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蓬(喜迎二十大蓬)

喜迎二十大蓬(喜迎二十大蓬)(1)

喜迎二十大蓬(喜迎二十大蓬)(2)

金秋时节,站在市区灵津渡大桥,极目远望,涡河东去,不舍昼夜。

涡河汤汤,亘古奔流。

回望过去,3700多年前,商汤建都于亳;至唐代,亳州成了天下十大望州之一;明清时期,亳州更是以商业而盛极一时,被誉为“小南京”。虽历尽沧桑,这片热土却始终生生不息。

着眼当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亳州踔厉奋发,发展日新月异。如果用两个字总结过去十年的亳州,那就是“向上”“向上”!

十年来,全市生产总值(GDP)总量实现跨越式增长,2021年达1972.7亿元,连续跨越11个百亿台阶,由全省第11位升至第9位;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是全省首个整建制小麦亩产“千斤市”和粮食生产“吨粮市”;脱贫攻坚全面胜利,28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4.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连续5年获省脱贫攻坚考核“好”的等次;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43平方公里扩大到118平方公里。

这十年,我们苦干实干,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攀升,被省政府办公厅、省统计局总结为“亳州现象”;商合杭高铁通车了,亳州机场开工建设了,引江济淮入亳实现了;我们加入了长三角“朋友圈”……

看亳州大地,处处涌动着勃勃生机,写满了蓬“亳”向上的新答卷。

当前,我们正乘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东风,全面实施“六一战略”,全力建设“一都一区一基地、一城一市一中心”,努力推动亳州各项工作在皖北走前列、全省站前排、全国有影响。

放眼未来,大有可为;跨越崛起,亳州可期!

喜迎二十大蓬(喜迎二十大蓬)(3)

亳州城区航拍图 张延林/摄

全面实施“六一战略”

经济发展阔步向前

已是收获时节,行走在亳州大地,处处散发着药香,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现代中医药产业,是亳州首位度产业。“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已上升为省级战略,从“资源优势”到“发展胜势”,今天的亳州,中医药产业发展迅猛。

当前,全市现代中医药产值达1500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以上,拥有药品生产许可企业216家,全国知名及医药百强企业70家落户亳州;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和价格指数发布中心、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药保健饮品生产基地,是安徽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亳州花草茶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

喜迎二十大蓬(喜迎二十大蓬)(4)

在亳州高新区,一家中医药企业的职工正在流水线上精心操作(资料图片) 张延林/摄

2021年我市出口中药材及中式成药1.5万吨、价值5.1亿元,占全省中药材出口总值的69.2%。今年上半年,我市中药材进出口3.6亿元,增长16.4%。其中,出口3亿元,增长16.8%,占安徽省中药材出口总值的81.1%。

那一抹药香,正从亳州向五洲弥漫。

焊花飞溅,机器轰鸣……走进鸿路钢构涡阳生产基地,工人们正忙着下料、组立、剪板、拼装、焊接、打磨、油漆等工序,全力赶制订单。

“在涡阳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鸿路涡阳生产基地年产值由2018年的19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76亿元,随着四期、五期投产运营,公司百亿产值目标有望在今年实现。”涡阳县盛鸿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罗龙自豪地说。

近年来,我市高质量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近5年累计有6家世界500强企业、22家全国500强企业在亳投资,鸿路钢构等1131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签约落地,538个亿元以上项目顺利竣工,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开工率、竣工率保持全省前列。

作为安徽省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蒙城县板桥集镇双鹿村绿色蔬菜源源不断发往沪苏浙,基地每天一片忙碌。

“入长”以来,我市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打造长三角优质“菜园子”。蒙城县充分发挥“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优势,加快推进设施蔬菜产业园建设,围绕西蓝花、青豆、马铃薯、甘蓝等品种发展万亩连片蔬菜生产基地和标准化生产基地,越来越多的优质绿色农产品销往沪苏浙地区。

