变。有学者认为"幕府"观念最早在北宋初期发生转变,明代时期再次发生较大变化,是以宋代幕府观念变化对辟举制度来说,具有一定的影响。

现存最早发现"幕府"的文献是《史记》中的《李牧传》:"市租皆输入莫府",莫在这里指"大"的意思。后来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认为"莫"应当改作"幕","字之讹耳"。幕府在出现的伊始就与军事密切相关,所以宋代之前乃至宋初,幕府都还是带有军事的标签。秦汉战国时期就有大将军的称号,西汉年间,各类称号的将军皆有辅佐其统帅兵马及征战事务的机构组织,称为"幕府"

宋朝金人南下的选择题(惟其才能不问所从来)(4)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在秦汉"都督统兵制"上发展而来的"都督幕府"

如《晋书》中有载:"四征镇安平加大将军,不开府,持节都督者……幕府兵骑如常都督制……",可见魏晋时期,将军和持节都督都被看作是幕府僚属,这种制度直到北周才被"总管统兵制"所取代。

宋朝幕府观念的转变是受北宋初年加强王权、削弱地方势力的政治影响,此时,幕府与州郡僚属的关系已经不能够轻易划分了,于是就有了《册府元龟》中,将公府州郡与军府僚属统归为幕府的记事了,更有甚者,把奉使官的使团都划为幕府一列。

宋朝金人南下的选择题(惟其才能不问所从来)(5)

  • 2、荐贤举善,合循至公:宋代选官到底如何开展

以辟举制度为例,古人对"辟"的说法是"辟,犹召也"。从另一个层面可以这样理解:用"辟"的方式任官,有聘任制因素的参与,这是辟举的重要特征。

宋初时,皇帝加强了对人事权的收集,是以将有助于分权的辟召制视为"眼中钉",尽管如此,经代代相传留下的辟召制早已在官员选拔的制度中根深蒂固,以致于宋代仍保存此种任职制度。同之前所有选官制度相比,辟举在选举制度中还是占有一定的地位。

铨选是当时最为重要的选官方式之一,其不及之处可通过荐举之法加以补充。《宋史》中有一段关于此法的记载:

"铨注有格,概拘以法……扬其才识而任其能否……时亦以荐举命之,盖不胶于法矣。"

宋朝金人南下的选择题(惟其才能不问所从来)(6)

这说明,举荐制度是作为铨选制度的补充而存在的,但它在转官和改官的方面还是其他制度无法替代的。其次就是辟举制,其作为铨选的补充,同时以补充荐举制的身份而存在。但辟举的选举制度选官,主观因素过多,容易出现纰漏,就会显得不太公正,但在某种程度上,它能弥补全选制度的"僵化",使选官制度更加灵活完善。

宋代规定,"作为举主的一司长官,在辟举属官之前必须具名上奏,征得朝廷同意后,方能任用"。也就是说,宋人辟举,要先出示辟举举状,举主还需"就便取索所辟官出身以来文字、历任等,照验诣实;一面审量,乞于状内开说已审量文字、名伴,结罪保明奏辟。"

这就表明,无论是谁进行辟举选任,都需经过层层审量,最终得到上级的认可才行,这就加强了皇权的收集,巩固了朝政的统治。

宋朝金人南下的选择题(惟其才能不问所从来)(7)

三、宋代举官制度中,举主与属僚的主宾关系处于何种程度

任人唯才是我们对辟举官员的第一印象,实际上,宋代各司举主不仅是因为惜才才辟举幕僚,更重要的是,借助这些辟举幕僚的才能名气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扩大自己在朝中的影响力。所以举主任贤也有自己的标准,比如所辟幕僚与自己志趣相投,被辟者具有一定的名望等。

宋人承袭唐代幕府入仕为官,官至宰相犹其是一件美事的观念,皆以辟举官员能够入朝执宰为荣。但如果"辟人草草",则最易遭人非议。且若举主在朝中遭到诽谤排挤,此时一个在朝中有分量的幕僚官员就可以上议,据理力争,所以,辟举幕僚不仅仅是在选取人才,而是意在光大帮扶举主。

那么举主与辟举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范仲淹曾有言道:"幕府宾客,可为己师者乃辟之。虽朋友,亦不可辟。盖为我敬之,为师则心怀尊奉,每事取法,于我有益尔!"

可见,举主与被举者之间不是简单的上下级关系。常言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富弼的故事也能反映出,幕僚虽为人臣下,但能影响举主,非亲非友,却是一个值得托付的人,所以有学者认为,他们的这种关系,用"主宾"来形容最为恰当。

宋朝金人南下的选择题(惟其才能不问所从来)(8)

当时举主辟举的幕僚多为熟知的能者,是以能够帮助举主在政事及其他方面出谋划策,而被举者自然也有需要举主帮扶的地方。宋代官员升迁需要依靠资历逐步上升,造成"官员积滞、阙少员多"的情况。被举者需尽力辅佐举者,以便得到举主赏识后,获得有助于进仕的资本。如果能够遇到一位好的举主,他升官后,幕僚也一定能够跟在后面沾沾光,尝到甜头的幕僚必会竭尽所能,报效举主。这就表明,举主与被举者的关系是"唇亡齿寒"、相互依存的。

结语

为了维系皇权的"万世一系"和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也为了适应不同时代的政治需要,古代的智者贤能将礼制人伦、道德教育同选官制度相结合,并不断完善制度体系,代代相传,最终形成了历朝历代繁华盛世的安稳景象,这对社会稳定、发展迅速的现下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古代的选举制度,唯才是用,注重品行才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人才选拔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于这份遗产瑰宝,当世之人所能做的就是剔除其糟粕之处,要吸取其精华所在,让其在建设有中国特有的人事管理方面进行科学服务,以发挥其最大的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晋书》

《宋会要辑稿》

《宋大诏令集》

《宋朝事实类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