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浮故居修缮(浪险百年前莲上建了栋洋楼闲间)

马一浮故居修缮(浪险百年前莲上建了栋洋楼闲间)(1)

文 / 陈斯楷

图 / 方立峰(除注明来源外)

编辑 / 刘山英

—— “坐書齋,哈燒茶,來食詖”

马一浮故居修缮(浪险百年前莲上建了栋洋楼闲间)(2)

兰苑杜氏“遗乐”闲间初建于1920年代,是立德“乐琴”俱乐部的兄弟楼。闲间首创“人寿互助”联盟,并培养了一支在南洋一带颇有名气的潮乐队。

杜氏众筹洋楼闲间

北宋神宗年间,一位名门之后——宰相杜衍四世裔孙杜十郎,带领家眷沿着武夷山脉,入潮寻找安居与发展的佳地。

经过漫长的寻觅,杜十郎选定在海阳县苏湾都之南洋乡创居,继而分创上、中、下三社。这三个社,就是今天澄海区莲下镇的立德村,莲上镇的兰苑村与塗城村,算起来,杜姓在这里已经繁衍了九百多年。

“望仙祖祠”是兰苑杜氏石埕派裔祖祠。祠前有一口池塘,既是风水池,也是族人戏水消闲之所。20世纪20年代,族中长老提议在池塘边修建一所闲间,作为族人聚会、议事、休闲的去处,得到合族响应。族中富人“燕爷”这时正在兴建私宅,他提供剩余的建筑材料,由族中的精壮男子合力建成第一代闲间,命名为“遗乐”。

马一浮故居修缮(浪险百年前莲上建了栋洋楼闲间)(3)

望仙祖祠,兰苑村“神前”之地,距离遗乐闲间约 50米。

马一浮故居修缮(浪险百年前莲上建了栋洋楼闲间)(4)

“燕爷”私宅“高楼”旧址。当年建筑此楼后,燕爷将剩余建材提供给遗乐闲间建设。( 陈斯楷摄 )

1930年代,遗乐闲间升级。工程由族裔杜维松主持,旅外族亲杜景华、杜景利捐资,将原来的平房改建为二层砖木结构洋楼。

新遗乐保留了原来的三开间(一厅二房)格局,屋顶由硬山 悬山组合而成,并开创性地将过渡部分设计为晒坪。洋楼为半封闭外廊式风格,上下双层均有三个拱门,正门“LUG WAI”字样,系糅合村名“兰苑”的潮汕方言发音、英语发音与威妥玛拼音法而自创的地名译法;窗洞富有东南亚宗教韵味,装饰石膏线与水洗石色块。

马一浮故居修缮(浪险百年前莲上建了栋洋楼闲间)(5)

遗乐闲间全景,小巧的外廊式结构。

马一浮故居修缮(浪险百年前莲上建了栋洋楼闲间)(6)

兰苑,潮汕方言读音 ' lang-uang '。

“遗风兼遗韵群力建轩,乐人亦乐己众智成社”。正如院门楹联所言,在其后的年代,兰苑杜氏族人多次集资维护、翻修遗乐闲间。

目前的“遗乐”匾额,系澄海文化名家蔡仰颜丙子年(1996年)所题。那一年,遗乐大修,建筑内部更换了现代地砖、楼梯,但最主体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混合式木结构保存完好,金漆木雕八仙法器光彩依旧。粉绿色大厅正中,悬挂“遗乐重修志庆”大镜,落款为“坟埕望仙祖宗亲敬贺”。

马一浮故居修缮(浪险百年前莲上建了栋洋楼闲间)(7)

大厅梁架,粉绿色调,八仙法器金漆木雕。

马一浮故居修缮(浪险百年前莲上建了栋洋楼闲间)(8)

由兰苑迁居立德的杜氏宗亲所贺大镜。

“坟埕”是杜氏最初来居地名,在立德村境内。1938年,立德杜氏族人也众筹修建了一座洋楼闲间,中文名“乐琴”,英文名“SUNAN LOCHINHSIHN CLUB”,堪称遗乐闲间的宗亲“兄弟楼”,而建筑风格更为西化。(往期阅读:澄海莲下民国Live House)

马一浮故居修缮(浪险百年前莲上建了栋洋楼闲间)(9)

立德乐琴闲间(苏南乐琴俱乐部)全景。( 江奕滨摄 )

乡村朋友圈与互助联盟

“闲间”是旧时潮汕乡间的公共休闲空间,又叫“间馆”“间格”。这个“间”,有小间、单间的意思。最初的闲间,大多是富户免费提供多余的房屋,作为众人空闲时候聚会、聊天、自娱自乐的去处。闲间之“闲”,由此而来。

闲间分性别,有“丈夫间”和“姿娘间”。丈夫间的主要活动是“学古”(讲故事)与“叮咚”(演奏潮州音乐)。学古相当于今天的脱口秀,而叮咚则是自组乐队。“姿娘间”流行织网、绞花、唱歌册,很有女性色彩。此外,还有“后生仔间”“老人间”,类似于不同的话题小组。在“食茶䛩冇”、文娱活动中,人们完成了信息交流、感情联络,有人评论:闲间就是一个“朋友圈”。

闲间音乐经典曲目《寒鸦戏水》(弦诗乐)