除了中药香,还有白酒香。

9月20日上午,2022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合肥开幕,位于滨湖国际会展中心2号展馆工业设计展区的古井集团展区,吸引了各地客商参观品酒。“真香,不愧是我国老八大名酒之一。”来自河南的客商点赞道。

喜迎二十大蓬(喜迎二十大蓬)(5)

古井集团工人正在灌装车间里忙碌(资料图片) 张延林/摄

到2021年底,古井集团营业收入已连续四年超百亿元,正在向着“双百亿”的目标奋进。以古井集团为代表的白酒企业,正以实际行动描绘华夏酒城的宏伟蓝图。

刚刚过去的中秋小长假,我市共接待游客64.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94亿元。游客对我市中药养生体验、探亲游、周边游、乡村游、近郊游等短途旅游有强烈的兴趣。

全市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增速连续两年位居全省前三位;省对市旅游业发展目标考核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三位,旅游业发展成绩获省政府激励表彰……近年来,围绕文化旅游强市建设,我市陆续开发建设了林拥城、亳药花海休闲观光大世界、北关历史街区、华佗百草园、大型综合国防教育基地等一批高质量文化旅游项目,旅游业发展“风生水起”。

作为中原地区连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桥头堡,我市聚力建设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区域“米”字形立体交通走廊、市中心城区“一环七横七纵”路网初步形成,区域市场充分开放……桥头堡作用日益凸现。

“我们的面粉下午从厂里出发,第二天上午到浙江义乌市场。”在位于涡阳经开区龙马产业园的安徽正宇面粉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助理李锐锋指着几辆满载待发的货车说。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每天工资60元,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现在走起路来都有劲。” 蒙城县板桥集镇双鹿村村民鹿文举告诉记者,2015年他得了场大病,医疗费花了18万多元,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越发拮据,在有关帮扶政策的支持下,村里又安排他到西兰花基地务工,再加上公益性岗位每月600元工资,他家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

和鹿文举一样,亳州曾经的54.8万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孩子上学不作难,看病就医能报销,住房安全有保障。

“到2020年底,全市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0011元,年均增长20%。” 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8006元增长到2020年的15293元,年均增长9.7%,农村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双鹿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全村有贫困户155户,贫困发生率达到10%,村集体收入为零。

乘着精准扶贫政策的“东风”,双鹿村成立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00余亩,发展西兰花种植。截至目前,双鹿村西兰花种植面积已达3000亩,是全县闻名的西兰花种植专业示范村,西兰花产业为农民增收3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58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万元。“腰包鼓了,群众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双鹿村党委书记刘娟介绍。

“到2020年底,全市286个贫困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3.56万元。”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聚焦精准、尽锐出战,圆满完成历年减贫任务,贫困村全部出列,三县一区全部脱贫摘帽。在省2016-2020年成效考核中,我市连续5年获得“好”的等次,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现如今,在亳州大地上,一户户脱贫家庭重现笑颜,一个个脱贫村庄发生了巨变,一曲曲温暖动人的欢乐颂正在唱响。

喜迎二十大蓬(喜迎二十大蓬)(6)

谯城区大杨镇聂桥村村民庆祝丰收 张延林/摄

脱贫不是结束。

全市873名第八批选派干部已接过脱贫攻坚的“接力棒”,在驻村岗位上“各显神通”,争做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2021年以来,全市每年安排衔接资金11.49亿元,其中市级5.64亿元,保持财政投入和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完善和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全市共识别监测对象12923户30948人,风险消除11075户26712人、占比86.3%,全市未出现一户一人返贫致贫。

深化改革步履坚定

改革红利加快释放

逐梦路上,敢为人先者进,改革创新者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接续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隆隆号角,改革的浪潮在药都大地风起云涌,形成了“一网通办”、 “免申即享”、税信通、“退休一次办”、“一镇一委一站”消防安全治理体系等一批特色改革成果。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一个个“硬骨头”被啃下,一道道“老大难”问题被攻破,一项项改革全省、甚至全国领先,改革红利加快释放普惠人民。

