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经济研究所(经济学思想圆桌会)

现代经济学的开创者:亚当·斯密,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亚当斯密经济研究所?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亚当斯密经济研究所(经济学思想圆桌会)

亚当斯密经济研究所

现代经济学的开创者: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1723--1790),是古典经济学的创建者,也是现代经济学的开创者,代表作有著名的《国富论》。

公元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于苏格兰, 1740~1746年间,赴牛津大学求学。1751年后,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不仅担任过逻辑学和道德哲学教授,还兼负责学校行政事务,一直到1764年离开为止。

这期间中,亚当·斯密于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而后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

亚当·斯密与《国富论》

1776年3月《国富论》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并获得很高评价,其经济思想除了影响英国本地之外,还遍及欧洲大陆、美洲乃至全世界,《国富论》一书也成为了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思想代表作。

对于政治经济学的目的,亚当·斯密是这样看的:“被看作政治家或立法家的一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提出两个不同的目标:

第一,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计,或者更确切地说,使人民能给自己提供这样的收入或生计;

第二,给国家或社会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总之,其目的在于富国裕民。”

亚当·斯密虽然并不是经济学说的最早开拓者,他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许多也并非新颖独特,但是在经济学思想史上,亚当·斯密第一次将经济学知识整理归纳成一个统一、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从而开创了经济学的新时代。

因此,也可以说《国富论》是现代经济学诞生的起点,亚当·斯密本人也当之无愧是现代经济学的开创者。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层人民的顺序。”

第二部分是“论资财的性质及其积累和用途。”

第三部分是“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

第四部分是“论政治经济学。”

第五部分是“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

从《国富论》一书的这五个部分内容来看,它几乎可以说包括了经济学所有主要方面,这无疑是一部类似百科全书式的经济学著作,也构建起了古典经济学完整系统的理论大厦。

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

亚当·斯密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财富论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旗帜鲜明地批驳了重商主义的金银财富论观点,提出了劳动财富论,认为财富不是来源于金银,而是来源于国民的劳动,从而形成了古典经济学关于财富的新理论。

那么,如何才能增进一个国家的国民财富呢?他认为,国民财富的增加主要有两条途径:途径之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它主要依赖于分工的深化和市场交换过程的顺畅;二是增加劳动者人数,而这又依赖于资本积累和适当的资本运用。

在《国富论》一书中他是这样写道的:“一国国民每年消费的全部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都来源于国民的劳动。国民生活供给情况的好坏,取决于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与消费人数的比例大小。

这一比例对任何一国国民来说,都受制于两个因素:第一,本国国民运用劳动的熟练程度和技巧、判断力。第二,本国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不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比例大小。”

二、劳动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充分认识到了劳动分工对于经济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劳动生产力上的最大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

他认为劳动分工通过提高劳动者技能、促进技术进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民众的普遍富裕,这是市场经济不同于自给自足的传统自然经济的重要特征。

他列举制针业来说明:“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也制造不出来。

他们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

亚当•斯密认为劳动分工能够促进劳动生产力的原因有三:

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

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

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只有在分工的基础上方才可能。

三:“看不见的手”与市场经济

亚当•斯密提出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概念,认为在市场经济制度下,每一个人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受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也就是说,隐藏在经济混乱表象之中其实有一种自然秩序,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引导个人的自利行为,从而促进社会利益。

亚当•斯密这样写道:“每个人都试图用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清楚增进的公共福利有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个人的利益。

但当他这样做的时候,就会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达到另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个人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效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

从“看不见的手”的市场经济理念出发,亚当•斯密强烈批驳了重商主义者提倡的种种政府管制措施,认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不必要的,而且还容易导致腐败、低效。

他这样写道:“每一个人处在他当时的地位,显然能判断得比政治家或立法家好得多。

如果政治家企图指导私人应该如何运用他们的资本,那不仅是自寻烦恼地去注意最不需要注意的问题,而且是僭取一种不能放心地委托给任何个人、也不能放心地委之于任何委员会或参议院的权力。

把这种权力交给一个大言不惭的、荒唐的自认为有资格行使它的人,是再危险不过了。”

当然“政府不干涉”对亚当•斯密而言,是个普遍的原则,但也不是一条绝对的原则,他同时认为政府也应当承担一些公共服务任务:

(一)、巩固国防,以防止外力的侵犯;

(二)、建立司法组织,以维持社会治安与公道;

(三)、创设公共工程制度,以补救私人企业之不足。他也赞成政府管理邮政、合法限制利率、国民义务教育,及一切自由业或信用业的执照考试等,也同意用公共规章以保障国民之安全,像是采取卫生措施以预防传染病的蔓延等。

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这一观点,受到学术界的普遍重视,并被后来的经济学家继承并发扬光大,最终演变发展成了主流经济学的自由市场理论。

