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学期语文练习题(五年级上学期语文1-4单元精读课文课后练习题答案)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课后练习题答案,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五年级上学期语文练习题?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练习题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课后练习题答案
01
《窃读记》
作者是林海音,代表作品:《城南旧事》
1、说说作者在什么地方读书,在那儿读书有什么不便之处?
(作者在私人开的书店读书,在那儿读书不但经受饥饿和腿酸脚麻的煎熬,而且经历心里的担忧和惧怕。)
2、找出课文中写“我”如饥似渴地读书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1)、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贪婪: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写出“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2)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动作词“跨、踮、挤”写出书店顾客很多,表现“我”想读书的急切心情,读书的如饥似渴。)
(3)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写出我虽然饿得饥肠辘辘,但是读书让“我”得到了精神的满足、充实,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3、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的窃读滋味心理活动的句子。
(1)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窃”指的是只读不买。快乐是因为书籍给我带来智慧、知识,惧怕是因为怕被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
(2)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在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通过“我”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进行对比描写,写出“我”为雨天能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更表现“我”对读书的热爱。)
4、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说说对“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指的是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
才是健康的成长的人。)
03
《走遍天下书为侣》
“侣”指伴侣,可以换成“伴”。
1、说说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
(因为作者把书当做朋友,当做家园,每读一遍,总能发现新东西,总有新感受。)
2、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是什么?她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
示?
(作者反复读同一本书的不同方法有:①思考内容,揣摩写作目的;②续编故事,
品读片段;③再读其它,寻找新知;④列出单子,积累所得;⑤想象作者。这种读书方法启示我们要从多角度反复读书,要多读多想多思考,才能有自己真正的读书体会。)
3、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故地”指书已经读了很多遍,很熟悉了。写出作者对书浓郁的情感。)
仿写: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良师,也是一种最好的精神粮食。
4、重点句子的理解。
① 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作者将书比喻为朋友和家,充分表达出对书的喜爱。朋友间次次相见,家天天
都回,却不会生厌,反而有新的感觉,新的收获,巧妙地说明了一本书可以常读
常新,百读不厌。)
② 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作者在列举了“一遍遍地读一本书”的方式方法后的由衷感叹。书,不是枯燥
的、呆板的,而如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生动。这句话也与题目《走遍天下书为侣》相呼应,相对照。)
③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
读同一本书。
(指读者因阅历、体验不同而感受不同。每个人都有个性化的读书方式、方法,收获也是独特的。以自己的方式阅读,对书有独到的见解,才能使书真正内化为
自己的东西。)
05
《古诗词三首》
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
(意思: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我回到家乡呢。感情: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2)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欲:想。意万重: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意思:洛阳城里秋风乍起,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可要说的话太多
了,不知从何说起。感情:表达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3)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聒:声音嘈杂。
(意思:又刮风,又下雨,将士们的睡梦被打断,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再也睡不着了。感情:表达将士深切的思乡之情。)
06
《梅花魂》
1、课文通过那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五件事:①教“我”读唐宋诗词,读到思乡诗词时落泪;②因为“我”弄脏墨梅图而发脾气;③因为年龄大不能回国时哭了;④离别前送“我”墨梅图,教导我;⑤临别时送“我”绣着梅花的手绢。)
2、“梅花魂”的“魂”是什么意思?