政经体制改革按下“加速键”。

“你看,告知短信就相当于我的退休工资条。每月退休金2000多元,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一次性奖励2000元,另外还有医保、公积金办理结果,每一项都清清楚楚。”市民沙美芳一边翻看刚收到的退休手续告知短信,一边向记者讲起办理退休手续的便捷之处。

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参保职工“退休一次办”联办模式,让参保职工享受“一站式”便捷服务。和沙美芳一样,我市还有50名退休职工率先享受了这一项便捷服务。

先行先试,大胆突破,我市不断深化经济和行政体制改革。从创新实践中寻找出口,打破信息壁垒,精简办事环节,“一网通办”水平全省领先;我市搭建的企业联办服务平台实现企业快速开办做法,被国务院第六次大督查作为典型经验通报表扬;实施工业项目分幢不动产登记;开发完成“码上监督”平台;“免申即享”平台今年以来兑付奖补资金1.22亿元、惠及企业1355家。

民主法制改革迈出新步伐。

立法工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牛鼻子”。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快立法步伐,2017年11月,《亳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出台,这是我市取得地方立法权后制定的第一部实体地方性法规。

2018年12月1日,《亳州市城市绿化条例》正式实施;2020年1月1日《亳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正式实施;2021年1月1日《亳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实施;2022年1月1日《亳州市旅游促进条例》正式实施。

一部部《条例》的相继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市老城保护、城市绿化、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文化旅游等纳入了法治化新轨道,法治社会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全面从严治党展现新气象。

党建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引领激励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切实抓好党的组织建设,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党员先锋队成立仅6个月,就成功化解9件信访积案,党员和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威望不断增强。”蒙城县板桥集镇乌集社区党委书记王文辉告诉记者。

我市统筹推进党建制度改革,持续抓好基层党组织“登高计划”,深化拓展“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活动,党建工作不断展现新气象。

今年以来,我市突出围绕改进工作作风、推进基层党建、完善干部激励机制,实施了12项党建工作改革,进一步提高了党建工作质效。

另外,我市在社会事业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惠及人民群众的同时,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新动能。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颜值气质”双双在线

“我刚来亳州的时候,这一片还都是农村。你看现在,一座座高楼林立,居民小区、商场超市随处可见,‘颜值气质’双双在线,高新区已经成了闹市区。”在亳州高新区一所学校教学的李老师,十多年前从外地来亳工作,对亳州高新区的变化感触颇深。

十年来,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43平方公里扩大到118平方公里,增加了1.7倍。全市常住人口由484万人增加到498.6万人,城镇化率由32.2%提高到43.2%。

变大变美的,不只是城区面积,还有道路桥梁、公园绿地、树木花朵……十年“成长”,亳州这座古老的城市已经破茧成蝶。

2019年12月1日早上7点30分,随着火车一声长鸣,由亳州发出的首班商合杭高铁G7181次列车缓缓驶出站台,这标志着亳州迎来了高铁时代。

历经10次铁路调图,目前亳州南站每日可有60多趟列车开行,客流高峰期时可达到70多趟列车运行,不仅大大方便了市民出行,更是打通了未来亳州发展的“快车道”。

公路方面,10年来,全市新建改建国省干线公路461公里、农村公路1万公里,县县通高速、镇镇通干线、村村通客车、组组通硬化路,内畅外联的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

在市区,一条条“断头路”被打通,涡河建安路隧道建成通车,城市外环线全线贯通……到2021年末,市中心城区新建改建城市道路143公里,实有城市道路面积1697万平方米,路不仅变多变宽了,也变美了。

