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些礼仪(最高的礼节是禁欲几天)
儒家经典《礼记》记载:祭礼,并不是外界有什么东西强迫你这么办,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自觉行动。春夏秋冬,时序推移,人们感物伤时,触景生情,不由地就会想起死去的亲人,这种感情的表达就是祭之以礼。
到了将要举行祭祀的时候,君子就要斋戒。斋戒也可以说是不放纵自己的意思,让自己身心清明而恭敬。到了要斋戒的时候,禁忌之事就不能做,欲望也要加以限制,耳朵不听音乐。所以古书上说:“斋戒的人不放纵欲望。”,心无杂念邪念,所思所想必然合乎正道。所以君子的斋戒,其目的就在于达到身心的纯洁。为此目的,先散斋七天收敛一下心志,然后再致斋三天加以修整。把心志收敛住了就叫做斋戒。斋戒是高度的身心纯洁,然后才可以和神明打交道。所以,在祭祀前十一天,宫宰要郑重地告诫夫人,于是夫人开始斋戒,先散斋七天,接着再致斋三天。国君在国君的正寝斋戒,夫人在夫人的正寝斋戒。
散斋的意思,包括杜绝房事,不近女色,不听音乐,不大吃大喝,不放纵对食物的欲望。笔者认为,古人把斋戒定为最高的礼节,是很有道理的。放纵欲望的结果是给自己带来了快感,有快感的念想就会生起更大的贪心,如果贪念得不到满足,便有怒气,于是不好的情绪产生了;贪念也让人疑虑恐惧,这些底层的情绪有时候很微小,不容易让人察觉。而带着不好的情绪去祭祀,实在不合适。一个人对别人最大的尊重恭敬是不放纵自己,如果一个人对别人肆无忌惮的表达情绪,是最大的不尊重,哪怕他只是心里有邪念恶念没表现出来,但是气场就不一样了,对方也可能会感觉到。
如果没有负面的情绪,心念便纯洁,用纯洁的心去做事,不管是去祭祀大恩的父母,还是去做其他的事,感应就不一样,气场不一样,给人的感受不一样。就像餐厅服务员穿着一件干净的衣服去迎接客人,给客人的感觉会好,如果穿着一件肮脏的衣服去待客,效果又不一样。如果我们郑重其事的时候,只在乎外表的干净纯洁,却忽略了内心的真诚纯洁,那样事情不会完美。
不仅祭祀祖先之礼会斋戒,古代有时候聘礼也要斋戒,尤其是领导人要聘用重大人才。刘邦想召见韩信,让他做大将。萧何说:“您素来傲慢无礼,现在拜大将,却如同儿戏,这就是韩信想跑路的原因。如果您真的想拜他为大将,要选个黄道吉日,斋戒,设拜将坛,备全礼仪才行。”,后来刘邦答应了萧何的要求。
还有送特别宝贵的礼物之前,也要斋戒。蔺相如曾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惧怕贵国,不敢不奉献出来。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