(“魂”指的是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在文中是指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就是“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3、课文三次写到外祖父的眼泪,读诗时无声地落泪,不能回国时呜呜地哭泣,送别时泪眼蒙眬。
三次落泪,表明了他渴望回国返乡的强烈感情,从三次落泪我们可以感受到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眷恋。
4、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几千年来,
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这段是外祖父对梅花和中华民族有气节人物的赞誉,也是外祖父对“我“的希望和教诲,其实,也是他自己心灵的表白。他漂泊海外,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没有变。
“秉性”本义是指本性。在这里梅花的秉性是指梅花的精神,梅花魂。 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有:岳飞,苏武、文天祥、朱自清。)
09
《鲸》常识性说明文
1、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的。
(课文从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四个方面来介绍鲸的。)
2、课文介绍鲸的时候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
3、读句子,说说加点词语的作用。
(1)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
(“主要” 说明须鲸除了虾和小鱼外,还吃其他的食物。)
(2)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
(“必须”说明鲸每隔一定的时间就要进行呼吸的必要性)
(3)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
(“总是”说明鲸喜欢群居的特性。)
4、鲸是哺乳动物的原因有:
(1)鲸用肺呼吸;
(2)鲸是胎生的。
5、重点句子的理解。
①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作者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不熟悉的事物与熟悉的事物相比较,由象“很大”到鲸“比象大得多”,以此来说明鲸的庞大。这样写,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②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
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作者先列举具体数字来说明鲸的体重,用重量说明鲸大。又以我国发现的一头鲸为例,从它的体重、身长、舌头及口腔的宽大等四方面具体生动地说明鲸的确非常大。这段话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准确、清楚的说明鲸是体形庞大的海洋动物。)
③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
(作者用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鲸呼气时喷出来的气比喻成“花园里的喷泉”。这种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的事物形象具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11
《新型玻璃》
1、新型玻璃名称特点作用
夹丝网防盗玻璃:自动报警,防盗
夹丝玻璃:非常坚硬,安全可靠,高层建筑物使用
变色玻璃:能对阳光起反射作用,改变颜色,自动调节室内光线
吸热玻璃:吸热、阻挡冷空气使室内冬暖夏凉
吃音玻璃:消除噪音隔音
2、作者在介绍各种玻璃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
3、把你想发明得玻璃用喜欢的方式写出来。
(如:我想发明的一种玻璃是净化空气玻璃,它的特点是能吸进废气,释放新鲜空气,作用是净化空气,保护人体健康。)
4、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安然无恙,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不会伤人。
(“安然无恙”是形容平安,没有受到一点儿伤害。本课指夹丝玻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
仍不会伤人。“藕断丝连”原是比喻表面上好像已经断了,实际上仍有牵连。本文是指玻璃虽然碎了,但玻璃片仍粘在一起,不会四处飞溅伤人。这两个词语生动而又准确地描述出夹丝玻璃非常坚硬、不易破碎的特点。)
13
《钓鱼的启示》
1、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坚持要“我”这么做?
(因为“我”好不容易才钓到鲈鱼,鲈鱼又大又漂亮,而且没有其他人看见,所以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父亲坚持要“我”把鲈鱼放回湖里,因为父亲想让“我”从小就受到严格的教育,做一个遵守道德的人。)
2、根据课文内容,用适当的词语概括“我’心情的变化。
(得意——急切——乞求——依依不舍)
3、“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话自己的理解。
(是:对;非:错。捕捞鲈鱼的时间没到,把钓到的鲈鱼留着,这是错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对的。这么简单的道理作者知道,但要真正来这样做到很难。实践道德需要放弃个人利益。我想到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道德抉择,考试时老师多给了分数,没人知道,是告诉老师,还是不告诉老师;路上捡到钱,没人看见,是交,还是不交。)
4、“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诱惑人的“鱼”是指吸引人的事或物,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经常碰到,考试时老师多给了分数,没人知道,是告诉老师,还是不告诉老师?路上捡到钱,没人看见,是交,还是不交?)
5、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从“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可以体会到:父亲也很喜爱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父亲也舍不得放掉它,“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是因为父亲也在经历道德的考验:放,还是不放?“得”:一定、必须,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体会到父亲的坚决,父亲是理解孩子的心情的,但实践道德必须从小严格要求,这是作为一位真正爱孩子的父亲必须做的。)
15
《落花生》
作者许地山,笔名落华生。课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
1、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
(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四部分内容)
2、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
(花生最可贵的是:虽然外在不美丽,不漂亮,却朴实无华、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3、体会下面句子的含义:
(1)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不好看”指花生外在不美丽,“很有用”写出花生很实用。揭示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父亲希望“我们”学习花生的这种品质。)
(2)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人要做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人,不要做只讲外表美而对社会和他人没有益处的人。如:我们每天可见的清洁工人,没有他们就没有干净的生活环境。)
(3)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
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
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爱慕之心”,心中产生喜爱、羡慕的感情。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鲜红嫩绿”、 “高高地挂在枝头上”和“埋在地里”“矮矮地长在地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花生没有桃子、石榴、苹果的外在的美丽,它却具有内在的最可贵之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