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专家剧情分析(年少不懂徐福贵)

妈宝男、中国式俄狄浦斯、主要/次要人格、乐观的悲观主义者......一系列的悲剧事件,激发了我们内在很多的复杂情绪, 也就是荣格所说的:集体潜意识

《活着》,是中国电影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峰。

它拍出了中国的历史,拍出了时代的故事,还拍出了几代人的创伤。

影片讲述了:

主人公福贵嗜赌成性,妻子家珍屡劝无果,带着女儿和腹中胎儿离开了他;

当晚,福贵输光了所有家产,气死了父亲,带着病恹恹的母亲在破屋生活;

一年后,妻子带着女儿和刚出生的儿子回到家中,福贵靠演皮影戏讨生活;

但好景不长,内战时期,福贵意外被国民党抓去当劳工,被迫与家人分离;

几经辗转终于回到家中,发现母亲已经抱憾而终,女儿因发高烧成了哑巴;

一家人好不容易获得团圆,儿子却在学校遭遇意外,被倒下的围墙砸死了。

多年后,女儿与一名工人喜结连理,却在生儿子时大出血,抢救无效致死……

这其实是一系列悲剧事件,但我们却对它特别有共鸣。

因为它激发了我们内在很多复杂的情绪,也就是荣格所说的:集体潜意识。

01妈宝男&永恒少年

福贵出生于富贵人家,从小吃穿不愁,嗜赌成性,常常一赌就是整个通宵,然后天亮后由奶妈从赌场背回家,倒头就睡。

每当父亲训斥福贵不成器的时候,母亲都会想方设法护着儿子,不让父亲责罚儿子。

也由此,她把福贵宠成了妥妥的妈宝男

妈宝男有2个典型特点:

其一,性格单纯。

影片中的富贵,没有经历过磨难,有一种傻白甜的感觉。

赌场老板和龙二联合给他下套,他却丝毫意识不到对方在骗他,直到最后把家产输个精光。

其二,没有担当。 福贵娶了妻子家珍,生了个女儿。 妻子在怀第二胎时,想跟福贵安心过日子,劝他戒赌。 但福贵做不到,他就是要出去玩,无法承担家庭的责任,也无法发挥父亲的功能。 总的来说,他在家是个妈宝男,出去就变成了永恒少年,没有真正长大。

02中国式俄狄浦斯:以失败的人生来战胜父亲

然而一夜之间,福贵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首先是妻子家珍在心灰意冷之下,带着女儿和腹中胎儿离开了他;

其次是在赌场老板和龙二的合伙算计之下,他输光了所有的家产;

最后在拿祖屋抵扣赌债的时候,父亲经受不住打击被活活气死了。

这一系列接二连三的打击,对福贵而言,是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

他把媳妇赶跑了,把父亲气死了,最后跟妈妈住在一个破旧的房子里——

从某种意义来讲,这是中国版俄狄浦斯的一个表现。

西方的俄狄浦斯,一般是指儿子成功战胜了父亲,超越了父亲。

但《活着》很有意思的一点在于:福贵是以失败把父亲气死的。

影片有一幕,福贵赌完回来后,跟父亲吵架。

父亲骂他成天赌博不争气,福贵反驳父亲:

“你没资格教训我,我们家4个院子,被你输了3个,如今只剩下1个。”

言下之意,父亲曾经也是一个嗜赌成性的败家子。

所以福贵以“输房子”的方式来跟父亲对抗,就是以失败的方式来跟父亲对抗,终于把父亲搞死了。

这就是我们中国版的俄狄浦斯——

不是以「成功」来战胜父亲,而是以「失败」去战胜父亲。

这个现象在我们社会其实很普遍。

比如父亲是个成功的律师、医生、企业家,而最让他们头疼和受打击的是:

儿子不像他们这般优秀,成绩非常差,甚至不学无术,休学在家。

这其实也是中国版俄狄浦斯的体现。

03主要人格&次要人格

这个电影好在什么地方呢?

它让福贵彻底跌到了人生的谷底——

第一,他的房子没有了;

第二,他的父亲死掉了,妈妈生病了,妻子抱着孩子离开了他。

整个家一夜之间分崩离析。

当他输到谷底的时候,也是他真正开始成长的时候。

在输光了房子,给父亲办完葬礼的时候,龙二对福贵说:

“要不你先去外面找房子搬家,留你妈妈在这里住几天,我替你照顾她。”

那个时候,福贵的整个眼神已经不一样了,已经有了一点男人的气质。

所以我们对人的性格要抱有这样一种观念:

它分为「主要人格」和「次要人格」。

但电影中,福贵一开始呈现出来的主要人格是:

特别单纯、爱玩、没有家庭担当,像一个长不大的小孩。

在思维能力方面,他是欠缺的,不知道妻子要准备离开他,也不知道别人在算计他。

这时出现一个重大打击,刺激了他的改变,甚至让他的次要人格突然出来了。

当一年后妻子抱着孩子回来的时候,福贵已经变成一个能够承担责任的男人和父亲了。

在后来的日子里,不管多么苦,他对家庭都是非常有责任、有担当的。

甚至在被国民党抓去当劳工的时候,天天过着命悬一线的生活,他心里挂念着的依然是老婆和孩子。

这就是俄狄浦斯的意义——

你“杀”死了父亲以后,你自己就要变成男人。

所以我们看一个人,不仅要看他的主要人格,也要去看他的次要人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看见一个完完整整的人。

04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我们常说人生有两种主义,一种是悲观主义,一种是乐观主义。

比如一瓶水喝了一半,乐观主义者说还有一半可以喝,悲观主义就说只剩一半可以喝了,这就是二者典型的区别。

《活着》这部影片,阐述了围绕在福贵生命中的一系列悲剧事件。

但与此同时,它也存在戏剧性的一面。

比如福贵的女儿,好不容易怀孕了,却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大出血。

这个时候它呈现了一个戏剧性剧情——

本来一个教授是可以救活福贵女儿的,可却因为饿得太久,一口吃了七个馒头,整个人被噎住了,导致错失了救活福贵女儿的时机。

这本是一个充满遗憾的悲剧。

可是在影片的最后,福贵带着妻子、女婿、外孙给女儿上坟的时候,大伙聊起这个事情。

说到那位教授自从那件事以后,再也不敢吃馒头,连面都不敢吃了,只敢餐餐吃米饭。

大伙都忍不住笑了:“米比面贵多了,那他的生活成本就高了。”

明明是个悲剧,大家竟然都在笑。

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他们能够完成哀悼。

影片从开始到最后,已经死了好多人,福贵的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全都死了,这其实是很沉重的事件。

但他们在聊这些事情的时候,能够做到坦然地谈论死亡,说明这些活着的人,他们心中有爱,有回忆,且具备哀悼的能力。

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它有点悲伤,有点幽默,有点害怕(害怕这些不幸事件还会发生),然后回忆起来还有点甜甜的愉悦的温暖的感觉。

在这种悲伤之中,我们还能够听到一点笑声,能够感到某种欣慰,这就叫做:

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这就是悲剧的特点——

它往往让人荡到谷底,然后再让你感觉一点点地温暖起来。

对那些在谷底里苦苦挣扎的人,一点点微光,也许就是熊熊的火焰,能够让人重新燃起生存的意志。

这就是《活着》这部电影的力量所在。

读心专家剧情分析(年少不懂徐福贵)(1)

文/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 tangle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