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游记中唐僧个人评价 被西游记丑化的唐僧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我们现在大多数的中国人都应该给他道个歉,因为我们误会他太久了,他不是斯文懦弱扶不起的阿斗——刘禅,不是得罪小人,冤背千古骂名的——陈世美,不是替罪羔羊,背负满清黑锅的——李鸿章,而是一个人历经偷渡前往印度,一路上还被追杀,前后历经17年,经过110个国家,历经5万公里的行程,最后背了657部经书回到东土大唐的一个和尚——唐僧。
平常我们形容一个人一生有所成就的话,就应该被历史记载,能够千古留名,但是历史上却把唐僧这个人改得面目全非,尤其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问世。
《西游记》中刻画的唐三藏在书中虽然是以取经为责任的师父,但是实际上他却是个性懦弱,伪善怕死,缺乏超越的理解。他为人虽然善良仁慈,却不能够明辨是非,反而屡屡听信猪八戒的挑拨,误会能识破妖魔诡计的孙悟空。总是在落入陷阱之后,才大喊“悟空,救我!”。
来到某座阴森恐怖的大山跟前的时候,唐僧自己都本能地恐惧,经常会对孙悟空说大概是“悟空,你看前面那座山乌林密布,虎豹之声不绝,怕是有妖怪吧”之类意思的话,而孙悟空每次都要安慰他说“师傅莫怕,一切都有俺老孙在”,唐僧每次也都能“心安”。这种固定的套语,反复出现在《西游记》的原著小说里。可是每当有妖怪幻化为人形来害他的时候,他又不相信孙悟空了,经常会说“她(他)一个弱女子(老人家)怎么会是妖怪呢?”由此吃的苦、受的罪非常之多,但是每次又都重蹈覆辙,一点儿教训也不吸取。完全把唐僧丑化成了固执、迂腐、贪生怕死、不明事理的形象。结果他的主角却成了一个拿根钢管,四处行侠仗义,精通72变的猴子。
说实话吴承恩真应该给玄奘磕三个!
但真正历史上唐僧是一个英雄级的人物,他一个人从现在的西安徒步到印度,整整走了四年多的时间,那种不至天竺,终不东归的精神一直流传至今,他自己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他去世的时候,大唐的皇帝失声痛哭,罢朝三日,朝廷上下有几万人排着队给他送行,并专门兴建了大唐护国兴教寺让他长眠。
为了不让大家再误解唐僧,我为了还原历史上那个最真实的唐僧,记载玄藏法师的第一首史料《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和《大唐西域记》,我还特意从网上买了回来,认真研究了他的故事,另外翻阅了大量的史书资料、影视解读,经过我挑灯夜战、废寝忘食、凿壁偷光、发奋图强的努力下,终于制作了可以说是全网最全面、最真实唐僧一生的解读了,今天就分享给大家。
那么历史上的唐玄奘去西天到底求得什么真经呢?那他真的是一个人走过去的吗?大家好,人之初,性本善,劳烦各位加关注点个赞好了。
我们言归正传,唐僧生在隋朝,他的俗家名号陈祎,玄奘是他的法名,也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公元602年,他出生在一个名门望族,祖上几代都是显赫的人物,非常出众。玄奘可以说是当时的高干子弟,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玄奘在他年少的时候,由于家道中落,他并没有享受太多名门望族的富裕生活。他五岁丧母,十岁丧父,可以说上天能开的悲剧玩笑都开在了他的身上。在他11岁的时候,还未成年的他跟随二哥陈素来到河南洛阳的净土寺出家,当了一名小和尚,刚进四月,他只是一个童子,并不是真正的僧人,多亏一个人的赏识,这个人就是大理寺卿郑国善。在隋朝,想要成为一名僧人,必须经过考试的选拔。
老郑有一天,奉命前往净土寺,通过考试选拔27人出家为僧,应试者必须年满18岁。但考试的那一天,刚进净土寺的小玄奘早早地站在门口,正巧被郑国善看到,然后他就随口问了一句,你为什么出家?当时年幼的玄奘脱口而出“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想继承释迦牟尼的佛法,希望将他发扬光大,普度众生。11岁的小孩能说出这样的话,让郑国善感到非常的意外,最后破格将他纳为僧人,并取法号玄奘。