城市不仅越来越美观,也越来越有内涵。市民休闲健身有了更多去处。

十年之前,位于亳州北部新城的陵西湖是一片黑臭水体,水质最差时为劣V类。近年来,我市系统推进水体整治,持续改善人居环境,让陵西湖等黑臭水体变得水清岸绿,风光旖旎,成了市民散步休闲好去处。

喜迎二十大蓬(喜迎二十大蓬)(7)

市老年大学学员正在学习戏曲 张延林/摄

陵西湖公园之外,市区还有市政公园、龙凤公园、体育公园等,以及随处可见的口袋公园、街头游园,一个个绿树掩映、草木葱茏、水清岸美的公园绿地,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越来越多。

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绿水青水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提升水污染防治的深度和广度,水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明显。2017—2019年,连续三年在水环境质量改善或水污染防治考核方面位居全省第一,“十三五”纳入国家考核的4个国考断面均达到水质要求。

空气质量“两降一升”。2018—2021年,我市PM2.5年均浓度从56微克/立方米下降至38微克/立方米,降幅32.1%,变化率省内排名第1位。PM10浓度从91微克/立方米下降至72微克/立方米,降幅20.9%,变化率省内排名第2位。优良天数比率从65.2%提高到78.5%,提高了13.3个百分点,变化率省内排名第2位。

2021年,我市空气质量改善成效尤其显著,PM2.5平均浓度、PM10平均浓度、优良天数比率三项指标改善幅度居全省第一位、长三角41市第一位,为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优成绩。

碧水蓝天相随相伴,人民群众乐在心间。“蓝天澄碧,纤云不染,生活多么美好。”如今,药都大地已是蓝天常在,空气常新,市民朋友圈美图美景频频出现,幸福感满满。

加入长三角“朋友圈”

扬“亳”所长乘势而上

日前,长三角41市经济“半年报”出炉,亳州经济总量达1014.5亿元,位居第31位,较2018年位次上升5名。

“入长”三年,亳州乘着长三角一体化“东风”,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扬“亳”所长、乘势而上,奋力书写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亳州篇章”。

8月6日,亳州机场航站区工程正式开工。这预示着全市人民日思夜盼、翘首以待的“飞天梦”更近了。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全面实施以来,“交通一体化”正逐渐成为区域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我市围绕“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目标,全力推进高速公路、干线航道、民航机场、干线公路、农村公路等交通设施建设,交通区位优势得到新提升。

“自从有了高铁,路上花的时间少了一大半,业务量也跟着增长不少。”作为医药企业的营销人员,市民刘鹏经常要到杭州、苏州等地出差,“以前听到‘出差’俩字,头皮就发麻,乘火车要10个小时,坐得腰酸背痛,现在坐高铁4个小时就到了,省时更省心。”

如今,“轨道上的长三角”正提速发力,亳州市民出行越来越方便,亳州发展的“高速路”越走越宽。

城市发展“大动脉”更畅通,传统农业也迸发“新活力”,焕发新生机。

要是在三年前,蒙城县许疃镇土桥村村民鹿存荣怎么也不会想到,她种的蔬菜能成为千里之外上海市民餐桌上的美味。

2019年,蒙城县被确定为安徽省首个“上海市外(蒙城)蔬菜主供应基地”,土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乘势快速发展,种植的蔬菜远销沪苏浙。

近年来,我市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安全绿色食品积极对接长三角高端市场,不仅为当地特色农产品找到了新出路,更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

截至目前,全市24家省级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已有14家通过省级认定,另外10家正在开展示范创建。今年以来,全市发往沪苏浙地区的农产品已实现销售额112.66亿元。

初秋时节,在位于亳芜浙江五金机电产业园内的安徽伟鼎智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通过高精度数控加工中心加紧赶制出口欧美国家的铜制订单产品。

伟鼎智造是一家从浙江台州转移到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的精密机械加工企业。自年初入驻以来,专业生产精密机械加工、金属加工等产品,其中80%以上出口欧美市场。

