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场上旌旗所发挥的主要作用:旌以专赏节以专杀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送被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并送上丰厚的礼物以示友好。在完成出使任务之后,苏武一行人准备返回国家。

却不料此时匈奴上层发生内乱,匈奴贵族威逼利诱想要使其投降,多次无果之后,将其迁到北海边牧羊。扬言到只有公羊产仔之后他才能够归汉。苏武历经艰辛,在北海牧羊长达十九年之久,与他作伴的只有一群羊和代表汉朝的那根使节。

当年苏武出使匈奴之时,随行的达百人之多,可回去的时候却只有几个人了,公元前81年,苏武终于回到了长安,百姓们纷纷出来迎接他,看到的是头发胡须全白的苏武拿着光秃秃的旌节,纷纷称赞他是一个有气节的人。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不禁要感叹于苏武十九年牧羊而不屈服的气节,同时可以看到一个细节是苏武从出使匈奴到归汉手中都拿着旌节,那么何为旌节,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一、旌节指的便是古代使者出使之时所持的信物,它是古代帝王授予权力的象征

古代战场上旌旗所发挥的主要作用:旌以专赏节以专杀(1)

旌,是指古代一种旗杆顶上用羽毛或者牦牛尾做装饰的旗帜,《说文解字》中说:

“游车载旌,析羽注旄首,所以精进士卒。从㫃生声。”

旌同时还是君王仪仗的代表,《周礼·天官·掌舍》记载:

“为帏宫,设旌门。”

即君王出行,旌为先导。《说文解字》:“节,信也。”节为信物。

旌节合起来代表的就是用旗帜作为信物,《周礼·地官·掌节》曾写道:“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郑玄注曰:“旌节,今使者所拥节是也。”旌节指的便是古代使者出使之时所持的信物,它是古代帝王授予权力的象征。

旌节从最早记载的周代开始一直沿用至汉唐,到唐朝又有了新的发展,到了宋代因为重文轻武,武将持节便只是作为一种形式存在,旌节也就逐渐变成了仪仗的装饰。

二、不同的时代,旌节所代表的意义,起到的作用也不相同

古代战场上旌旗所发挥的主要作用:旌以专赏节以专杀(2)

旌节首先在先秦时期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左传》《战国策》等之中有着诸多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因为礼乐崩坏,各诸侯国之间战乱不断,兼并战争带来的除了战乱还有各国交往的日益频繁。

一个诸侯国想要吞并别的诸侯国,如果只凭借自己国家的实力去攻打是不可能的,如果国家实力不够它可能就需要和别的国家结盟来一起攻打敌国,又或者需要和敌国之外的周边国家缔结协议,让周边国家持中立或者支持的态度,不要和敌国结盟等等。

在这各种各样的结盟方式之中不可或缺的就是外交使节,外交使节作为君王的代表出使别国为自己的国家谋求利益,于是他们就需要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东西来作为凭证,证明自己的身份,代表自己的国家。旌节则因为简易易行得到了应用,成为了信物。

汉朝时期在旌节的使用范围就更加广泛了。汉武帝时期将天下分为十三州,派遣刺史为长官,持节乘车周行郡国。国内尚且如此,出使国外更不用说,张骞出使西域,苏武出使匈奴皆是持节前往。

由此可以得知在这一时期,但凡是皇帝派遣,无论是国内或是国外都需要持节前往。汉代的旌节除了出使,巡查之外,还有了节制军事的功能。

古代战场上旌旗所发挥的主要作用:旌以专赏节以专杀(3)

征和二年,戾太子持赤节发兵,汉武帝为了和他有所区别改为黄旄。到了东汉后期,社会动荡加剧,各地军阀为了更加随意的调动军队,持节也就更加频繁广泛了。

持节代表的是皇权,但是皇帝就能够全心全意的将权力安心下放吗?显而易见是不可能的,皇帝对于授节是非常慎重的,在制度方面也做了各种详细的规定。例如按期归节复命,失节,矫制都是重罪。

到了魏晋时期,持节的功能范围并无太大的变化,仍然还是出使,巡视和节制军事,只是比重有所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军政合一,地方武将普遍持节,但因任职轻重分为使持节、持节、假节的名号。

三者分别在权力上有所不同,使持节可以专杀二千石以下官,在军事行动中可以专杀二千石的官;持节可以专杀无官位者,军事行动中可以专杀二千石以下的官;假节可以在军事行动中专杀犯军令者。