近代以来,在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乡村,特别是侨乡,有一种“众筹闲间”。众人集资、合力修建闲间,配置用品,体现了一种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大部分侨乡有侨汇收入作为公款,为乡村公共建设提供了充裕的经费支持,豪华的“洋楼闲间”随之出现。

洋楼闲间的规模不亚于富人私宅,其建筑精美,富有侨乡文化特色。在有一定出洋人口的兰苑村、立德村,闲间虽然由本地人士承建,但建筑的风格却深刻地体现了杜姓族人在东南亚侨居地的印记,如遗乐的泰式窗洞,乐琴的显著外廊式立面;糅合式音译地名、将闲间准确意译为“club”(俱乐部),可见潮人开放心态、追赶世界潮流的一面。

马一浮故居修缮(浪险百年前莲上建了栋洋楼闲间)(10)

1930年代遗乐改建出资人之一,杜景利在兰苑村的旧居“景利家塾”,匾额下款“留学南洋”。

马一浮故居修缮(浪险百年前莲上建了栋洋楼闲间)(11)

莲下华侨文化一瞥。楹联横批双语:祖国万岁,LONG LIVE CHINA。( 陈斯楷摄 )

从性质上看,“众筹闲间”模式有民间结社的色彩,其目的在于团结零散的力量,发挥联盟的功能,达到互助共赢。例如,民国时期,澄海南洋一带有以拍锡行从业者为主要成员的“吟芳”闲间,还有类似工农组织的搬运工闲间“侠义”。

兰苑的遗乐闲间,首创“人寿互助会”,由族众自愿入会,无偿互助,减轻丧家负担,直到政府提倡火葬,才结束组织使命。闲间窗眉上的文字装饰“事亲孝长”“和衷共济”,正是其主张的体现。

马一浮故居修缮(浪险百年前莲上建了栋洋楼闲间)(12)

代表遗乐主张与精神的藏头楹联。

“band房”演奏唐宋遗风

潮汕人是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族群。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人们放下农具,拿起乐器,在闲间自娱自乐,陶冶性情;专业乐手也经常在业余时间来到潮乐闲间与乐友会乐。

马一浮故居修缮(浪险百年前莲上建了栋洋楼闲间)(13)

1980年前后,专业名家(前左至右)杨广泉、陈智祥、陈礽槐、陈其俊来到莲下槐东某闲间以乐会友。杨广泉先生盘腿拉弦的经典动作是最民间的演奏状态。( 陈其俊供图 )

潮乐闲间,又称“乐间”,规模大的称“乐馆”,相当于现代的band房。这些闲间除了演奏活动之外,还研究乐理,整理乐谱,传授技艺,堪称潮州音乐的传承基地。

遗乐闲间的墙壁上至今保留着潮州音乐的乐谱。半个世纪前,遗乐潮乐队在南洋一带以“抛锣”闻名。抛锣指的是游行过程中,锣鼓队成员按节奏击打铜锣的同时,将铜锣抛向空中再接住。遗乐潮乐队的锣手可以将铜锣抛过闸门顶,在另一边接住,技术十分高超。

马一浮故居修缮(浪险百年前莲上建了栋洋楼闲间)(14)

遗乐闲间大厅中保留的乐谱。除了潮州音乐《开扇窗》《迎仙客》《杨柳春风》之外,还有农业学大寨时期的民歌作品《丰收歌》,是闲间留下的时代印记。

“燕爷”后裔杜愈孝的老厝,距离遗乐闲间数百米,是燕爷当年营建的四座私宅之一。杜愈孝回忆:小时候,经常听到遗乐闲间里传来“叮咚”的声音,他和小伙伴们好奇地跑进去,叔伯们就教他们各种乐器。如今,潮乐队还在闲间前的宽埕排练,代代相传。

劳动人民把潮州音乐昵称为“叮咚”,文人雅士则称之为“儒家乐”。民国时期,潮汕各地遍布“儒乐社”、“国乐社”。“弦诗乐”是闲间会乐中最为大众化的形式。称乐为诗,可见其古典儒雅、音韵如诗。潮州音乐人认为,弦诗乐的某些演奏形式(如催奏)与唐宋音乐有联系,其谦恭得体的音乐情调有儒家“中和”之风,是为华夏正声。

马一浮故居修缮(浪险百年前莲上建了栋洋楼闲间)(15)

民国二十二年,揭阳醉乐国乐研究社社员合影。( 图片来源:《潮州音乐人物传略》)

从这个角度讲,遗乐——前代留下的音乐,真是一个潮乐闲间再恰当不过的命名了。

马一浮故居修缮(浪险百年前莲上建了栋洋楼闲间)(16)

“遗乐”书卷匾额,上款“其乐陶然”,下款“莲阳蔡仰颜丙子题“。

参考文献

《立德村乡志》

《遗乐间创建史略》

《乡村闲间轶事》

《俱乐部、私人会所?潮汕民间一百多年前就有了》

致谢

提供口述资料的杜愈孝先生;提供线索的微信“潮汕人闲聊天群”网友@弘农世家;协助寻找资料图片,提供潮州音乐知识顾问的高百坚先生;提供资料图片的陈其俊先生;提供专业知识顾问的陈章煌同学、黄燕虹女士、林境桐先生、詹韩逸先生。

来源:哈燒茶書齋,感谢授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