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有心与五脏六腑不一样(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彦语有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说的是任何事物都不能单打独斗,要有互相支持,彼此制约。心脏与人体的五脏六腑也是互相关系,依托共存。五脏之间的关系如何?

要说得清楚,将会涉及到人与自然,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生克乘侮,亢害承利,五脏相关等许多极深奥专业的理论问题。在这篇科普性的短文,只能简要说明心与五脏的基本关系,了解养心不是单独注重心脏的病变,而是要综合考虑到其他脏腑对心脏的影响。这就是中医的整体观,既见树木,也见森林。

为什么只有心与五脏六腑不一样(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1)

图文无关,仅为配图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心、肝、脾、肺、肾合称“五脏”。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等六种器官,“奇”作异字解,“恒”则常的意思。这六个器官其生理功能有异于正常的腑,故称“奇恒之腑”。

在脏腑相配上,中医脏象(内脏表现在外的征象)也称脏腑学说,与阴阳表里玄论,来说明脏腑的相关作用。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为阴、为里,小肠为阳、为表。余四脏同此,则肝与胆、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相表里。相表里的组合是依据一脏一腑,一阴一阳,生理功能互相配合,并由其经脉互为络属来构成表里关系。那么“三焦”被孤立出来,无相关脏相配,如何解释?

“焦”字的含义历代医家认识不一,有认为“焦”当作“膲”,是体内脏器,有形之物;有的认为“焦”字从火,为无形之气,能熟腐水谷,有的认为“焦”为“樵”槌、节之意,是人体三个部位,即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

总之,中医认为三焦又称“孤腑”,有主持诸气,总管人体的气化作用,为通行元气和水谷运行的道路。也用于人体部位的划分,即横膈以上为上焦(心、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脾、胃),脐以下为下焦(肝、胆、肾大小肠、膀胱)。

在五行相关上,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变化。中医借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脏腑生理、病理、与外在环境的相互关系,来诊断、治疗。五行学说主要是用生克乘侮来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相生即互相资生、助长,相克是相互制约和克制,这是正常的资助克制过程,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则制动关系。

乘侮是返常现象,乘即乘虚侵袭,侮是恃强凌弱。乘是相克太过,侮是“反克”,例如木克土,若木气过亢,便木乘土,使土更虚。而金克木,如果木气过亢,或金气不足,木就会反过来侮金,故称“反克”,所以五行之中必须互相协调,有助有制,才是自然的正常变化运行规律。

五行相生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以次孳生,往复无尽。五行相克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彼此克制,如环无端。

五行用于人体脏腑,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因肝喜条达疏泄,木有生发的特点,故肝配“木”,心阳有温熙作用,火有阳热特征,故心配“火”;脾为生化之源,熟腐水谷,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故脾配“土”;肺主肃降,金有清肃,收敛特性,故肺配“金”;肾有主水藏精,水有润下的特征,故肾配“水”。

这样我们会明白,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肾(水)之精以养肝,五脏互相资生为相生。五脏互相制约体现如下,肺(金)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上亢;肝(木)条达疏泄,可以疏通脾(土)的壅郁;脾(土)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太过,这是相克。

每个脏都有资生者,也有制约者,人体犹如一部精密机器。其实比机器还复杂,精密得多,许多人体奥秘尚未揭开,不能不感叹造物主之伟大。以支持着正常运转,完成人体生长壮老已全过程。

为什么只有心与五脏六腑不一样(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2)

图文无关,仅为配图

上面讲了五脏的关系,如何用这些关系来养心呢?