除了这三者之外还有一种假黄钺,持有此节的人一定是已经掌握最大权力的人,非领方面军事和主持朝政之人不能持有,可以专杀持节专使。

到了这一时期旌节制度的主要功能已经从出使巡察逐渐转向了节制军事。节成为这一时期地方武将的一个基本标志,赋予了较大的权力职能。

四、唐朝以后,旌节所代表的意义被区分开来,“旌以专赏,节以专杀”的现象出现

古代战场上旌旗所发挥的主要作用:旌以专赏节以专杀(4)

在中国古代社会之中最主要的矛盾之中,其中之一便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旌节制度在逐步发展到唐宋时期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此同时因为其主要职能从出使巡查转变为授权给军事将领,这一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唐后期藩镇割据,节度使权力过大的情况做了铺垫。

唐朝时期的专使符节分为了两级,一为旌,一为节。旌节分离是这一时期最大的一个表现。

“旌节之制,命大将帅及遣使于四方,则请而佩之,旌以专赏,节以专杀”。

这是记载于《旧唐书》的关于旌节制度的一句话,将旌节制度的目的,授予过程,旌节职能都表现了出来。

代旌节所主要适用的范围在于礼仪、出使、巡察和节制军事等方面,较之前代没有太多的变化,但其在军事方面的职能是更加强化的。

首先在礼仪方面,《通典》之中记载了许多用节的场面的仪式,例如皇后受册,皇太子受册,遣使册受官爵等等都有持节者的出现。

古代战场上旌旗所发挥的主要作用:旌以专赏节以专杀(5)

再者是出使方面,护送公主和亲、吊唁将帅勋贵或者睦邻使节等都有持节前往的行为。例如唐太宗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嫁吐蕃,便是命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王道宗主婚,持节护送公主。

接着是巡察方面,景云元年派十道节度使持节巡抚天下,督导下属勤于教化。

以上三个方面持节主要体现的还是皇权的代表,使者持节代表君王办理专务,为的是便宜行事。

唐朝旌节制度最后一个职能便是节制军事。《资治通鉴》曾载:景云元年,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开始使用。景云二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节度使受职之时,朝廷赐以双旌,双节。

中国古代旌节制度发展到唐朝已经是鼎盛阶段了,旌以专赏,节以专杀,旌节制度将权力下放武将,地方武将拥有了节制军事的权力,导致地方权力过大,军权削弱,这也就易于导致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

因此到了宋代时期,总结前代的经验教训,实行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措施,武将兵权大大削弱。旌节的功能失去了权力下放的意味,更多的成为了一种皇帝旌表大臣的工具或者是皇权的装饰。

五、明清两代,旌节体系逐渐被尚方宝剑所代替

古代战场上旌旗所发挥的主要作用:旌以专赏节以专杀(6)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中央集权是在不断加强的,所有的措施制度都是围绕着这个方面来不断完善的。可是中央集权体制之下的管理也总有力不从心的时候,这时在一些特殊情况之下授予地方官吏或者将领一定范围内的专断权力也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前代经验教训,统治者对于权力下放都是十分谨慎的。

赐尚方剑的制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尚方剑的记载最早的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历代也有以尚方剑铲除奸佞的典故。一直到了元代才形成了以授剑仪式赐尚方剑,象征专断权力的制度,此时的尚方剑并没有形成专杀的权力。

到了明朝的时候,中央集权加强,皇权是不允许有臣下专断权力出现的,可随着时局的发展,在一些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啊,君主虽说是不愿意,但是也不得不下放权。

在万历时期出现了赐尚方剑制度。被赐予尚方剑便拥有了专杀、专断、便宜行事的权力,这样权力与唐朝旌节体系之下的节度使相比还是有所制约的。因为所处时局不同,君主猜忌,朝廷党争等等,就算是赐予了尚方剑,拥有者也很难行使这样的权力。

结语

中国古代的旌节体系在历代的发展过程中,从外交遣派使者的象征发展成对国内外皇权派遣的代表,到最后拥有节制军事的职能经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最终在唐朝形成旌节分离的局面,与之相伴的是节度使专权和藩镇割据。

地方势力的过大也让之后的君主提高了警惕,不再轻易下放权力,旌节也成为了仪仗的装饰品。但在时局变化之中,在必要的一些情况之下,权力下放也时有发生,但是不再会形成地方势力独大的情况。被赐予尚方剑拥有专断权力的人也并不能安心使用权力,反而因为各种权力相互掣肘,难以协调。

参考文献:

《新唐书》

《旧唐书》

《资治通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