  四、价值与劳动价值论

关于价值问题,亚当•斯密指出,价值涵盖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前者表示特定财货之效用,后者表示拥有此一财货取另一财货的购买力。他进一步指出,有时候具有最大使用价值之财货,往往不具交换价值,水及钻石是其著名的例子。

“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或没有;反之,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甚或没有。

例如,水用途最大,但我们不能以水来购买任何物品,也不会拿任何物品来与水交换。反之,钻石虽几乎无使用价值可言,但须有大量其他货物才能与之交换。”

亚当•斯密自己没有解决水钻价值悖论问题,这个问题留给了后来的经济学家,19世纪的边际效用学派用物品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之间的区别,才比较圆满解决此水钻悖论问题。

另外一方面,亚当•斯密也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在一个劳动是惟一资源的社会中,一种商品的相对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必要劳动的数量决定的。

他这样写道:“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尚未发生以前的早期野蛮社会,获取各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量之间的比例,似乎是各种物品相互交换的惟一标准。

例如,一般地说,狩猎民族捕杀一头海狸说需要的劳动,若2倍与捕杀1头鹿说需要的劳动,那么,1头海狸当然换2头鹿。”

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在一个原始的经济中,劳动既是交换价值的源泉,也是交换价值的尺度。对于拥有一种商品的人而言,如果他想用这种商品去与其他商品相交换,那么这种商品的价值“等于这种商品使他能够购买到或可支配的劳动的数量。因此,劳动是所有商品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当然,亚当•斯密也意识到随着资本的增长,将会使得简单的劳动成本价值理论失效。在他看来,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出现之后,一些商品可以以较高的数额和其他商品、货币或劳动相交换,但这个数额要足够高,包括工资、地租和利润。

商品价值不再决定于简单的耗费劳动,而是决定于购得劳动,它们仍然可以以“它们每一件所购买和可支配的劳动的数量”来度量,是由几部分收入合并起来决定,这就是“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可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

五、分配理论

 亚当•斯密的分配论,是即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及土地地租自然率之决定理论。

 亚当•斯密指出,尽管雇主拥有压低工资的力量,工资仍有其最低水平,此一最低水平是劳动者必须能够维持基本生活,假定社会工人需求增加或工资基金提高,工资将高于最低水平。

就另一角度言之,一国国富、资本或所得增加,将促使工资上涨,工资上涨则促进人口增加。亚当•斯密反对重商主义的低工资观点,而是认为伴随着经济增长工资也理应上升。

斯密认为高工资可以增强工人们的健康和体力,可以激励工人尽力工作,因为高工资可以给工人过上更好生活的希望。

 资本利润之高低如同劳动工资,决定于社会财富之增减,资本增加固可促使工资上涨,却使利润为之下降。亚当•斯密指出,假定商人投资同一事业,因为彼此相互竞争,自然致使利润率降低。

 地租系指对土地使用所支付的价格,亚当•斯密认为,地租高低与土地肥沃程度及市场远近有关。

  六、资本积累理论

亚当•斯密将劳动分工和资本积累看成是推动国民财富不断增长的基本因素,劳动专业化的提高和资本积累的扩大二者共同作用不断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反过来又会增加整个国家的总产出,从而让国民消费水平和国民财富得到增加。

亚当•斯密认为资本积累是大量进行分工必备的另一要素,分工的扩张与生产效率的提高跟资本的总额成正比。资本的积累必须在分工之前进行,因为分工需要使用许多特殊的设备与机械料,都需要以资本来购取。

分工愈细,工具的需要愈多,资本愈显得重要。透过分工过程,可增加劳动生产量,提高国民所得,增强国民储蓄意愿与能力。

  七、赋税理论

亚当•斯密提出四大赋税原则,即公平、确定、便利、经济。

  公平:一国国民应尽可能按其能力以支持政府,亦即国民应按其在政府保护下所享有的利得比例纳税。

  确定:各国民应当缴纳的赋税,须确定并不得随意变更,缴纳时期、缴纳方法、应付税额,都应对纳税人清楚宣示。

  便利:各种赋税完纳的日期及完纳的办法,都应该给予纳税人以最大的便利。

  经济:即最少征收费用的原则。

通过《国富论》一书,亚当·斯密建立起了一个涉及诸多领域内容的庞大系统的经济学体系,也直接为古典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几百年来,它对经济学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实践,始终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现在,在英国爱丁堡老城里依然矗立着一座亚当·斯密的塑像,“亚当·斯密的身后是一把旧式犁,身旁是一个蜂巢,象征着农业社会向商业社会和市场经济的过渡。他的左手捏着长袍,暗示他投入了大部分时间的学术生活。他的右手……搁在一个地球仪上,委婉地提示着观众他作为思想家的形象和世界性的声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