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古诗阅读答案(于谦与石灰吟)

【名人堂】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代大臣,民族英雄,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石灰吟古诗阅读答案?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石灰吟古诗阅读答案(于谦与石灰吟)

石灰吟古诗阅读答案

【名人堂】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代大臣,民族英雄。

1398年5月,于谦出生在杭州钱塘一个平民家庭。据《明史.于谦转》载:于谦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 1421年,二十出头的于谦,举永乐十九年进士,进都察院,外放江西道监察御史,派赴湖广巡按政务。

1426年,汉王朱高煦起兵谋叛,于谦被任命为御史,随明宣宗朱瞻基亲征汉军。汉王兵败,跪赴军前请罪,宣宗命于谦历数其罪,于谦掷地有声,义正言明,汉王俯首认罪。

1430年,于谦屡创佳绩,宣宗深知于谦才能可堪大用。于是亲手写下名单,递交吏部,这一次,于谦从正七品提升到正三品。

此外,他巡抚河南,山西等地,多次上书,为百姓减轻负担,负责督促修缮堤岸,又下令种树、打井,于是,榆树夹道,路无干渴。

直到正统年间,内阁朝政主持“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去世,太监王振专权,这之后,宣宗去世,明英宗朱祁镇继位。

1449年,由于王震的劝说,大明英宗朱祁镇亲率20万大军,御驾亲征,结果不幸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兵败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是明英宗朱祁镇一生中的耻辱,也是大明朝的奇耻大辱。

在敌军围城、英宗被俘、国无长君的危险情况下。于谦联络了一大批大臣,以“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为名,联名要求孙太后同意离朱祁钰为新皇帝。

之后,朱祁钰改元“景泰”,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消息传到也先(蒙古军首领)处,也先怅恨久之,对蒙古军来说,这一招意味着他们再也没有了要挟的筹码。

也先大怒,派兵攻城。在于签的部署下,五天五夜的鏖战,终于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京城转危为安。

1450年,明景帝朱祁钰在朝臣的劝说下,迎英宗返回朝。

1457年,随着儿子和皇后相继去世,景帝朱祁钰也身染重病,不久于人世。临死之前,他仍然不肯立明英宗之子朱见深为太子。

鉴于此种情况,一四五七年二月 十六日夜 ,徐有贞、石亨等引军千余潜入长安门,掖英宗登辇,自东华门入宫。十七日早朝时分,徐有贞高声宣布英宗复辟。史称“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后, 朱祁镇命斩于谦于市,并籍没其家产(家产充公)。据说行刑之日,飞沙走石,天光阴霾。百姓都认为他是冤枉的,人们都对忠臣之死愤愤不平。

于谦被杀后,按例应当抄家,可抄家的官员到于谦家时,才发现这是一项十分容易完成的工作。因为抄家的时候,没有什么可以拿走的东西,唯独锁着的正房里有一些皇帝赏赐的诰敕、蟒袍、宝剑。

成化初年,于谦冤案终于得到了昭雪。弘治二年,赠于谦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万历改谥“忠肃”。

一介文士,在历史的洪流中站稳了脚跟,终于站成了不朽。

正如清代袁枚(字子才,号随园居士)诗云: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岳飞,于谦)人间始觉重西湖。

【读典明理】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于谦《咏煤炭》

【古话今说】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出自于谦的诗《石灰吟》,全诗如下: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就是把我弄得粉身碎骨,我也丝毫不会害怕;即使牺牲生命,我也要保住一生的清白留在人间。“浑不怕”或做“全不怕”,原诗借赞美石灰被烧得粉碎,化作一团白粉来比喻志士仁人高尚的人格和视死如归的壮志;即使受尽折磨苦难,也决不改变操守,决不向暴力屈服,仍要保留那顶天立地的伟大人格,以“留取丹心照汗青”。

“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出自于谦的咏物诗《咏煤炭》,全诗如下: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诗意为:凿开混沌之地层,获得煤炭是乌金。蕴藏无尽之热力,心藏情义最深沉。融融燃起之炬火,犹如浩浩之春风。熊熊洪炉之烈焰,照破灰沉之夜空。钟鼎彝器之制作,全靠原力之生成。铁石虽然已死去,仍然保留最忠心。只是希望天下人,都能吃饱又穿暖。不辞辛劳与艰苦,走出荒僻之山林。

这首咏物诗,是作者以煤炭自喻,托物明志,表现其为国为民的抱负。于写物中结合着咏怀。第一句“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借咏煤炭点题。第二句“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正面抒怀,说这里蕴藏着治国安民的阳和布泽之气。“意最深”,特别突出此重点的深意。“春浩浩”承接“阳和”,“照破夜沉沉”,对照着写,显示除旧布新的力量。古人称庙堂宰相为鼎鼐,这里说宰相的作为,有赖于其人具有生成万物的能力,仍从煤炭的作用方面比喻。第三句“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铁石”句表示坚贞不变的决心,也正是于谦人格的写照。第四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但愿苍生俱饱暖”,从煤炭进一步生发,即杜甫广厦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之意而扩大之。末句绾结到自己出山济世,一切艰辛在所甘心历之的本意,即托物言志。

综上所述, 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

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己为国,舍己为民。

【听故事,启智慧】

两袖清风的来历

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诗词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表达诗人廉洁自爱,带有劝谏意味的诗词。

例如,明朝于谦的这首《入京》: 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首诗的意思是:绢帕、麻菇、线香这些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可是因为贪官污吏的搜刮,它们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所以,我什么也不带,只带两袖清风去朝见天子,免得被百姓闲话短长。

于谦生活在明朝的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现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

而于谦进京,总是两手空空。有人就劝他带些山西名产绢帕、线香和麻菇进京,分送朝臣。于谦于是写下了《入京》这首诗来作答,表达了自己为官清廉,不愿同流合污的铮铮风骨。全诗在抨击岁时进贡的歪风的同时,也表现出诗人的铁骨铮铮,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和品质。

【创造性反思】

读了《“两袖清风”的来历》,你有什么想法?小组议一议,说一说,并写成小文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