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种植技术难不难(白芨发展前景及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白芨发展前景及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1 白芨发展前景

白芨药用价值潜力巨大,目前较成熟栽培技术仍以块茎繁殖。为进一步开发白芨生产潜能,实现白芨工厂化生产,应当把现代生物技术和传统栽培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研发组织培养及种子培养基直播育苗技术,提高白芨生产苗出苗率及成活率,解决白芨资源短缺问题;同时利用现代育种技术获得白芨优良品系,选育出农艺性状好、产量高、有效成分含量高的优良品系,为白芨产业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

白芨在十堰分布广泛,主要品种有紫花、白花、黄花白芨等。野生白芨常生于疏生灌木和杂草的山坡多石之地,如栋树林或针叶林下、路边草丛或岩石缝中。喜温暖、阴湿的环境,稍耐寒,耐阴性,忌强光直射,喜凉爽气候及腐殖质丰富且排水良好的砂壤土。

2 白芨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2.1 土地整理及覆膜

选择海拔 300~1200m,土壤富含腐殖质、温暖潮湿、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地块,深耕或深挖15~20cm 以上,将土壤整细,选 1.5m 宽幅的可降解地膜覆盖在厢上,四周用土压实。播苗前用地膜打孔机打孔,孔距 15cm,孔深 8cm,种后盖 3~4cm 厚的细土,种植最佳时期 2—3 月。

2.4 白芨病虫害防治

2.4.1 病害主要为黑斑病、块茎腐烂病、根腐烂病、叶斑灰霉病等

黑斑病,黑斑病主要为害花卉和蔬菜类作物叶片,其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枯叶或土壤中越冬,翌年 5 月中下旬开始侵染发病,7—9 月为发病盛期,在白芨大面积种植时较易发生。防治方法:土壤消毒,用 50% 的多菌灵 500 倍液或 70% 甲基托布津湿性粉剂1000 倍液浸种,在栽苗时浸苗基部 10min;根腐病,多在春夏多雨季节发生。此病以预防为主,发病后无根治效果的方法。预防方法:注意排涝防水,深挖排水沟;苗床加强通风排水;叶斑灰霉病,叶霉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以危害茎、花、果实等。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其中湿度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条件适宜时,病斑正面也可长出黑霉,病斑多从底部叶片向上蔓延,严重时致使全部叶片干枯卷曲,植株呈黄褐色干枯状。防治方法:及时清除病株残体和病叶,及时采取药

剂防治。药剂防治可用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 600~800倍液、65% 代森锌可湿性粉 400~500 倍液、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600 倍液交替喷施。

2.4.2 虫害主要为地老虎、金针虫等

最常用的方法为人工捕杀、翻土晾晒,结合间作或套种、轮作倒茬。适时灌溉、翻晒苗床可扰乱地下害虫的活动规律,起到暂缓解作用。金针虫对新枯萎的杂草有极强的趋性,可采用堆草喷药诱杀;必要时使用化学农药辛硫磷灌根防治。

3 白芨块茎繁殖方法

生产上采用块茎繁殖。9—10 月收获白芨时,选当年生老杆带嫩芽的块茎作种,开穴栽植。穴深约 8~10cm,每穴 3 放个种茎,芽嘴向外,每 667m 2 约用种茎 1500 个,栽后施有机肥,盖土与畦面齐平。

4 白芨的采收与加工

历史文献中对于白芨的采收与加工很少。据苏颂《图经本草》载:2 月 7 月采根;在《新修本草》与《名医别录》上有:9 月采;《本草纲目》中提及:8 月采根用:《吴普本草》中有述:2 月、8 月、9 月采。《本草蒙筌》则记载:2、8 月采干。

4.1 采收和初加工技术

采收,白芨秋种 4a 后、春种 3a 后,于 10—11 月其茎叶枯黄时采收,过迟采收则生长不良。此时,地下块茎一般为 7~14 个,采挖时用平铲或小锄将鳞茎连土挖出,剪去须根,除掉地上茎叶运回;初加工,将块茎分开,洗去泥土,剥掉粗皮,置开水锅内煮至内无白心,取出冷却沥干,后烘至全干;也可趁鲜切片,干燥即可。

4.2 道地药材特色采收加工技术

白芨常以块茎入药。将块茎放人水中浸泡洗净,除去须根,放入锅内煮 5min,不见白心时捞出,沥干后再摊在太阳下晒或用明火烘烤,至表面干硬不粘结时,采用硫磺熏蒸,后继续晒或烘至足干,除去杂质和残留须根,使表面呈光洁淡黄白色。

白芨种植技术难不难(白芨发展前景及绿色高效栽培技术)(1)

白芨种植技术难不难(白芨发展前景及绿色高效栽培技术)(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