三年来,我市全力推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紧紧抓住长三角产业加速转移的有利时机,主动寻求同沪苏浙关联产业和重大企业的合作,努力打造优势互补、链条完整的区域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2021年,全市新签约来自沪苏浙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82个,协议总投资437.1亿元;6个省级开发区经营(销售)收入首次突破2000亿元。

取长补短,协同发展,亳州在“一体化”发展中奋力实现转型升级、跨越成长,握指成拳的力量越发强劲。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百姓乐享美好生活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人民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真金白银加大投入,持续改善民生福祉。

过去十年,我市民生保障坚实有力,财政支出的85%投向民生领域,建成民生工程项目点10万个。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7%和10.1%,均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孤儿救助标准逐步提高,建立了覆盖全民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身在亳州,市民可享上海优质医疗资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宋献民教授受邀在亳坐诊期间,患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涡阳县天静宫街道的许女士在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后,其病情得到了基本控制。“不用再到上海、南京这样的大城市求医,家门口就能享受知名专家的诊疗,真是太方便了。”许女士说。

医疗是民生之需。近年来,我市医疗卫生健康事业“三年提升、两年巩固”行动稳步实施,建成各类卫生项目279个。我市各级医疗机构与沪苏浙医疗机构、企业、联盟达成合作33项;深化长三角医保一体化,探索取消省内异地住院、异地门诊备案手续,全市101家定点医疗机构接入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平台,实现与长三角41个城市66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门诊、住院费用医保直接结算。

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办理长三角地区转诊备案1.7万人次,直接结算住院9000余人次、医保基金支付1.1亿元,直接结算门诊7000余人次、医保基金支付60万元,有效解决了异地就医跑腿垫资、等待报销的“痛病”。

棚户区改造,让群众“忧居”变“安居”。“住进新小区后,那种愉悦感和幸福感是从来没有过的。”说起棚户区改造后搬迁新居的感受,谯城区锦谯名苑小区的居民陈红满脸喜悦。在陈红看来,新居不仅环境好,生活购物也更加便利,小区里面不仅有大型超市,还有小型的便利店。

“以前家门口没有活干,现在干完家务活就来这里工作,一天能挣六七十块钱,收入稳定,多劳多得!”日前,在谯城区古城镇铁佛村采摘园,村民张敏一边采摘娃娃菜一边告诉记者,附近有几十名村民和她一样,都已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的梦想。

近年来,我市以村(社区)服务为载体,助力“家门口”就业;以扩容提质为关键,推进重点群体就业;以供需匹配为抓手,强化企业用工服务,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全市就业局势总体平稳。

教育是民生之本,我市持续推进教育强市建设。所有县区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标准,“双减”政策有序落实,义务教育课后延时服务实现全覆盖,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我们老两口每天中午都来老年食堂吃饭,这里的饭菜新鲜又好吃,真是为我们老年人提供了很大方便。”日前,在谯城区古井镇药王村老年食堂,68岁的方殿华老人开心地说。10项暖民心行动,让群众生活更有温度。

今年以来,我市大力推进十大暖民心行动,用心用情用力做好人民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上半年,我市10项暖民心行动综合进度50.22%,位居全省第8位,皖北6市第2位。截至7月底,全市10项暖民心行动计划投入资金30209万元,累计拨付资金20693万元,占计划投入的68.5%。

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亳州儿女将展现新作为,建功新时代。亳州这片神奇的土地,将散发更加迷人的光芒。

喜迎二十大蓬(喜迎二十大蓬)(8)

市区杜仲路下穿京九铁路、商合杭高铁立交框架桥正式通车(资料图片) 张延林/摄

--End--

来源:《亳州晚报》

编辑:贺梦茹 校审:海博 审核:邓传功

喜迎二十大蓬(喜迎二十大蓬)(9)

喜迎二十大蓬(喜迎二十大蓬)(10)

喜迎二十大蓬(喜迎二十大蓬)(1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