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字珊(每日一字鱼)
对于人们来说,鱼可以说是一道意义独特的菜肴:逢年过节,鱼是必不可少的--一席盛宴,其他的山珍海味或许可有可无,但如果没上一条鱼,就很难烘托出应有的气氛。不仅如此,家家户户贴的年画中,大多是一个孩子抱着一条鱼。为什么过年少不了鱼呢?
鱼的甲骨文字形表现出浓郁的原始图画痕迹。从字的形体看,不仅是鱼头、尾、躯体像真鱼,而且鱼鳍、鱼鳞也不缺。金文比甲骨文更逼真,连鱼眼、鱼张嘴的样子也都揭示出来了。小篆和楷书的鱼尾变成了四点,但仍然保持了鱼的模样。简化字的鱼将四点用一横来替代,这样简化主要是为了书写上的方便。《说文解字》中有:“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作名词时,鱼字常指鱼这种水中的动物,作动词时,可指捕鱼这种行为。例如《左传》中就说:“五年春,公将如棠观鱼者。”这里的鱼就是作动词用,意思是捕鱼,鱼者就是指捕鱼的人。后来,这种作动词用的鱼加三点水成了渔,于是两个字就有了分工:鱼字作名词,指鱼这种动物;渔字作动词,指捕鱼这种行为。
在古人眼中,鱼是蛟龙、鲲鹏的近亲,也是一种吉祥物,它跃出水门就是龙,化而为鸟就是鹏。古代的哲学家们,大多对鱼怀有非同寻常的感情。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美味佳肴,能够与鱼相提并论的只有熊掌了,只可惜二者是不可兼得之物。孔子虽没有类似的名言,却很实在地将自己的儿子命名为“鲤”,字伯鱼——这既是对鲁昭公赐鱼庆贺的感谢,也是对儿子寄予的厚望。至于庄子,其著作《逍遥游》的首句即为“北冥有鱼,其名为鲲”——这同样也是他人生理想的雏形。他喜看众鱼戏水,并称之为欢乐的最高境界。当好友惠子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他便全然回答:“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孟子能将鱼和熊掌并提,这说明在古人心中,鱼是美味中的美味。春秋战国时,孟尝君的一个门客冯谖因得不到重用,便整天愁眉苦脸、弹铗(宝剑)而歌:“长铗归来兮,食无鱼。长铗归来兮,出无车。”无鱼可食,仿佛也成了怀才不遇的一个标志。更有甚者,如西晋的名士张翰,在异地为官时,因思念吴中家乡的美食,挥笔写下了著名的《思吴江歌》:“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写完以后,把笔一丢,官也不做了,就驾着马车回家乡去去吃他朝思暮想的鲈鱼脍了。
当人们掌握捕鱼、养鱼的技术后,鱼就成为了古人食物中最充沛的资源。一直到现在,家家户户过年时都离不开鱼,一是因为鱼与粮食、牛羊猪等一样,都是年成好、生活富足的象征;同时,鱼和余读音相同,能形成谐声双关的修辞效果,蕴涵着先民对于食物等物质资料丰饶充沛的企盼。
正因为鱼在人们心中如此美味、如此珍贵,所以在古代属于非常拿得出手的送礼礼品。《淮南子》中就曾经讲过一个关于送鱼的故事:鲁国宰相公孙仪特别喜欢吃鱼,全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他却不接受。在解释为什么不受鱼时,他说:“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正因为爱吃鱼,所以才不接受。收了别人献来的鱼,就很有可能因为人情而枉法,反而再也吃不到鱼。公孙仪嗜鱼但拒鱼的故事,千百年来之所以被人们传为美谈,就是因为他能够清醒认识个人好恶与职权之间的关系,始终做到管住小节,抵御诱惑,慎其所好。
不论是古人为了吃鱼而弃官回家,还是今人家家户户过年时供上一条鱼、轻易不敢动筷子——食鱼之乐,古今皆然。人们心中,山珍海味、满汉全席褪去之后,鲜美不过食鱼之乐。生活亦是如此,最实在的滋味,不过是寻常。(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