成为僧人之后,小玄奘由于天资聪慧,悟性很高,对于一些经典的佛法学习得很快,最后他就像小神童一样,名声传播整个洛阳。
那他为什么要西天取经呢?这是因为唐僧在28岁的时候,他当时拜访了全国各地出名的法师,跟他们学习各地的佛法,但他发现大唐国内流通的佛经翻译不准,篇幅残缺。为了了却自己心中的困惑,他决定去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国,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寻求佛法的真相。
在他后来写的《大唐西域记》当中记录到,28岁那年,他跟随逃荒的灾民逃出长安,从边境出发前往西天取经。当时正逢李世民继位,国家不太安定,所以皇帝下令禁止老百姓随意离开国境,所以他随时都有可能被逮捕的危险,也就意味着国家不给你签护照,你就不能去往别的国家。但玄奘心意已决,在得不到签证的情况下,此次出行可以说是一场名不正言不顺的偷渡。
那他是如何冒着生命危险越过边境,穿过沙漠,踏上万里的取经之途呢?其实在他西天取经之前,当时玄奘组织了一帮有志的僧人联名上书皇帝,让他们允许出关,但都被皇帝给拒绝了。随后其他的僧人都放弃了这个念想,很多人也建议他不要去了,你想从西安到印度一路。后经过高山险阻,一望无际的沙漠,路上困难重重,假如遇到一些土匪,大家结识的话,也会命绝于此。他不像现在,你坐个飞机,可能一天从西安就到印度了,那个时候徒步你估计得走上几年。
玄奘呢,说实话,他也有些动摇,但是有一天他做了一个梦,这个梦呢,坚定了他前往印度的决心。有一天晚上,他梦见大海当中有一座巍峨耸立的宝山,景色非常的漂亮,他想登上山顶,但此处没有一艘船,于是他坚定的踏出了自己的脚步,当他脚碰到海面的时候,马上海面上的石莲花浮现出来,拖着他一步一步的靠近宝山,当他站在山脚下,发现宝山非常的陡峭,很难攀爬上去,就在此时,一阵狂风刮来,慢慢的拖着他飘向山顶,这个时候他发现山顶一片光明,庄严的不可思议。
第二天,当他从梦中苏醒过来的时候,他就告诉自己,觉得自己西行一定可以成功。随后他顺利地从长安出发,途经秦州、兰州,后来到达凉州,就如梦中的石莲花一样,一路上都有贵人相助。此地再往西走,瓜州就是当时中国最西边的边境州线,在这个地方他被当时的官方发现了,要逮捕他回长安。但当时的周县被唐僧西天取经的信念感动,最后秘密派人送他出国。
那他经历过什么磨难呢?他一路上都是顺风顺水吗?肯定不是,《西游记》当中介绍唐僧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但真正九九八十一难是没有办法去形容唐僧受过的磨难的。他一路的行程当中,最为惊险的就是从瓜州到义乌的行程里,他要穿越一段800里的大沙漠,古称沙河,这一段路程上无飞鸟,下无水草,草木不生,人迹绝至玄奘在走到不到100里的时候,不小心把水囊给打翻了,剩下700里形成的水全部被沙漠吞噬。
此时在《大唐西域记》当中记载到,玄奘本想回到瓜州,准备好充足的水分再此西行,但他突然想到曾经许下宁可西行而死,绝不东归一步而生的誓言。于是他继续西行,就是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之下,他从白天走到黑夜,从黑夜走到黎明,凭借着强大的信念之声,五天四夜滴水未见,人仰马翻,昏迷在沙漠之中。在他昏睡的过程当中,有一个声音驱使他从梦中醒过来,前进了几里地,发现了一片绿洲,这就是现在的旅游胜地野马泉,在这里他补给好水源,继续西行。
在经历了他最接近死亡的这一段行程之后,来到西域的第一个国家——伊吾,也就是现在新疆吐鲁番一带,当地的僧人和国王听到一个中国的法师经过了800里的沙漠来到了这里,都前来拜祭。