中医认为,心位于胸中,有心包络裹护于外,主要功能是主血脉,藏神。心主血脉是指心脏有推动血液在脉管里运行,推动力是心气。气为血的统帅,心气旺盛,血脉通畅,面色显得红润而有光泽,即“其华在面”。若面色青紫,或面色晄白、唇白,脉搏细弱或沉涩结代(脉来不畅,心律失常),可认为是心气血不足或心脉瘀阻。

心藏神,是指心所主的神志,即人的精神思维活动。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思维是大脑所主,也有中医人士认为脑主神明。但传统中医将精神思维归于心的生理功能(具体不同的学术观念这里不展开)。

在《内经》中认为“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任是担任、接受的意思),而心气血旺盛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血充盈,则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心气血亏虚,可出现失眠、多梦、健忘、神志不宁等症状;如果血热扰心,可见谵妄、狂躁、昏迷、不省人事等症。

明白这些道理,对心脏与脏腑之间的基本关系,我们会明白养心时,除了关注心脏本身的病变外,也要重视其他脏腑对心的影响,针对病因调摄养生治病,才会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为什么只有心与五脏六腑不一样(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3)

图文无关,仅为配图

下面以失眠、心悸为例,谈谈五脏相关的认知和得失。以冀举一反三。

失眠、心悸在心系疾病十分常见。如果单纯用安神助眠的中药或西医的安眠药,暂时睡眠能好转,但身体导致失眠,心悸的病因可能不能改善,终生对安眠药的依赖。中医对因、辩证用药是其精华,但只有医术精湛,细心体察的医生才能达到。

如失眠、心悸,兼见面色苍白无华,稍劳更甚,唇甲苍白、头晕、乏力、难以入眠、易醒、梦多,为纳欠佳,或便溏、口臭、舌质淡,脉沉细无力者,症属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可用归脾汤治疗。补益心脾。因为脾(土)生化水谷精微,生血之源,脾(土)生肺(金),是脾气壮旺,肺(金)生肾(水),肺之气充足、肾精得到补充,肾(水)生肝(木),肝血旺,肝(木)生心(火),肝藏血能济心血不足,这样起到补益心气的作用,便能治愈失眠、心悸。

在用药上,人参(红参或西洋参)、黄芪鹿茸、五味子、当归等,故有补益心气、精益补肝的功效。人参与五味子相配,是生脉散的主药,,但五味子能安神定悸。鹿茸与五味子为伍,补肝血益肾精,滋肾涩精,益气生津、宁心敛汗。黄芪、当归二药,名为当归补血汤,是补血首方,但黄芪份量是当归的五倍,体现“气为血帅”的祖方原则。

如果心悸、失眠是肝阳上亢,肝火旺引起,会出现心胸烦渴,面红目赤,头晕胀痛、口干苦、急躁易怒,胁肋灼痛、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这是木生火太过,相火(肝火)干扰君火(心火),是心火亢盛而致失眠、心悸,便要清心肝之火。可用导赤散合龙胆清肝汤治疗,属实症治法,慎用补气益血药物。

又如失眠、心悸是由肾阴虚火旺,症兼见腰膝疼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男子阳强易举、遗精,如女经少闭经,或崩漏不止,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躁、咽干、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等肾阳虚火旺等症。五行上水克火,则肾水充足,能上济心火,是心火不亢旺,若肾阴虚,肾水不足,虚火亢旺,不但不能克制心火,反因相火上亢,心火更旺。

这“火”属于虚火,不能用清实火的方法,要用滋阴降火,育阴潜阳的治法,方可选知柏地黄丸,大补阴煎、黄连阿胶汤等方加减。火降心神宁,便能安眠止悸。如大补阴煎,由熟地,龟板、黄柏,知母清肾中虚火,滋养肾中阴精。

在临床上,我们可师其意,选用具有相同功效的药物配伍,也能达到较好疗效。如在清补气阴,生津止渴的基础上,西洋参、麦冬、五味子、石斛、冬虫夏草均有如此功效,重镇安神、育阴潜阳,也可用生龙骨、生牡蛎,龟板、鳖甲等镇潜之品,临床上可灵活运用。

上述举例治失眠、心悸,还有其他不同症型,采用不同治法和方药,未能一一举例。旨在借用五脏相关、五行生克理论的临床运用,来说明治病养生要有整体全局观念,不可头痛治头,脚痛医脚。

本文指导医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志雄教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