高昌国的国王鞠文泰,他本是一个虔诚的佛教教徒,当他得知中国的高僧来到了西域,就有意纳唐僧为国师,享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待遇,给高昌国的国民讲法授道,但玄奘一心西行,无心留下,拒绝了鞠文泰的好意,但他愤怒的软禁了玄奘,玄奘以绝食来表达自己的夙愿。最后麴文泰被玄奘的信念感感动了,并和他义结金兰,还为他准备了西行路上十年的物资,并写信和准备好物资给西域路上的各国国王打通一切关节。说白了就是玄奘是我的亲弟弟,你们一路上要多加关照,不能为难他,这才是真实历史上的玉帝哥哥和通关文牒,并不是西游记当中所演的大唐皇帝和他给的通关文牒。
就这样经过高昌国王的引荐,一度经过西域的几个国家顺利地进入了印度,在这一段行程当中,他已经历了好几段生死之间的考验,尤其从秃滋进入的时候,要经过一个大雪山。据《大唐西域记》记载,玄奘回忆,当时一路西行,30多人当中死了一半,有的被冻死,有的被雪崩压死,有的掉进深渊。这一段行程可以堪比红军的25000里长征。据他回忆,上有鹅毛般的大雪漫天飞舞,下有随处可见山谷中千年不化的尸骨。经历九死一生之后,玄奘终于跨过雪山,来到佛教发源地印度的纳烂陀寺。
当时这里是中印佛法最高的学府和学术圣地,鼎盛时期僧众多达万人。这里每天有100多节的课时供大家选修,共有多达900万卷的藏书供大家翻阅。
纳兰陀寺当时在佛教事业的地位相当于今天的剑桥和哈佛之类的世界最顶尖的名校。当时纳烂陀寺的主持是戒贤法师,他已经100多岁,不再讲法,但当他知道从东土大唐而来的玄奘,又专门破例为他开讲,亲自讲解《瑜伽师地论》。也就是说,历史上的玄奘取经不是直接向佛祖取的,而是进入印度最高级的佛教学校去学习。
在他留学的十余年时间里,他把佛教中最高超的《论藏巨著》、《瑜伽师地论》全部融会贯通,圆满毕业。拿现在的话说,就是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
据说玄奘当时在这个学校里面还可以骑着大白象随意的出入,1万多人里面只有十个人拥有骑白象的资格。
在纳兰陀寺留学期间,他还通过辩论战胜了不少向纳兰陀寺挑战的论敌,从而名震印度。最为出名的是当时印度最有实力的国王戎日王,听闻一个外国的僧人很厉害,就专门为他举办了一场无遮大会。
那什么是无遮大会呢?就是让全印度最有名的僧人和学者汇集于此,开始一场辩论,3000多名僧人。这是印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辩经论法,论主就是玄奘。所有的印度僧人、高僧大德,都要来看一个中国的僧人进行辩论。当然玄奘征服了所有的人,18天的会期,他的论文拿出来之后,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反对他,他征服了所有的人,当时被印度人称为解脱天,还有大圣天,意思就是神一般的人物。
这次无遮大会将玄奘的留学生涯直接推向了顶峰,从而名声大震。所以历史上的玄奘法师绝不是《西游记》当中那个肉眼凡胎、斯文懦弱的迂腐和尚,而是一个绝顶聪明,名声远播四海的一代人才。
在这里,当他学成之后,也游历了印度的五印18国,在他取得了《瑜伽师地论》真经之后,对这个曾经心目当中的圣地天竺国期望之余伴随着失望,因为在他的想象当中,天竺应该是金碧辉煌、经济发达、学术高超的国度,但游历了各国之后。他发现这是一块四分五裂,信仰混乱,佛教开始走向衰弱,所以在他取得真经之后,不忘初心,放弃了所有的荣誉,回到了长安。
后来外敌入侵印度,纳兰陀寺毁于战争。现在印度人想要重修自己的古代史,很多方面还要求助于中国查询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当年留下的记录。
在公元643年,玄奘法师带着657部经书,又徒步走了两年的行程与公演,645年贞观年间到达长安。回来后,他又重新整理翻译了经典多达47部,1335卷。在公元664年,玄奘大师在玉华宫圆寂,享年65岁。
纵观玄奘的一生,《西游记》的问世让我们误解了这位绝顶聪明,英雄一般的大丈夫,从而停留在了斯文懦弱,唠唠叨叨的形象上,他的西行路上几次差点命丧途中,但当他爬起来的时候,依然秉承宁可西行而死,绝不东归一步而生的信念,就是靠着这份拼搏,靠着这份信念,他完成了自己一生的使命。好了,今天就聊到这,喜欢的话加个关注,点个赞,我们下期再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